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碎为宝的修复专家
2013-07-05董水淼
文·图/董水淼
变碎为宝的修复专家
文·图/董水淼
蒋道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校舞美设计专业。1973年调入上海博物馆,次年起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1992年被聘为副研究员、古陶瓷修复高级工艺师。现任中国文物学会修复委员会常务理事、上海古瓷修复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出版著作:《古陶瓷修复技艺》、《古瓷艺术鉴赏与修复》。
修复前的碎片
修复中的元青花凤首扁壶
在工作中的蒋道银
退休多年仍很忙碌的蒋道银老师,因为有了修复古陶瓷的技艺,一直未曾停下手头的这好手艺儿。蒋道银修复的文物从良渚文化陶器到南宋官窑,从辽白釉碗到明青花瓷,从唐彩绘陶仕女俑到徐秀堂紫砂艺雕螃蟹。他的绝学在于采用瓷片修补成完整瓷器,还原度极高,至今无人超越。
2010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人物》栏目拍摄了沪上这位妙手回春的中国古陶瓷修复专家蒋道银,节目摄制成上、下两集。节目播出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这位曾在上海博物馆从业近四十年的文博老先生。蒋老师对这点来说,始终持有一种兢兢业业、甘于寂寞,潜心钻研的态度来完成文博事业,修复古陶瓷珍贵文物有五六百件,其中有一部分国宝级文物,成为当之无愧的 “中国古陶瓷修复第一人”,名声也早已远传千里。
我与蒋道银先生
十年前,笔者在上海博物馆当志愿者时有缘与蒋道银先生相识,除了记得他在同事中有很好的口碑之外,还有两件古陶瓷修复的事,因为是亲身经历,至今记忆犹新。一是笔者好友徐先生有一块民国时期的单色瓷板相片人物画,尺寸约60×40厘米,画像系他祖父和两位夫人,因文革破四旧被摔坏,碎成大小七八块并有图案缺损,徐先生为保存祖先形象以作留念,经笔者介绍请蒋道银修复。蒋先生看了实物说,以前他从未修过这种如照相一般的人物瓷板画,尤其是画面还有缺损,心里没有把握,只是答应试试看。两个月后拿到修复后的瓷板画,可谓破镜重圆、天衣无缝,令徐先生百般惊喜。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块瓷板画仍被供奉在徐先生家的客厅里,笔者最近还见过,了无修复痕迹。
约八年前,笔者的另一位朋友,台湾来沪经商的罗先生花高价从国外购回一件隋代的三彩骆驼,回国时因包扎固定不当,飞机落地被震碎成多块,急得他不知所措,也是经笔者介绍请蒋道银修复。蒋先生不仅将这件古陶瓷完美无损地复原,还将原先国外修过但十分僵硬的尾部进行再次修复,重现了这件古陶瓷的风采,令罗先生转忧为乐、喜出望外。
修复前
明永乐绶带纹青花葫芦瓶(修复后)
甘于寂寞修古瓷
文物修复是高难度的手工技艺,而古陶瓷修复又是文物修复中难度极大,品质要求极高的一门技艺。是一种将历史遗存的残损陶瓷器物复原成型,以改善其保存环境,防止继续破败劣化,同时最大程度恢复其历史原貌,重现文物价值的专门技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工艺材料的进步,文物修复的理念也在更新,即既要修得牢,利于保存和展出,又要为多年后材料更新时的再次修复留下空间。
由于前辈艺人的离世,加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不少业内人士纷纷转行,这一父传子、师传徒的口手相传,现今已到了濒临消亡的境地,成了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今国内从事古陶瓷修复的专家已不到10人,可谓凤毛麟角。如故宫博物院藏有近35万件古陶瓷,拥有数十位古陶瓷研究专家,却至今没有一名技艺高超的古陶瓷修复专家,不能不令人感叹和无奈。
20世纪60年代,蒋先生是从上海戏剧学院的舞美设计专业毕业,留校从事舞台美术工作。那时的表演只有八个样板戏。但是缘分使然,1973年,上海博物馆文物修复部来招人选,那时27岁的蒋老师就去了。蒋道银1973年被调入上海博物馆,次年进入文物修复室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修复虽然艰辛,可工作环境非常安静。文物修复工作也不外是三大原则:修旧如旧;最小干预;可逆修复。
要做到,极不易。古陶瓷修复又是一项极为枯燥、单调、寂寞的手艺活,他需要的不是创造力而是还原度,整天对着不同的化学试剂和正在修补的一块块碎片。不少以前的同事纷纷出国的出国、从政的从政,但蒋道银却甘之如饴,坚持至今已38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长年累月孜孜以求、心无旁骛修古瓷,加上他早年学习从事舞台美术的经历,具有扎实的书画基础,蒋道银练就了一手绝技神功,完成了由普通工匠到专业艺术家的蜕变。经他修复的古陶瓷在千件以上,其中珍贵文物达五六百件。除了国家级和省市级博物馆的馆藏古陶瓷精品外,还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等地博物馆的古陶瓷文物,为保护中华传统文化所做出的奉献,实在是功德无量、难能可贵。
化碎为宝建奇勋
蒋道银修复的古陶瓷精品乃至国宝的事例不胜枚举,本文略陈一二。
2003年,首都博物馆的精品文物展,因建新馆需补充展品,有一只非常重要的文物“元青花凤首扁壶”要被安排在显著的位置。这只扁壶以凤首为流,以凤尾为柄,凤身绘于壶体上部,双翅垂至两侧。然而,这件文物出土于20世纪70年代,出土时只有48块碎瓷片,但元青花又是非常珍贵的,且从碎片来看这绝对是件罕见的精品之作。考古人员先前只做了一些简单修复,有了基本造型并用石膏补缺,但因厚薄不均,正面纹饰已有发黄,此时已属修复非常不好的状态。最后,这件文物的修复工作交与上海博物馆协商,最终确定花费3.8万元请蒋道银修复“元青花凤首扁壶”。
前面说到此壶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土,仅用石膏简单拼接,这件稀世珍品一直未能出展,再现昔日风采。接受任务后,在清理、去除原来的黏合剂时,见多识广的蒋道银也大吃一惊。碎片大的也就巴掌那么大,小的就像蚕豆、黄豆般,可谓粉身碎骨,修复难度极大。整个工序需要将大小碎片,严格按原器的胎、釉、彩为范本进行修复,就连青花色中的铁锈斑特征也得还原,缺损处还要添加补充完整。经过清洗、拼接、黏合、修补、添色、做旧等一系列精工细作,“元青花凤首扁壶”在蒋道银的手中,逐渐显露出它原本的面貌,再现神韵。如今,喜获重生的精品国宝“元青花凤首扁壶”,已作为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宝的还原重现神韵,看上去甚至连薄厚不一的钴料斑、铁锈斑和晕散等现象都在其中可以观察到元青花的釉面特征,但却看不出人工加工痕迹。
上海博物馆的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堪称旷世奇珍。它不仅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外观造型,而且如果在鸭腹中焚香,香烟便会从鸭嘴袅袅而出、冉冉而上,修复后在香港展出曾引起社会各界轰动,观者无不抚掌称奇。然而这样一件艺术珍宝,修复前也是几十块大小不一的碎片,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其他如上博的重要馆藏:明永乐青花扁瓶,明成化斗彩海兽纹盘,唐三彩彩绘仕女俑,陈曼生紫砂壶等等古陶瓷精品,都是十几块乃至几十块的碎片,并有很多缺损,经蒋道银修复均再现神韵、重放异彩,其中有一些古陶瓷原本在仓库里沉睡多年,是他自告奋勇要求修复,让国之瑰宝重见天日。真乃艺高胆大,敢化腐朽为神奇。2007年,道银先生为上海鲁迅纪念馆复制唯一的一尊鲁迅先生石膏面模,工艺难度高、风险大,但被他一一化解,历时数月,终于圆满完成任务,在文博界传为美谈。
明成化素三彩鸭形香薰(修复后)
收徒著书续文化
现今,历尽艰辛、锲而不舍修古瓷的蒋道银已然登堂入室,功成名就。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接连不断,公私各方请他修复古陶瓷的邀约应接不暇,各种名誉头衔纷至沓来。
然而,面对荣誉的光环和利益的诱惑,他考虑得更多的是如何将古陶瓷修复技艺传承下去,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发扬光大。为此,近年来他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
一是自2006年起,在上海建立国内首个“古瓷修复中心”,开班教授古陶瓷修复技艺,每年二期,吸引不少文博系统的专业人员和古玩商家、古陶瓷收藏爱好者慕名前来学习。在有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11年,蒋道银应邀担任复旦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参与高层次的古陶瓷研究及学术交流,并登上讲台,为大学生开课传授古陶瓷修复技艺。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开设“古陶瓷修复”本科专业的高等学府。他带教2008届毕业生,参与学校的文物修复科研、教学活动,探索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古陶瓷修复技艺,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承、发扬、光大,受到莘莘学子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收徒传艺。2012年3月,蒋道银先生收徒、安玲玲拜师仪式在上海举行,上海市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作为见证人在收徒拜师证书上签名,笔者有幸应邀出席。上海市收藏协会会员安玲玲成为蒋先生的第一个入室女弟子,古陶瓷修复技艺有了年轻的传人。如今,蒋先生弟子的队伍仍在扩大,前景广阔、令人欣喜。
三是著书立说,切切实实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奉献。古陶瓷修复要经过清洗、拼接、胶粘、补缺、上色、绘图、上釉等多道工序,手工技巧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是一项地地道道的慢工细活,工艺传承的任务十分艰巨。好在此事已引起社会关注,2011年7月,上海市长宁区民俗文化中心颁发证书,古陶瓷修复技艺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上海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2012年底,蒋先生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完成的重要著作,长宁区非遗丛书之《古陶瓷修复技艺》,也已经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国内外第一本详细介绍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专著,它将成为文博从业人员和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必备的工具书,流传业界、嘉惠民众。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古陶瓷修复这一传统文化工艺领域,蒋道银先生还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佳讯和惊喜。
良渚文化黑陶双鼻壶(修复后)
修复前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