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超常教育”回归“英才教育”

2013-07-05贺淑曼,赵进一,花葆竹

检察风云 2013年16期
关键词:杰出人才少年班风云

让“超常教育”回归“英才教育”

无数事实证明,智力超群的杰出人才是客观存在着的。人类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多出于杰出人才之手。凡雄才大略的政治家无不把杰出人才作为治国安邦之本。英才教育也成为各国竞争的制高点,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中国英才教育的现状如何?怎样培育更多的杰出人才,使其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本刊记者与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的创始人、中国科大早期少年班班主任贺淑曼教授就上述思考的一席对话。

本期客座总编辑:

贺淑曼,中国人才研究会超常人才专业委员会创始人,现任名誉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曾获中国科大少年班“优秀班主任奖”等。

打破常规培养英才的少年班

《检察风云》:中国科大少年班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您是哪年担任该班班主任的?当时少年班有三个“神童”曾轰动全国,他们现在的情况如何?从少年班走向社会的学生有多少成了国家栋梁之才?

贺淑曼:“文革”以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四化”要人才,教育要跟上,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邓小平提出“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人才”。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更是给了亿万青(少)年莫大的鼓舞。教育事业犹如箭在弦上,产生了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1978年3月,在敢于创新的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诞生了。它翻开了中国教育史上科技英才教育的首页。

我是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在少年班工作的。当时,全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一些值得记取的教训。那三个“神童”我没带过。不过在少年班成立十周年前夕(1988年元月),我曾与“神童”之一的宁铂畅谈过两个下午。他说,他喜欢天文、中医、围棋,不喜欢物理。然而当时的教育制度无情地将他与理论物理捆绑在一起了。所以,我认为,宁铂不仅是“选错行的天才”,也是被媒体捧杀的天才。他还提出,少年班教育,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缺乏理论指导……后来,他醉心佛学不回头,这是非常之人,非常之举。他若成为佛学大师,岂不也是好事?至于另外两个“神童”谢彦波和干政,我认为,也是被媒体捧杀的天才儿童。在他们形成个性的关键时期,名气压垮了幼小的心灵,致使他们忘乎所以,狂傲不止,不知天高地厚,在成人和朋辈面前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在国外读博时,都因与导师关系紧张而提前回国……这是当代“仲永”的沉痛教训。

三个“神童”的命运值得多方面反思:一是媒体热炒,让幼弱的心灵去承受铺天盖地的吹捧,这无疑是捧杀;二是年龄太小,人生阅历跳跃太大,心理不成熟,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三是心理教育跟不上。社会、学校、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科大少年班的基数很小,截至2011年才毕业1383人。据不完全统计,他们中已出现了三位最年轻的顶级科学家,即:78级学生张亚勤,31岁成为IEEE百年历史上最年轻的院士,38岁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81级学生骆利群,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系教授、霍德华休斯医学院研究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和美国科学院院士;87级学生庄小威,是第一位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天才奖”的华人女科学家,34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两个系的双聘教授,美囯科学院院士。

还有诸多大奖获得者及150多名大学教授等。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科技英才。

让“超常教育”回归“英才教育”

《检察风云》:是否可将少年班的开办视为中国“超常教育”之发端?“超常教育”在中国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其发展对振兴民族有何重要意义?

贺淑曼:少年班的开办的确是中国“超常教育”的发端。但“超常教育”遭遇了生存发展的难题。班级数量减到屈指可数,办学之路越走越窄。

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其一,“超常”两字常被误解为“异常”。“超常”的来历是,改革开放初期,为回避社会对“精英、天才”这些词的极端敏感,中科院心理所有人提出用“超常”这一中性名词来取代。从此,中国就有了“超常儿童”和 “超常教育”之说。其二,超常教育是针对智力超常的儿童的教育。选拔超常儿童是关键。但这个关键问题,至今未过关,不少学校的超常班走上了应试选拔之路。其三,它拒绝大器晚成的“潜天才”,如诸多杰出人才,因幼时没有“超常”表现,均被拒之门外。其四,没有具体的超常教育实施方案,导致一些中小学操作者迷茫等。这也是长期不被国家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让“超常教育”回归“英(全人)才教育”,则是正本清源。

“英才教育”理念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天才,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普及“英才教育”,不仅是提升全民素质的良策,也体现了教育的最大公平,即每个孩子都有享受最好教育的权利,也能避免把一些大器晚成者拒之门外的现象发生。这也正是当今世界“英才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它为中囯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新型的思路,对振兴民族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检察风云》:在您编著的一系列有关“英才教育”理念的专著中,哪一部最能体现您的“英才教育”思想?

贺淑曼:今年6月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英才教育学》是国内第一部原创的“英才教育”教材及科普读物。这是我从事英才教育研究与实践近30年来的感悟的结晶。它主要论述了中国英才教育(过去称“超常教育”)的历史背景、现状与反思,以及实施英才教育的依据、理念及实施保障。同时也论及了港台地区和世界各国英才教育的发展。

《检察风云》:一些伟人或科学巨匠如爱因斯坦、华罗庚等幼年时并非超常儿童,甚至还是差生,如何解释这种现象?怎样避免把这些大器晚成的杰出人才拒之门外?

贺淑曼:这是个“潜天才”(含差生)变成“显天才”的问题。首先决定于大环境,即体制、政策、制度等是否有利于人才大发展,单位领导是否爱惜人才(武大郎开店是不行的)等等。再就是个体是否具有杰出人才特质,如“使命感”、创新和“做人与做事”等性格魅力。

成败皆个性,优化是关键

《检察风云》: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既有才华也有机遇,却与成功无缘;有些人看似资质平平,却能平步青云,大富大贵。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究竟取决于什么?

贺淑曼:简单地说是“性格决定命运”。有些人由于占有人性的弱点较多或性格不成熟等,如少年班的干政、谢彦波就是性格不成熟的典型案例。还有一个原因是有的人没有梦想和远大目标,不会或不愿推销自己,过于谦卑,有了机遇也不抓,这种人也会与成功无缘。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者甚多。有些人平时不显山露水,关键时刻却能紧紧抓住机遇,推销自我,或遇上了伯乐等。总而言之,还是“性格决定命运”。

《检察风云》:“英才教育”有无具体的实施方案?

贺淑曼:有。就是“阶段教育论”——初中以下,因人施教与开发潜能。在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普及英才教育,提升全民素质”这一教育价值,国家完全有能力,多办小学、初中,选拔最好的老师,普及小班精心教学(最好30人以内),通过若干具体的童子功训练,让基础教育回归到“精耕细作”上;

高中及大学,因材施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按学生层次,分别对待。坚持正面激励,淡化分数,注重过程。“多维评价”学生,大学英才教育应本着“以用为本”的原则,以能正向创新的硬成就来证明人才的价值,这才是教育的成就;

再就是走出校门,进入社会后,为防止“人才折旧”,每个人必须要强化自己终生学习和终生教育的意识,否则,发展将受到阻碍。

《检察风云》:杰出人才有哪些特质?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在哪?

贺淑曼:杰出人才的主要特质有:

1.强烈的使命感,即非凡的责任心。它是信念、目标、价值观、危机感、紧迫感等的综合。人一旦有了强烈的使命感,任何苦难都能克服。

2.超常的创新能力,是英才的本质。创新的发展规律是:疑问→批判→想象→首创。没有疑问就没有批判,也就没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进而没有科学和真理,社会就不会进步。想象和灵感是光辉的开端。

3.持久的热忱。持久,是意志的核心,热忱是内心炽热的精神特质。它能调动一个人全身的细胞,帮助你排除懒惰和恐惧,使你充满活力。

4.超常的绩效,绩效是衡量人才卓越层次的唯一标准。

培养杰出人才的关键在于“优化其个性”,以避免因个性上的缺陷使杰出人才受损。一般认为,个性是一个人心理和行为的全貌,是知、情、意、行的概括。它们既具有共性,又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意识性、可塑性等特质。成败皆个性,主动权在自己手里。人们只要抓住它的意识性和可塑性,便可通过重复性训练,把杰出人才的品行迁移到自己身上,并成为自己的第二天性,从而圆一个杰出梦。

采写/赵进一 花葆竹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杰出人才少年班风云
对我国杰出人才培养的一些思考
风云三号E星初样星
戏曲表演杰出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思考
王妙、周影影入选陕西省高校第三批“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窃听风云(九)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象甲风云
牛人辈出的少年班再证因材施教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