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设计探究

2013-07-03赵文亮程黎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12期

赵文亮,程黎

(1.商丘师范学院 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商丘市回民中学,河南 商丘 476000)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1].

传统的地理教学设计,教师们常关注的是“怎么教”,忽略了学习“目标”;课堂上常表现为“满堂灌”,忽略了教学“有效”性;课后只关注作业的“对与错”,忽略了学生的后续“发展”.

新课程下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设计则是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教材(教科书)为载体,以教师的个人经验为推力,以学生经验为基础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具体步骤:首先,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依据课标设置本课学习目标,即明确一堂课的“目的地”;接下来,针对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即怎样引领学生正确前往“目的地”;然后,通过检测,评价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即明确学生是否到达了“目的地”.下面结合教学设计案例,说明具体操作过程.

1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置

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基础,科学地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

教师设计教学目标应首先结合本课教材,学习课标,准确把握具体标准所要求的基本知识点,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能力层次的要求;然后,对所摘引的课标内容进行分解,找出行为动词和核心概念,并针对学生的实际状态,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2],确立具体的、可观察、可检测的三维学习目标.课标表述主要有学习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要素构成.这里学习主体就是学生,行为动词就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动词,如“说出、描述、举例、解释、说明、比较、运用、设计、总结”等,行为条件包括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主要有辅助手段或工具、时间的限制、完成行为的情景等,行为程度即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案例】自然界的水循环

课程标准: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意义.

课标解读:第一步:分析句型结构,寻找关键词.行为动词是“说出”;核心概念是“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和意义”.

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或核心概念,确定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行为程度.

第三步:写出学习目标.(1)简述水循环的概念和原因.(2)绘图阐明水循环的主要过程.(3)通过实例解释水循环发生的主要领域.(4)总结水循环的意义.

图1 课标解读示意图

2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策略设计

地理新课程标准注重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所以,教师在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和学情,确立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要科学合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教法、学法及师生的双边活动),带领学生正确的实现学习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1 教学内容设计

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和引领者.新课程地理教材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知识之间的跨度大,教师应深入学习和把握课标的精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定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对所使用的教科书,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取舍、补充、完善,将教材内容情境化,静态知识动态化,树立“课本就是一个范例”、“世界才是学生的教科书”的意识,体现与生活世界沟通,体现灵活结构性,体现学科教育价值[2].教师将教材知识结合本地案例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分析讨论,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体现出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理念.如,在讲“自然界的水循环”时,若按照书本顺序照本宣科,即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枯燥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会学得被动、乏味.若按以下步骤设计:(视频播放)创设情景——“雪山脚下放牧”,让学生直观感受蓝天、白云、树林、小溪等多种水体类型,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阅读图片)水圈的构成,了解陆地水体的多种类型→(阅读图片)陆地上的水体和相互关系,重点分析河流和湖泊之间的相互关系→(分组讨论、绘图、选编案例分析)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检测练习.这样将教材内容和多种教学资源相结合,引领自主、合作、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

2.2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程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作为原则[3].

(1)教学流程

从新课导入、讲授新课、师生双方活动形式到课堂小结等一切教学活动设计都应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最大限度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同时,注意开放“活动”设计要有度、有弹性,使双方活动做到有效、高效[2].

(2)教学方法

应根据教学内容、课型特点、教师自身教学风格、学生的学习情况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避免单一化或僵化.

①案例教学法:案例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之前,首先给出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自然地理的内容,比较注重学习过程和体验的价值,教师要善于发挥创造性,选编学生熟悉的案例,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在讲“水循环的意义”时,可引入“地表径流——长江”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对长江流量、流域地形状况的分析,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得出水循环的意义.采用案例分析的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内容比较适合案例教学,高中地理必修二和必修三无论是哪个版本的教材都大量选取了比较系统和经典的案例,如人教版必修二4.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选用了德国鲁尔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硅谷等大型案例,教学中可以直接采用.我们也可以选用学生身边较为熟悉的、富有时代感和责任感的案例,如我国“辽中南工业区、浙江温州新型工业区、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等案例,通过引领学生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②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利用各种教具或素材,创设学生学习的具体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在问题和情境中开始新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运用探究式学习时就要设计好探究情境,采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乐在其中[3].如“水循环”的新课导入,首先播放视频“雪山脚下放牧”,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主动探索.在人文地理学习中,更多的是情境设计或资料的运用和角色扮演等,如地理必修二4.3 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时,设计活动:温州经济发展智囊团去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考查,智囊团的成员包括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家等,让学生自由选择体验角色.这样,学生在活动中进行探究,掌握了相关知识,也提升了能力[3].

③分组讨论法:“活动”是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在新的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活动题,都可以用于分组讨论,但探究活动“问题”设计应考虑学情,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在问题情景中应提供相关的基本型概念,以鼓励学生整合这些知识,问题应与学习目标相对应,思维含量要高[4].在“水循环”教学中,围绕学习目标设计以下活动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探究1:阅读下图分析水循环有哪些类型?每种类型各有哪些环节组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小结:水循环包括:陆地循环:蒸发、降水(2个环节),海陆间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4个环节),海洋循环:蒸发、降水(2个环节).意义:维护全球水平衡,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地表太阳辐射起吸收、转化、传输和调节作用;使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

探究2:目前,人类能影响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小结:人工降雨——影响降水;改变径流——修水库,调节径流的时间变化;跨流域引水——调节径流的地区分布;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分阶段提出讨论题,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若学生回答的不够准确,教师要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概括,点拨.

④地理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简单易行的小实验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既定学习目标.新教材地理Ⅰ活动中设计了一些小实验,如“热力环流”小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抽象难懂的热力环流直观形象化.

3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价设计

一节课教学效果如何?传统评价方式是看教师是否在规定时间内讲完课,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等,这些评价往往不够客观.新课程教学评价十分注意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和多元性,是基于课标的,既关注结果性的评价又关注过程性的评价[5].

3.1 通过练习检测,评价知识目标的达成度

地理教学系统由地理教学目标、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地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在地理教学系统运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会使教师和学生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创造性,从而实现预期的地理教学目标.检测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围绕目标精心设计的检测题,安排在一节课的最后5—10 min的时间进行.

“水循环”这节课的检测题可以这样设计:读“水循环示意图”(图2),完成(1)~(5)各题.(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环节所完成的是A.海陆间水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上内循环D.地壳物质的循环;(2)图中数码所示的水循环环节中,可以用来代表夏季风的是A.①B.②C.③D.④;(3)跨流域调水所影响的主要环节A.①B.②C.③D.④;(4)下列地理事物直接参与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A.滚滚东流的长江水B.天山山区的冰雪融水C.柴达木盆地的湖泊水D.大西洋上未登陆的飓风.(5)以下对水循环重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________.(双项选择)A.使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联系,在其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相同C.使海洋水不断蒸发,陆地径流不断增多D.使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通过练习,一方面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另一方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并使知识能够顺利迁移.

图2 水循环示意图

3.2 通过过程观察,评价态度、能力目标的达成度

“体验”、“经历”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亮点.地理课堂评价关注的不仅教师的行为表现,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体验和内在的体验方式,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自由探究创造空间,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从外界众多的信息源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并认知事物,亲自探索并发现结论或规律,并在亲身体验、合作探究中,感受到课堂教学带给自己的快乐感,使地理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乐园[6].课堂评价应将知识与方法、能力相结合,突出学习方法和过程的考查,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表1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表

4 结 语

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应注重地理教学目标,活动,评价的一致性.应基于课程标准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使其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并针对教学目标,科学的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引领每一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最终达成学习目标,使其既掌握了知识,又学会了分析研究的方法,达到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

[1]马新平.浅谈高中地理“发现学习”课型设计[J].才智,2011,28:117.

[2]叶澜.略论“新基础教育”研究之路的若干特征[J].基础教育,2011,02:5-14.

[3]胡钢.探究式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10:128-129.

[4]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刘志军.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陆有铨,马和民.走向研究型教师之路[M].杭州:浙江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