一个检察官的“静”与“信”
2013-07-05罗涛
文/罗涛
一个检察官的“静”与“信”
文/罗涛
“追诉大王”仇伟根的“成王”秘诀
当宝山检察院公诉科的仇伟根站在你的面前时,你也许很难将“追诉大王”这个颇有几分“霸气”的称号与他联系起来。友善温和、敦厚少言是他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平淡无奇的青年检察官,却自2005年以来连续八年追诉漏罪、漏犯数居全科第一,其中有数年个人追诉数竟占据全科追诉总数的一半以上,创造了一个属于他的“仇氏奇迹”。
在司法实践中,追诉一直被认为是一项难度系数颇高的工作。由于半数以上的刑事案件在进入起诉阶段之前要经过批准逮捕这道“筛子”,多数漏网之鱼已事先被侦查监督部门“追捕”,再加上漏网的嫌疑人多是身份信息极少、在沪无固定住所的外来人员,抓捕难度通常较大,许多公诉人都感叹:“追诉不仅需要‘火眼金睛’的眼力,还需要‘三头六臂’的道行。”而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今,仇伟根在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审结一个案件的情况下,向公安机关发函追诉案件100件189人,追诉到案107人,其中被追诉后获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10人。由于追诉数量惊人,科里同事送给了他一个响亮的名号——“追诉大王”,渐渐地,这个原本带有些玩笑性质的称号随着仇伟根不断刷新的工作成绩而变得广为流传。
那么,仇伟根是怎么在追诉这项“高难度”的工作中创造出骄人成绩的呢?他的过人之处究竟在哪里?难道他有什么秘而不宣的“独门绝技”?“窍门”其实就在他办理的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案件中。
攻心计:“能让同案犯开口,你就成功了一半”
无数次被人讨问追诉的“秘诀”,仇伟根第一句总是“只要落网的嫌疑人肯开口,你就成功了一半。”在他撰写的长达数十页纸的追诉经验总结中,他这样写道:“要追诉必须要有线索,线索是犯罪嫌疑人讲出来的,我们必须要依靠犯罪嫌疑人。”
的确,案件有没有漏网的嫌犯?漏网人的真实姓名是什么?外貌特征有哪些?暂住地在哪里?老家在何处?有什么活动和作息规律?这些决定追诉是否成功的关键信息大都掌握在已被抓获的嫌犯手里。问题是,不论是出于义气还是害怕遭报复,大多数落网的嫌犯并不愿意供出自己的同伴,怎样才能让他们积极予以配合成为横亘在公诉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这方面,仇伟根却好像有某种“特异功能”,他总是能在不紧不慢的聊天过程中,说服一个又一个犯罪嫌疑人,获取一个又一个关键性的线索,办出一个个令人叹服的“奇案”。
这其中最出彩的案件,应该是他曾办理的一起王强等26人盗窃某冶金企业巨额钢材案,当时阅读完案卷,仇伟根就判断,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伙一定还有不少漏网之鱼。一开始,仇伟根将注意力和工作重心放在团伙主脑王强的身上,希望掌握情况最全面的王强能够交代出所有的同案犯,然而提审王强的结果却让他有些失望。表面上看来,王强颇为合作,不仅承认了所有罪行,还主动谈到了一起作案的同案犯还有一个四川人“小黑”,然而,当仇伟根想了解小黑的具体情况时,王强却打起了“太极”,始终不肯吐露一字半句有价值的信息。
在王强处遭遇“此路不通”并没有让仇伟根气馁,全面分析案件后,他决定从团伙的一名成员“卫飞”处着手,而之所以选择卫飞,一方面是因为他是“小黑”的同乡,另一方面则是出自于某种敏锐的“直觉”——第一次提审卫飞的时候,仇伟根就从卫飞的眼神里感受到某种思想松动的痕迹,多年的经验告诉他,卫飞这儿应该“有戏”。
至今,仇伟根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提审卫飞的情景,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深入谈话后,审讯室里的卫飞长长叹了口气,低声说道:“小黑的真实姓名叫李勇。”
没有流露出任何表情变化,仇伟根语气平静地继续讯问:“嗯,说说他的基本情况?暂住地址?”
卫飞嘴角边居然现出一丝笑意:“现在他就住我隔壁。”
原来,在卫飞他们一伙入狱后不久,“小黑”就与另一帮人再次至冶金厂盗窃,结果被抓了现行,正巧关在卫飞隔壁的监房,三个月来每天放风活动时,卫飞都会和他碰见。
苦苦追查的人原来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这次,仇伟根也不禁笑了。
成功突破卫飞后,仇伟根并没有鸣金收兵。他又将目光转到了他物色的“二号”种子——与卫飞羁押在同一监区的团伙成员赵新身上。自被抓捕以来,赵新的态度并不合作,对自己的犯罪事实也始终拒不交代,而现在仇伟根相信,他已经掌握了攻克赵新的利器。
果不其然,在仇伟根抛出“卫飞已经供认出小黑”这招杀手锏,并将小黑的照片放在赵新面前时,赵新为自己错过了一次绝佳的立功机会而又痛又悔。
为了不“输”给同一监区的卫飞,赵新不仅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还一口气检举了苏大全、廖洪星等三名同案犯。
接着,仇伟根又找到了他的“三号目标”,被抓时妻子正怀孕待产的团伙成员孟斌,在从仇伟根处获悉自己的妻子已产下一名女婴,母女平安的消息后,孟斌激动非常,当场表示愿意协助查清漏犯,并配合辨认指证。
最后,仇伟根又重新坐到了王强面前。此时的王强知道,已经没有任何隐瞒的意义和必要,如实交代出了自己所了解的漏网同伙的真实情况。
2010年12月13日,“小黑”李勇被追诉盗窃40万元的犯罪事实,在王强、卫飞、赵新、孟斌等人的共同指证下,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年。
2011年10月20日、2012年7月26日廖洪星、苏大全先后被追诉到位,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和有期徒刑11年。
罗涛,上海宝山区人民检察院办公室宣传干部,生于改革开发之初,勉强可算“80”后,出于对法律的好奇和向往,大学选择了在华东政法学院就读法学专业,2001年毕业后报考检察机关,从此与检察工作结缘,12年来先后在宝山检察院公诉科、办公室、反贪局、政治部等部门工作,2011年走上宣传岗位,开始以手中的笔向社会大众宣传我们的检察事业和我们的检察人。
本栏目由上海检察官文联协办
捞针术:“一线线索就是一线希望”
很多时候,嫌疑人虽已交代出漏犯,但是要将在逃的漏犯抓捕归案,确保追诉到位却仍是困难重重。特别是当落网的嫌犯对同案犯情况了解不多,只能提供一个未必准确的姓名,甚至只是一个籍贯、一个绰号或者一个姓氏时,要凭此抓人简直如同大海捞针。
然而,“追诉大王”仇伟根却神奇般地从大海中捞起了不少这样的“针”。
广为流传的是“郭与葛、老虎与老五”的故事。在办理一起盗窃案时,嫌疑人杨某向仇伟根交代,同案犯还有同乡的郭成海、“老虎”等人。然而,当仇伟根向当地派出所查询“郭成海”,得到的回复却是“查无此人”。办公室里还有堆积如山的新案卷等着办理,该做的调查也已经完成,至此,这起盗窃案完全可以作结案处理,然而仇伟根却不愿放弃。回忆看守所提审时的情形,仇伟根认为,杨某当时的神情自然、语气肯定,撒谎的可能性极小。
如果世上真有“郭成海”、“老虎”这么两个人,那么他们绝不可能凭空地“人间蒸发”,一定是有什么地方出了岔子……
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排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阅读卷宗,仇伟根试图寻找被他忽略的线索,当他再一次从头阅读杨某的讯问笔录时,目光突然停顿在记载杨某文化程度的那两个字上 ——“文盲”!
他头脑中突然灵光一现:“既然杨某是个文盲,本身又有比较重的口音,有没有可能是他把两名同案犯的名字弄错了?”
于是,仇伟根再次与当地派出所联系,试着查询有没有名字中有“成海”二字的人,查询结果令他颇为兴奋。根据当地派出所反馈的信息,有一个叫葛成海的人,情况与杨某交代的基本一致,而“葛”与“郭”的发音又十分相似,看来杨某是将“葛”错读成了“郭”!
“郭成海”的谜团最终得解,但“老虎”又是谁呢?仇伟根在葛成海的户籍资料上发现,原来葛成海不是独子,他还有个弟弟叫葛成云,家里排行“老五”,仇伟根又立刻想到,杨某有没有可能犯了同样的错误,将“老五”错听成“老虎”呢?于是,仇伟根调取了葛成云照片给杨某辨认,结果确认葛成云就是他所讲的“老虎”!根据仇伟根查获的信息,最终葛成海被抓捕到案并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而葛成云也已被网上通缉,公安机关正全力对其进行抓捕。
有同事这样评价过仇伟根的追逃工作:“这些看似机缘巧合的追诉过程,处处闪耀的是仇伟根对案件的深挖细究和缜密思考,在细琐繁杂中用心发现,在困难波折前全力坚持,对他来说一线线索,就是一线希望。”
秘密武器:“办理每个案件都会用到案件信息库”
数年前上海检察机关案件信息库在各基层检察院安装并运用后,仇伟根很快发现,开展追诉工作又多了一样“新型武器”。
通过案件信息库,办案的检察官只要输入嫌疑人的名字,就可以检索到2003年以来相关的案件信息。由于不少嫌疑人都系流窜作案、多次作案,通过案件信息库查阅嫌疑人在上海其他地区的犯罪记录,有时能有效发现公安机关遗漏的犯罪事实。
自从凭借案件信息库成功追诉了一名犯罪嫌疑人的漏罪,这个软件就成了仇伟根的办案必备工具。每新受理一个案件,他都会花上大量的时间在电脑中搜寻相关信息。有时即使手头案件已经办结,他也会习惯性地打开信息库看看,而犯罪嫌疑人张顺华就是这样不幸地撞上了他的“枪口”。
今年年初的一天,仇伟根乘工作空当打开信息库,随手点开第一个案件进行浏览,在该份王某某诈骗案的起诉书中,提到有个叫张顺华的人曾为王某某提供了一份伪造的国家机关文件,根据起诉书反映的内容,公安机关对张顺华的行为没有进行处理。
看着张顺华这个名字,仇伟根一时觉得特别眼熟,经过仔细回忆,他想起曾经在内勤办公桌上见过这个人的卷宗。通过向内勤查询,果然查获张顺华因涉嫌一起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犯罪被宝山公安分局抓获后移送本院,并且已由另一个同事起诉到了法院,目前,判决刚刚下来,人现在正在宝山看守所。
之后,仇伟根立即对张顺华向王某某提供伪造的国家机关文件的犯罪行为进行了进一步调查取证,确认其已经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罪,2013年5月21日,张顺华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三个月,与前判决数罪并罚决定执行一年 ,庭上的她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是栽在了案件信息库上。
事实上,除了开展追诉外,案件信息库也成了仇伟根进行审判监督的利器。不久前,在办理犯罪嫌疑人沈某盗窃案中,仇伟根发现沈某曾因盗窃先后被起诉八次,然而八份起诉书关于沈某的前科描述都不尽一致;同时在一份起诉书中,记载有沈某为逃避累犯情节,曾冒用他人姓名的事实。根据这条线索,仇伟根对沈某的前科状况进行了彻底的调查,发现之前法院的多次判决对沈某的前科状况都有所遗漏,对此仇伟根制发再审检察建议,一口气纠正了两家法院的七份判决。
案件信息库的功效虽然经仇伟根的经验介绍在科里广为人知,然而目前能做到像仇伟根这样件件彻底查询的人还是寥寥无几。年轻检察官小秦坦言:“工作量实在太大了……如果要彻底查询,必须使用全文搜索功能,然而在全文搜索的模式下,输入一个查询的名字后,凡是含有这个名字的文书全都会跳出来,全上海十年间起诉了那么多犯罪嫌疑人,其中同名同姓的本来就很多,再加上被害人、证人、甚至承办人都可能会和你要查找的人重名,每次一搜就出来一长串,你要一个一个打开排查,得花多少工夫。要是赶上嫌疑人的名字特别‘大路’,工作量真会叫人崩溃。”不只小秦,许多公诉人都有同样的“吐槽”,表示现在办案量太大,很难腾出精力来查询案件信息库。
然而要说到办案量,仇伟根恐怕不比科里谁少,根据统计,1998年以来仇伟根共承办各类刑事案件1000余件2200余人;除自己办理案件外,2009年担任主诉检察官以来他还审批组内案件400余件,出庭支持公诉300余件。作为主诉检察官,他所承担的案件多为疑难、复杂案件,如涉案赌资达6亿余元的周某等25人开设赌场案,刘某等26人盗窃贵金属案、彭某等11人64次盗窃润滑油案、周某等81人盗窃成品油案等,这些案件需要审查的公安卷宗材料就达几十本,书写的审结报告更达数百页几十万字。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仇伟根硬是将案件信息库查询工作坚持了下来,关于此,他自己说得很平淡:“习惯了,不查总觉得少做点什么。”
最大的秘诀:静与信
2005年至今仇伟根连续荣立市检察系统及区检察系统三等功。2010年8月获市委政法委、市高级人民法院颁发的“集中清理执行积案活动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7月被区级机关党工委评为“宝山区区级机关创新争优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6月 高票当选为宝山检察院首届优秀检察官,2012年12月荣获“上海市宝山区践行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这些年来,仇伟根办理的典型案例被多次宣传,对于仇伟根在追诉上的成功经验,科里和他自己都反复做过研究、总结,并具体提炼出了“细、挖、析、追”的“仇氏工作法”在全科进行推广,然而“仇氏奇迹”并不是轻易能被复制的。
有些人认为,应该是仇伟根早年在反贪的工作经历使他独具优势;也有人认为,可能是仇伟根的过人记忆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决定了他的成功。
那么,铸就“追诉大王”的真正秘诀到底是什么?
最好的答案也许就隐藏在他曾对一名记者说过的两句简短朴实的话语中。
当那名采访他的记者问他,对现在的年轻后辈有什么想说的话,他沉思了一下说:“要能静下来。”
而当被记者问及这些年公诉生涯的最大感触是什么,他思考了更久,给出的回答是:“要相信付出总会有收获。”
在“追诉大王”这个“名号”诞生之前,仇伟根曾整整沉寂近十年。没有过人的语言天赋,没有傲人的学历文凭,再加上低调淡泊的性格使得他在精英济济的公诉队伍中显得十分不起眼。也许这么多年来,偶尔,他也曾彷徨苦闷过,也曾自我怀疑过,然而,即使在最低潮的日子里,他也从没有停止过对公诉工作的热爱,停止过踏踏实实的耕耘。
如今,有一分耕耘,见一分收获。静与信,便是他最大的秘诀。
因为“静”,才得以专注;
因为“信”,才守住执著。
而19年的专注和执著,凝成丹心,铸就利剑,无言地守护着人间的公正。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