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宝砚为本记收藏家包章泰藏砚
2013-07-05成莫愁包氏博物馆
文/成莫愁 图/包氏博物馆
文房四宝砚为本记收藏家包章泰藏砚
文/成莫愁 图/包氏博物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是一个具有承载千年历史、跨越春秋万代的特殊珍品。“笔墨纸砚”砚为本,如果没有各朝代的不同造型、不同材质、不同风格、不同工艺的砚作奠基石,笔、墨、纸将无法延承源远流长的辉煌。
就像巍然大厦需要基础,国之瑰宝砚,在原始社会作为磨墨器,早就为人们在默默地记录文字、绘画研磨矿物颜料、墨等作奉献了,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它从单纯的实用品到发展成实用艺术品,见证了帝王将相的兴衰,记录了文人墨客的情怀,留下了雕工巧匠的精湛,隐现出藏砚、爱砚之人的偏爱与喜好。砚,不仅是求知者的良师益友,更是打破了富贵贫贱之界线,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平头百姓,都可喜爱砚、收藏砚。
随着古玩市场的持续升温、日渐火爆,爱好砚、收藏砚的人也日渐增多。尤其是古砚、名砚,更由于年代久远,“一砚难求”而深得爱好者的青睐。在经济利益驱使下,造假也发生在砚上。
因为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有观赏价值与不菲的经济价值。
中华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常务副会长、著名收藏家包章泰先生,长期从事古玩艺术品收藏、研究与鉴定,三十余年的收藏经历,他以其特殊的眼光、魄力和深入研究,搜集到砚台精品上千件,各类藏品有千万之余。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众多收藏品中,他最爱文房,在文房中又尤爱古砚,藏有玉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等。他最为推崇的古砚有:唐代玉砚、宋代“东轩”砚、明代文征明端砚等。他曾按不同朝代麟选出300余件古砚、名砚珍品展览,并出版著作《古砚台收藏与鉴赏》、《历代砚台精品赏析》等。听他说收藏心得和如何观赏及鉴别古砚、名砚的真伪,真是一门深奥的专业学问和经验总结,也是初涉这一领域爱好者的必修课。
“四字经”说砚的发展历史
砚,与文字同兴,可以说是起源于史前。陕西临潼姜寨遗址考古发现的石砚,将砚台的历史推至5000年前。
包章泰说,砚台兴于秦汉,盛于隋唐,卓于宋元,精于明清。即“兴盛卓精”四字经,概括了砚的发展史。能准确辨别砚台真伪首先要熟悉砚台的发展轨迹。
砚在秦汉已被广泛使用,大多以石为材料,也有陶制与瓷砚及铜的,石材比以前多了纹饰及兽形雕刻等。
隋唐时期是砚台发展第二个高峰。隋唐国力强盛,诗书画繁荣,砚在形制上更是形式多样,有箕形端石、陶、瓷砚,还有唐代青釉二十七足辟雍砚、江西新郭台农场出土唐代黄釉十六足辟雍砚等,唐代三彩辟雍砚,并产生了著名的三大名砚:端砚、歙砚、洮河砚。
隋唐之砚卓于宋元,向艺术化发展。唐砚带足,而宋少见带足。因为人们改变席地而坐习惯,有了桌椅。讲究造型美砚,雕刻精细,图案丰富;并盛行在砚上,镌诗题铭。咏砚、赞砚、铭砚诗文层出不穷,玲珑精致的抄手砚也应运而生。文人社会地位提升,崇尚“及第”、“鲤鱼跳龙门”等,各种学而优则仕的美好愿望,激发平民和更多人学习上的求知欲,砚台在造型上更趋精良。元代砚台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响,掺入浑圆粗犷、大气。元代蝉形澄泥砚,便是以知了表达居高声自远、一鸣惊人等心愿。
元代蝉形澄泥砚
清康熙御铭松花石古凤池砚
明代童子牧牛澄泥砚
明清砚空前繁荣,越制越精。砚逐渐脱离了实用功能,变成更具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品。除端石、歙石外,不少石材变身于砚。澄泥砚、玉砚、松花石砚、红丝石砚、菊花石砚,漆砚、铁砚、瓷砚、铜砚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了的。明代童子牧牛澄泥砚,清康熙御铭松花石古凤池砚,以材制砚,造型精湛,装饰华美。如明代铜质双狮戏球暖砚、清代九龙易水砚、清代枭形铜砚都将砚推向新的审美。
鉴别古砚的方法,可以从砚的发展史、砚材、砚式、雕刻、铭文等各方面来看。仅就中国古砚制式来说,不同时期的砚式,大都展示着特定的时代风格。如先秦古砚多就地取材,纯任自然;汉砚或方或圆,简朴浑厚;唐代箕形砚盛行,典雅豪放;宋代大小抄手砚风靡于世,洗练素
美;元、明、清砚式则
有集前代之大成之势,富丽纷繁。熟悉了各朝代的砚的特征与风格,并观察实物加以区分,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有一双慧眼。
“六字经”识别砚的优劣
包章泰先生说砚应“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玲,体之厚重,藏之光整”。这也是古人鉴别砚台的基本标准。包章泰总结了六字经的识辨方法:“看、摸 、敲、洗、掂、刻”。
看:砚的质、工、铭、饰及新旧程度和是否修理过等。质为材质、天然纹路;工,雕工;品,品相及外形;铭,镌刻砚底或砚边的文字,其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精美;饰,砚边装饰与砚匣、锦套等,这些都为砚增加附加值。
摸:鉴别石质好坏,光滑还是粗糙,有手感优劣之分。
敲:用手托砚轻叩之,听声音来分辨好坏。不同石质不同声音。若端砚,木声为佳,瓦声次之,金声为下;若歙砚,金属声为佳,而“卜卜”声为下,乃多泥质。
洗:洗去墨痕,检查有否伤痕与修补过。
掂:同样大的砚,重者好,轻者差。
刻:看刻工,鉴别石材优劣,艺术价值高下。
做旧砚台如何鉴别
包章泰说:为追逐经济利益,砚台市场以新做旧或以假材乱真,叫人真假难辨。只要细心观查并掌握各种砚的不同材质,不同时代的造型与特征,雕刻工艺、砚铭及包浆,我们还是可以细分出来的。
如端砚产于溪,名坑有十:老坑,最优;麻子坑,次之;宋坑,次于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介于老坑与麻子坑之间;梅花坑,接近宋坑,但石材较粗;绿端,较为名贵难得;宣德坑,质近宋坑;朝天岩,色紫兰;白线岩,石分九层,各有特色;古塔岩,近似老坑。不同坑口有不同市场价值,稍一看若走眼,价值就会打折扣。
麻子坑,如果不细看,色青紫中略带蓝色,容易与老坑混同。用水湿之观察,可与老坑区分。老坑青灰中略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致密而坚实。
市场上也常用攀枝花石冒充端砚。攀枝花也有石眼,品种多,有的呈碧绿色、黄绿色、金黄色、糙米黄色等,也有大小不一石眼,但眼色清爽,没有晕晴的变化,比较单调。还有的砚石取自苏州近郊蠖村石,无论雕工与刻工,都比真品显得粗劣。这种石砚大多产于清代晚期,来冒充古端砚。
鉴别端砚重要因素是看石质石色,以水湿之,辨别坑口出处。最好沉水之,优质老坑湿水后,就会发现紫蓝色的基调上色彩富有变化,纹理清晰明净,其色彩好像从砚台里透出来的,有一种内在的沉实、凝重、温润如玉的深厚感觉。
看雕工砚铭。题材、立意、构图、雕工等。如明清的“淌池砚”。雕工线条挺拔流畅,用右手食指按下去,食指正面凸起的弧形与石砚的凹形弧形正好相贴,这就是古淌池砚的特征。许多作假者不知就里,知道此砚特征的就不会轻易上当了。
分辨砚铭真假,了解铭刻作者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与铭的文辞是否一致,会不会后加款,再看铭刻的所在部位是否大方得体。各朝代称呼不一。清代早期多有某某大兄先生,某某道兄先生称呼;清晚期至民国时代称某某仁兄大人,某某山人、道人,新中国后至上世纪80年代,以同志称呼,现又盛行先生称呼。如仿制的顾二娘砚,取旧刻工端砚加款,顾为清初之人,若以清中、后期雕工的,与原时代不合,皆应列为伪作。如果是真铭佳铭,铭刻者名头又大,价值无疑会大幅度上升。
鉴别整砚的包浆。包浆依附石砚表皮。许多作假者用种种手段打磨包浆。但凡作假,总有破绽,不可能覆盖整个砚台,角角落落会有包浆触及不到的地方。如包浆不厚,可在砚额及砚侧处不起眼的地方,抹薄薄一层干爽、易擦净、气味散发较快的无色油脂,待干后擦净,即可见老包浆泛出,十分自然,那是真货。如果人为所作包浆,如涂一层光亮,按行话讲是贼光了。
有的古砚被洗刮得发白,露出原本色。可用一小铁针,在砚体不显眼处及饰、刻款刀痕中划一两道细痕,也可辨别是否伪砚。
观石眼。现代人镶嵌石眼或用胶水贴眼,甚至用墨色点睛来冒充天然石眼,以提高其价值。他们强求性的“加工”,往往石眼不仅放错了位置,甚至张冠李戴。要知道端石眼的形成和各坑砚石眼是有区别的。老坑口石眼不多,色泽比麻子坑浅淡,偶然有翠绿圆正乃佳眼,象牙眼多见于老坑和坑仔岩。坑仔岩的色泽近似水岩砚石而略带赤色,是介于水岩砚石与麻子坑砚石的色泽之间。质地优美,纹理细腻坚实。尤以石眼多而著称,并多属佳眼。
麻子坑砚石在端砚名坑中,仅次子水岩砚石,可与坑仔岩砚石相媲美。麻子坑石眼圆正,多为鸲鹆眼,鸲鹆眼指端石上的圆形斑点。其大如五铢钱,小如芥子,形如八哥之眼,外有晕。以活而清朗,有黑精者为贵。麻子坑石眼是顺着石纹理生长的,即纹理是右斜,石眼生长也是右斜的。如果是砚贴成左斜石眼,必定伪砚无疑。同样,每种砚都有自己的特征。歙砚外表是黑色的,但粉末是白色的,刮点粉末就可鉴别。
包章泰先生在闽东创建的包氏博物馆,据他所说藏品已逾2000件。他对来自家乡福建的建州砚,情缘更浓,其石因产于福建省北部的建州北苑凤凰山而得名。今人常把建州砚误认为端砚。包章泰经过考证,建州砚与端砚同样具有实用价值与文物价值。如宋代建州青石箕形双池砚,宋代建州青紫石砚。石质坚致温润,线条流畅,四平八稳,为典型的宋砚体式。
研究古砚的发展,考察古砚的价值,鉴别古砚是一门相当深的学问。林林总总的大小古砚神采各异,折射出一部中国砚台史和中国文明史。一种砚就是一个族系,一个家庭,它跨越千年,上起西晋,下至民国,直至今日,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追求和社会风貌。故此,每一方砚台都是学问,都有故事,都带着一缕历史墨香,它们组成了壮观的砚的世界,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美的享受。
(本文藏品均来自收藏家包章泰)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