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进展

2013-07-02彭晓楠付继红

上海医药 2013年2期
关键词: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彭晓楠 付继红

摘要 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推进,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和生活质量深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住院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良好的睡眠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患病住院的机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相关因素以及护理干预,以期达到提高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住院 老年患者 睡眠障碍 护理干预 进展

中图分类号:161.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2-0042-04

睡眠障碍是指夜间入睡困难,不能长时间连续睡眠,夜间经常醒来或清晨早醒,第二天醒来没有满足感和精神充沛的感觉,主要以患者进入睡眠周期的潜伏期较正常延长,入睡过程中自身生理性感觉增多为主。据统计,我国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也是世界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已有2000万左右,而且还有明显的上升趋势。随着高龄老人的增加,患病住院的老年人比例也有相应的提高,很多住院老人深受失眠的困扰。2002年国际卫生和神经学基金会调查显示:我国人群有42.2%存在睡眠障碍,其中老年人占57.6%。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属于一种亚健康状态,发生率高,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睡眠障碍虽不会对患者的生命产生直接威胁,但可引起烦躁、焦虑、抑郁导致情绪不稳定,配合疾病治疗的积极性下降,影响疾病的预后和康复。近几年国内外有大量关于睡眠障碍的调查研究,成为很多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内容。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也备受医务人员、家庭及社会的关心。现根据国内相关研究,将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护理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1 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特点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睡眠模式、结构和节律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在住院期间总的睡眠时间短,卧床时间长,夜间敏感性增高易惊醒;白天精神不充沛常需要通过打盹补觉;睡眠规律改变,黑白颠倒,白天睡眠时间比晚上长;入睡时间延长,早醒;浅睡眠多,深睡眠少。

2 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相关因素

2.1住院环境因素

老年人喜欢在固定熟悉的环境下生活,由于患病,老年人可能需要短期、长期或反复住在医院,对于医院即特殊又陌生的环境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面对新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排斥心理。医院病区内的很多方面都与老年患者日常生活习惯不同,如光线、声音、温湿度、作息时间等,任何一方面的不适应都可能影响其睡眠质量。另外,护士夜间巡视病房的开关门声、病友及陪护家属的说话声、各种仪器的运转声等,都不利于患者的入睡。过于频繁的护理操作,破坏了患者睡眠周期的完整性,正常的睡眠生物节律被打乱,导致睡眠质量下降。所以,护士在执行各项操作时必须做到轻、稳、准、快,尤其是在夜间。王爱霞对43例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影响睡眠质量因素调查分析时发现,环境陌生31例占72.1%,夜间治疗护理29例占67.4%,吵闹32例占74.4%,光线19例占42.2%,温度10例占23.2%。72.1%的患者认为陌生环境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睡眠,67.4%及74.4%的患者认为夜间过于频繁的治疗护理及环境吵闹影响了睡眠。

2.2心理精神因素

有研究显示睡眠障碍是老年住院患者伴发的重要临床症状之一,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由于离开家或亲人感到孤单寂寞,也因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正确认识导致焦虑、恐惧,担心医疗费用是否能承受,日后疾病是否会复发。胡松英对110例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人进行调查后分析,有50.0%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是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这些老人情绪起伏明显、敏感多虑、易激动易怒,导致睡眠障碍加重,而长期缺乏优质的睡眠,又容易产生焦虑、忧郁心理,形成恶性循环。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以病程长、病情反复为特点,多数患者担心疾病转归及经济来源负担重等,诸多的担心使患者变得抑郁、焦虑,造成睡眠障碍。心理反应过于强烈或持久会降低老年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引起焦虑、易激惹、情绪不稳、烦躁不安、精神疲乏等问题,不仅影响了老年患者精神和体力的恢复,还不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更会严重影响住院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2.3生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加,各组织器官逐步老化,引起大脑皮质功能减退,新陈代谢减慢,影响正常的睡眠过程,常常出现睡眠维持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夜间觉醒次数增加,对外界刺激的敏感度相应增高等,易发生睡眠障碍。与中青年人相比较,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睡眠困难,往往会感觉睡的不熟,整夜都在浅睡。

2.4疾病与药物因素

很多疾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用药的不良反应均会使住院老年患者的舒适感下降,从而严重干扰正常的睡眠型态,如恶心、呕吐、腹泻、疼痛、瘙痒、尿频、呼吸道疾病、骨关节病等。王晶等通过对163例有睡眠障碍的老年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84.7%的人睡眠障碍是由自身基础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导致的。其他疾病,如老年痴呆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长期卧床等均可引起睡眠节律紊乱。不合理的服用药物或药物自身副作用,如降压药、改善脑代谢、益智等药物可提高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睡前服用利尿剂可增加夜尿次数影响睡眠。长期服用单一的镇静、催眠药会产生依赖,出现顽固性睡眠障碍。

2.5不良生活习惯

多数住院老年患者不了解健康卫生的睡眠对健康的益处,缺乏正确的睡眠观念,导致日常生活中养成很多不利于睡眠的习惯,如吸烟、喝酒、喝浓茶。有时表现为白天瞌睡而晚上不能入眠,破坏睡眠规律,如果长期持续这种不健康的睡眠习惯,人体生物钟会受到损害,最终导致睡眠障碍。

3 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对策

3.1早期介入心理及家庭、社会支持

护士应深入病房,关心体贴老年患者,让其尽早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适应患者角色。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消除紧张心理,有效减轻心理负担。发现老人有睡眠质量下降的趋势时,及时查找原因并鼓励家属常来看望和陪伴,减轻老年患者的孤独心理,转移注意力,让其安心舒畅。对于丧偶或长期独居的老年人,尤其是男性老年人,医护人员应早期介入心理及家庭支持,能够有效提高睡眠质量和减少镇静催眠药物的使用。通过长期全面的临床观察,可以看出通过护理人员的耐心倾听以及家庭的关心、社会的支持,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也能得到有效提高。有研究资料显示,对8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后第28天患者的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提示心理护理可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睡眠障碍。

3.2创造良好的住院睡眠环境

患者入院后护士应为患者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保持病室整洁、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夜间使用光线柔和的地灯。在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护士避免在患者有限的睡眠时间内,过于频繁的实施影响睡眠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必须执行的护理操作应穿插于患者自然觉醒时集中进行,以免增加其被动醒来的次数。护士在巡视病房时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开门轻、操作轻,以达到降低病房噪音的目的。刘兴丽对62例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的老年COPD患者进行护理干预,通过提供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每位患者的睡眠障碍都有不同程度的减轻。

3.3治疗疾病增加舒适感

要使受疾病困扰的患者有高质量的睡眠,增加舒适感是关键。护理人员应主动配合医生查找病因,控制症状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发生并发症。护士做基础护理时动作应轻柔熟练,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给予吸氧,病房定时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应平稳,达到患者心理压力减轻、情绪稳定的效果,则患者会有良好的睡眠,而优质充足的睡眠又能促进血糖平稳,二者相辅相成。也有研究结果显示,积极治疗患者的躯体疾病,对改善患者的睡眠有重要作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最佳的卧位姿势和睡眠方向,最好采取右侧卧位头朝南或北睡觉,顺着地磁南北方向,可产生生物磁化效应,使生物电加强,利于各器官机能调整到最佳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对促进身体健康也会产生积极作用。刘熔雪等对心内科住院的97例老年患者进行调查,有12例是由于身体症状引发睡眠障碍,通过医护配合积极治疗后,其中11例身体症状得到改善,舒适度提高,睡眠障碍也得到了改善。

3.4合理使用安眠类药物

护士应向患者指导合理用药,详细介绍药物的作用、最佳服用时间和方法,以提高药物疗效。范祚君对110例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入院前未规律服用任何镇静、催眠药物的有4例,其余106例患者规律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其中83例患者药物减量或停用后出现了更严重的睡眠障碍。安眠药种类繁多,长期服用安眠药者也多。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安眠药物的使用率较高,有些老年人虽然并未达到失眠的诊断标准,但可能存在入睡困难、早醒等失眠问题而使用安眠药物,安眠药物虽然可以改善睡眠,但同时也增加了发生共济失调、认知障碍和跌倒等不良事件的机会。适当对睡眠障碍的患者使用合理剂量的抗抑郁剂,即可以减轻患者的抑郁焦虑程度,改善睡眠,还可以减少使用镇静催眠药物的剂量。催眠药物一般服用后15~60min后发挥药效,服用后及时上床,即可以提高安眠效果又能减少跌倒等意外的发生。

3.5采取放松疗法诱导睡眠

放松训练的目的是为了减轻患者的心身紊乱症状,平静心态,使自身神经系统处于松弛状态,降低敏感度。睡前放松训练通过收缩和舒张肌肉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肌肉松弛、心理放松的目的,从而有效地缩短患者入睡的时间,提高睡眠效率。对安眠药产生心理依赖的患者可通过给予安慰剂,消除顾虑、身心放松,使睡眠得到改善。

3.6健康宣教

由于老年人睡眠神经性和体液性调节功能下降,高效应器官功能减弱,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夜间肾功能低下,再吸收能力下降,夜间排尿增加,可影响睡眠质量。所以,患者晚餐应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饮食不宜过饱;睡前不宜喝浓茶和咖啡,不宜参加易兴奋的活动,不宜喝太多水以免起夜次数太多影响睡眠。睡前30min喝1杯热牛奶,听听舒缓的音乐以平静心境,最好用温水泡脚20min。一些柔和的轻音乐可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还能通过抑制体内啡呔类物质的释放而起到镇静、安眠的作用。温水泡脚可使足部及下肢血管缓慢扩张,促进全身血液循环、躯体血流量的增加,头部血液的供给就会相对减少,对大脑皮质的兴奋性降低起到催眠作用;放少许干菊花在枕边也有利于促进睡眠,牛奶中的色氨酸和肽类也可以起到镇静安神的作用。让家属督促患者健康卫生的睡眠,有必要时可以让家属陪伴在侧,减少孤独感,让患者安心入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睡眠质量。劝告患者戒烟限酒,安排合理的运动,以促进睡眠。

目前我国的睡眠专科护理发展程度及水平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对于住院老年患者睡眠障碍还存在很多需要认真深入探讨的问题。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如果能做到认真细致,留心观察,找出睡眠障碍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将会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猜你喜欢

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非运动性症状对帕金森病的影响探讨
腹腔镜治疗老年胃十二指肠穿孔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老年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与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关系及护理分析
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的影响评价
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干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