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沉沦期货市场
2013-07-04王燕孟瑶
王燕 孟瑶
入 狱 者:孔海波(化名)
原任职务:北京某著名高校数学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
触犯罪名:挪用公款罪、贪污罪
判决结果:有期徒刑十年
案件回放:
在股票市场,股神巴菲特的年盈利率是30%,而在期货市场,获利者的年盈利率能达到50%、100%甚至更多。利润越大风险也越高,这是市场不变的法则。在期货市场,一夜暴富者有之,倾家荡产者有之,违法犯罪者亦有之。2012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办理的孔海波贪污、挪用公款案就是在期货市场“玩火自焚”的典型个案。
1981年出生的孔海波学习成绩优异,从河南农村考入北京某著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2007年硕士毕业后顺利留校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孔海波的爱人是他的研究生同学,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软件工程师,大学教师与外企职员的家庭组合意味着优越、殷实,让人羡慕不已。
学校领导对孔海波刚参加工作时的印象是“办事认真,工作踏实”。2009年,刚工作两年的孔海波就被提拔为学校数学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负责组织会议、接待来访人员、报销学院项目经费等工作。如果认认真真工作,孔海波会一帆风顺,然而,这一切却因为他投身期货市场而戛然而止。
2008年,孔海波投资了几万块钱进入股票市场,赶上了股票大牛市,工作之余他几乎都在研究股市。逐渐地,孔海波接触到了黄金、外汇期货市场,并被该行业高风险高回报的规律深深吸引。2009年7月,他甚至说服妻子卖掉了刚买半年的商品房,将卖房款全部投入了黄金、期货市场。他跟妻子说:“放心,等我挣了钱,咱们就买一套更大的房子!”遗憾的是,他没有创造一夜暴富的神话。由于不熟悉市场,孔海波屡次判断失误,亏损后又总想把本钱捞回来,结果越陷越深,到2010年10月份已经将卖房款及家中存款100多万全部赔光。对于这一切,孔海波的妻子、父母并不知情。
2010年12月,孔海波所在数学学院的一次国际会议,缓解了他炒期货用钱的“燃眉之急”。根据学校项目经费的支出流程,召开会议前会议经办人可以持会议负责人签字的借款单,向学校财务部门预借一定额度的会议费,会后再凭实际发生的费用发票正式报销。那次国际会议,孔海波作为会议经办人预先向财务借出20万元现金,开会正常使用了4万余元,余下15万余元现金由孔海波暂时保管。会后,孔海波并没有及时将15万余元现金归还学校财务,而是将其全部挪用到了期货市场,结果不到一个月这些钱就“打了水漂”。
此后,为了挣回家中存款、为了挣回卖房款、为了挣回挪用的公款,孔海波索性“无中生有”,采用虚开会议通知、预借办公费用等方式,向学校借出更多的经费。由于学校借款单需要经费负责人签字确认,孔海波开始大胆临摹经费负责人郑某、陈某、李某等多人的签字向学校借款。学校财务人员每日经手大量票据、现金,不太可能核实借款单签名的真实性,再加上孔海波党政办公室主任的职务便利,挪用公款简直是“手到擒来”。
从财务部门借出的经费中大部分是银行支票,孔海波开始盘算如何将支票换成现金。他通过期货交易中心的熟人,联系上了北京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业务员肖某。肖某利用其业务关系帮助孔海波将支票换成现金并提取6%的手续费,然后分几次将现金转到孔海波的银行账户中。
2011年11月,孔海波所在数学学院会计丁某,在对账时发现孔海波经办的几笔报销单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学院院长郑某做了汇报。郑某发现几张由他负责的经费报销单中负责人签名被人伪造了,他又找来另一名经费负责人陈某核对账目。陈某发现,他负责的100多万元的项目经费只剩下不到4000元,而这些经费全部是由孔海波经手支出的!
后经检察机关核实,孔海波在短短九个月的时间里从学校“借出”的款项达260余万元。由于孔海波是伪造学校经费负责人的签名向学校借款,案发时,这些借款中的大部分在学校账上仍属于“应收款项”状态,而另一小部分款项已被孔海波使用伪造的发票、劳务费等单据向学校报销平账。
编辑:刘雁君 nina_lyj@sina.com
拍案辣评
如果经费负责人能随时了解经费的支出情况,那么孔海波侵吞、挪用经费的问题便能及早发现。此外,身为党政办公室主任的孔海波对经费支出既负责记账又负责使用,能够轻松在校院内部账务上做手脚逃避监管,也是该案发生的重要原因。发案后,该校已第一时间升级了财务管理软件,加大了项目负责人的经费审核力度,并开始了专项整治工作,建立了“钱账分管”制度。
点评人:北京市海淀区检察官 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