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山油田W110井区长6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研究

2013-07-04刘秀婵陈西泮高浩锋师学耀

石油化工应用 2013年9期
关键词:区长润湿性驱油

刘秀婵,陈西泮,高浩锋,师学耀,4

(1.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2.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延安 716000;3.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77;4.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系,陕西西安 710069)

劳山油田W110井区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境内,劳山乡西北侧,是劳山油田主要开发区块之一,构造位置为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南部,主要开发层位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油藏埋深890~1040 m。在开发区内,油井含水率上升较快,产油量递减快。利用W110井区长6储层岩心制作真实砂岩模型,进行储层微观渗流特征的研究,对后期的注水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1 储层特征

1.1 岩石、孔隙特征

研究区长6储层沉积环境属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也是石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岩性主要以浅灰色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碎屑成分中以长石含量较高(46.35%),多见斜长石,石英次之(32.35%);胶结类型有孔隙-接触式胶结,局部见少量薄膜式胶结。

长6 砂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长石溶蚀孔,含少量岩屑溶孔和粒内溶孔和极少量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面孔率平均为2.67%。据砂岩扫描电镜和铸体薄片分析统计,长6油层组砂岩平均孔径集中在0.12~0.25 μm,为微孔隙。连接孔隙之间的喉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残余孔隙为主的喉道,另一种是微孔隙为主的喉道。属微孔-微细喉型、微孔-微喉型储层。

1.2 润湿性特征

油藏岩石的润湿性理论上存在有5 种不同的润湿状态,即油湿、弱油湿、中间润湿、弱水湿、水湿[1]。根据W110井区10 块长6储层岩心润湿性化验分析结果,表明长6油层润湿性实验(见表1)结果表明,储层润湿性以弱亲水为主,这种润湿特性有利于前期油藏的注水开发。

2 渗流特征

2.1 油水相渗特征

长6油层为超低渗油层,油水两相渗流特征均反映出低渗透储层特有渗流规律,即:束缚水饱和度高,原始含油饱和度低;两相流动范围窄;残余油饱和度高;油相渗透率下降快;水相渗透率上升慢,最终值低;显示弱亲水特征;流体渗流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及贾敏效应[2]。

根据实验结果(见表2),本区长6 束缚水时含水饱和度最小为20.66%,最大为48.77%,平均为38.17%;此时的油相相对渗透率最大为0.0169×10-3μm2,最小为0.00024×10-3μm2,平均为0.0038×10-3μm2。交点处的含水饱和度最大为74.85%,最小为55.84%,平均为67.48%。等渗点油水相对渗透率最大为0.2×10-3μm2,最小为0.078×10-3μm2,平均为0.14×10-3μm2。残余油时的含水饱和度最小为72.53%,最大为96.31%,平均为86.42%;此时的水相相对渗透率最小为0.39×10-3μm2,最大为0.94×10-3μm2,平均为0.54×10-3μm2。

表1 W110井区长6 润湿性实验参数表

表2 W110井长6油层相对渗透率实验参数表

相对渗透率不仅与饱和度有关,还受岩石孔隙结构、润湿性,实验流体、温压条件,以及流体饱和顺序有关。油水相渗曲线可以综合反应这些影响因素[3-4]。由此可见(见图1),长6油层随含水饱和度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下降幅度较大,水相相对渗透率提升不大,两相流动范围较窄,表明可流动流体较少。说明研究区储层整体孔隙小,连通性不好,造成油田开发见水后,相对产油指数大幅度下降,油井产油量大幅度下降,相对产液指数升不起来,使靠提液延长稳产期的传统方法受到限制,油田稳产难度较大。

图1 W110井长6油层油水相渗曲线图

2.2 水驱油特征

实验发现,饱和油主要赋存在以下孔隙结构中,粒间孔、溶蚀孔和粒间孔-溶孔,其中以粒间孔-溶孔组合类型孔隙结构的含油饱和度最高。储层中岩性、物性和孔隙结构上存在的差异导致较强的非均质性,共同影响模型的最终含油饱和度。

注入水在孔道中的驱油方式有两种:近活塞式和非活塞式,主要受润湿性和孔喉大小的影响[5-6]。本区长6储层W110井实验各样品孔隙细小,润湿性为弱亲水,水在孔喉中主要以非活塞式驱油,束缚的有些油会残留下来。

长6油层,随着注入倍数的增加,含水率的增高幅度大于采收率的增加,在到达一定的注入倍数时,采收率没有提高的趋势(见图2、表3),最终平均驱油效率为56.82%。因为储层中孔喉体积比较小,油在孔喉比大处容易造成“贾敏”现象,残留下来,使注入水只沿阻力小的连通水道前进,含水量上升,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增高。如在注入水中加入活性剂,减小表面张力,可以防止卡断,以提高最终采收率。

图2 W110井长6油层驱替实验曲线图

3 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

水驱油效率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渗透率、润湿性、油水粘度比、微观孔隙结构、成岩作用、沉积微相以及驱替速度等[7-9]。实验表明,影响W110井区长6油层组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有物性、储层微观孔隙结构、润湿性和微观非均质性。

表3 W110井区长6油层驱替实验参数表

该区长6储层物性差,渗透率低,驱油效率整体较低。这种超低渗的储层,发育的胶结作用容易造成微观上孔喉都较细小,连通性较差,限制流体的渗流方式,直接影响驱替效率。

长6储层的润湿性为弱亲水,大量的水进入储层可一定程度可挤出残余在颗粒表面的油膜,大同原来被粘土矿物充填堵塞的孔隙通道,提高一定的驱油效率。但是另一方面,水会残留在油膜所在的位置,与有些遇水膨胀的矿物结合,占据孔隙空间,对储层造成伤害,对后期开采不利。

残余油的存在主要是由于储层微观非均质造成的,流体在孔隙空间中受该因素影响,流动通道单一,波及面积小,注入水沿阻力较小的渗流通道发生绕流,被绕过的区域形成残余油,驱油效率低。

4 结论

(1)研究区长6油层组储层两相流动范围较窄,可流动流体较少,靠提液延长稳产期的传统方法受到限制,油田稳产难度较大。

(2)水驱油实验最终平均驱油效率为56.82%。因为储层中孔喉体积比较小,油在孔喉比大处容易造成“贾敏”现象,残留下来,使注入水只沿阻力小的连通水道前进,含水量上升,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增高。可在注入水中加入活性剂,减小表面张力,防止卡断,以提高最终采收率。

(3)研究区长6储层渗透率低、孔喉小造成连通性差,导致驱油效率低;储层润湿性为弱亲水,可通过注入大量的水来提高驱油效率;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导致容易形成残余油,在注水开发时,应采取逐渐加压的方式提高注入水压力,防止水窜。

[1]杨胜来,魏俊之.油层物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195-208.

[2]吕瑞文.吴起油田薛岔区块长6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与渗流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0.

[3]高慧梅,姜汉桥,陈民锋,等.储集层微观参数对油水相对渗透率影响的微观模拟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6,(6):734-737.

[4]吕成远.油藏条件下油水相对渗透率实验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3,(4):102-104.

[5]杨仁峰,姜瑞忠,孙君书,等.低渗透油藏非线性微观渗流机理[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11,18(2):90-95.

[6]黄延章.低渗透油层渗流机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7]张章,朱玉双,陈朝兵,等.合水地区长6油层微观渗流特征及驱油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地学前缘,2012,19(2):176-182.

[8]杨艳芳,罗静兰,杨金龙,等.姬塬地区长8 砂岩储层渗流曲线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高校地质学报,2011,17(2):231-239.

[9]何文祥,马清,马超亚.特地渗透储层渗流特征和影响因素[J].科技导报,2011,29(1):36-39.

猜你喜欢

区长润湿性驱油
注气驱油技术发展应用及海上油田启示
等离子体对老化义齿基托树脂表面润湿性和粘接性的影响
预润湿对管道润湿性的影响
无机盐对气藏砂岩表面动态润湿性的影响研究
CO2驱油与埋存对低碳经济的意义
利用表面电势表征砂岩储层岩石表面润湿性
姬塬油田吴420区长61油藏流动单元研究
聚合物驱油采出液化学破乳技术研究
大路沟二区长6油藏合理开发技术方案探讨
姬塬油田黄39区长8油藏开发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