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ZVT-PWM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的研究

2013-07-02刘松斌张忠伟姜学瑞孙利军

电气传动 2013年1期
关键词:主开关并联谐振

刘松斌,张忠伟,姜学瑞,孙利军

(1.东北石油大学 电气信息工程学院;2.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 电力维修大队,黑龙江 大庆 163318)

1 引言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有源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功率等级的不断提高,这样,就限制了对传统的Boost PFC 方案的使用[1][2]。随着PFC电路功率等级的提高,使得电路中的开关管和二极管等元件的电压应力和电流应力都较大,就要求这些元件能够承受更高的电压和电流,在设计时要选用大容量的器件。这样就增加了整个电路的成本[3]。

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PFC 电路中应用交错并联技术,交错并联技术的特点是可以减小PFC 电路中输入输出电流的纹波[4-5],降低了电磁干扰,使设计EMI 滤波器时的要求降低,不仅能够提高效率,也提高了变换器的功率密度[6]。

所以,在本设计中选用的PFC 电路拓扑结构为交错并联型的Boost 电路结构。

为了便于分析电路的工作原理,首先要对电路做一些假设,把一些元件看成是理想的元件[7-8]。由于开关管在实际的电路中工作时,在其开通和关断的过程中存在开关损耗,在PFC 变换器工作在较低的开关频率时,并不会对变换器的效率造成较大的影响。但是,现在为了提高变换器的功率密度,就需要提高变换器的开关频率,而开关频率的增高就会使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增加,总开关损耗也会增大,对变换器的效率造成较大的影响[9]。因此,为了降低开关损耗,提高变换器的效率,就引入了软开关技术[10]。本文对ZVT-PWM交错并联Boost PFC变换器进行深入研究。

2 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2.1 电路拓扑结构

该变换器的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电路原理图 Fig.1 Principle of circuit

在分析之前,做出如下假设[11-12]:

1)电路中的开关管和二极管都是理想元件;

2)输入电压在主开关的一个工作周期内是恒定的,并用一个直流电压源来代替整流后的直流电压;

3)输出滤波电容足够大,使输出电压可以在一个开关周期内保持恒定,并用一个恒压源来代替输出电压;

对电路进行假设后,可以将图1中的电路原理图简化成图2所示的简化电路,用直流电源代替了输入整流部分,可以更加简单明了的分析电路。其中一条boost 支路是由L1、D1和S1构成的,另一条boost 支路是由L2、D2和S2构成的,零电压转换辅助回路是由L3、D3、D4、D5、D6、C1、C2和S3共同构成的。

图2 ZVT-PWM 交错并联Boost PFC 的简化电路 Fig.2 Simplify of the zero-voltage-transition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2.2 主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

当输入电压为220 V,输出电压为400 V,输入频率为50 Hz,开关频率为50 kHz 时,占空比在二分之一个工频周期内有非常宽的变化范围(0.22<d<0.99),如图3所示。当占空比d<0.5 时,两条Boost 支路不存在同时工作的情况。这种工作方式比较简单,所以对这种情况不做分析。当占空比d>0.5 时,两条Boost 支路在交错工作时会有一段时间出现同时工作的情况,这种工作方式要复杂些,所以,对占空比d>0.5 时的工作状态进行详细的分析。

图3 占空比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Fig.3 Duty cycle changes with the time

如图4所示,从t0时开始一直到t16时是一个开关周期Ts,其中VGS1、VGS2以及VGS3分别是开关管S1、S2和S3的驱动波形,VDS1是开关管S1两端的电压波形,iDS1是开关管S1中流过的电流波形,iL3和VC2分别是辅助回路谐振时的谐振电感的电流和谐振电容的电压,VD1和iD1对应的是二极管D1的电压和电流。

图4 占空比d>0.5 时选定拓扑的理想波形 Fig.4 Ideal waveform of this converter withd>0.5

下面对该电路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的分析,因为交错并联的两条boost 支路在工作时是共同使用同一个软开关电路,即软开关电路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所以软开关电路中的辅助开关管S3的开关频率是boost 电路主开关S1、S2的2 倍。从t0 时刻到t8时刻的这个过程,电路中的开关管S1是工作在软开关的工作模式。从t8时刻到t16时刻的这个过程与t0时刻到t8时刻的过程的原理和方式是相同的,所以只需对其中的一个过程,t0时刻到t8时刻这个过程进行分析。

模式1:如图5所示,在t0之前,开关管S1、S3都处于关断的状态,开关管S2处于开通状态。这时输入电感L1通过二极管D1给负载供电,电感L2的电流流经开关管S2。在t0时刻,S3开通,开关管S3在谐振电感L3的作用下,实现了软开通。流过电感L3的电流开始线性上升,二极管D1中的电流逐渐减小,这样就使二极管D1的反向恢复损耗减小了。

图5 模式1:t0<t<t1 Fig.5 Model 1:t0<t<t1

电容C1上的电压为Vo,电感L3上的电流为:

模式2:如图6所示,在t1时刻,流过D1的电流逐渐下降到0。C1开始放电,L3和C1进行谐振,L3上的电流逐渐上升。在t2时刻,C1放电完毕,C1两端的电压降为0。

图6 模式2:t1<t<t2 Fig.6 Model 2:t1<t<t2

在这个过程中,L3 电流和C1 电压为

模式3:如图7所示,在t2时刻,电感L3中的电流为最大值。在这个阶段,L3的电流通过S3和主开关S1的反并联二极管流通。iL3的最大值可由下式表示:

图7 模式3:t2<t<t3 Fig.7 Model 3:t2<t<t3

在这个过程中,主开关S1满足零电压转换的条件,假设稳态时,电感L1中的电流是输入电流的二分之一,对主开关S1的延迟td可以表示为

模式4:如图8所示,在t3时刻,主开关S1开通,同时辅助开关S3关断,在这个过程中,输入电感L1、L2 中的电流分别流经主开关管S1和S2。这时二极管D5 以零电压方式开通,L3和C2经过D5 开始谐振,L3开始给电容C2充电,L3中的电流逐渐减小,C2两端的电压开始上升。由于C2的作用,使辅助开关S3两端电压上升率受到了限制,S3以零电压方式关断。

图8 模式4:t3<t<t4 Fig.8 Model 4:t3<t<t4

这期间方程为

模式5:如图9所示,在t4时刻,开关管S2关断,L2开始通过D2给C1充电,L3和C2继续谐振,此时辅助开关S3两端电压达到输出电压Vo。由于电容C2的作用,对开关管S2两端电压上升的速率进行了限制,使S2关断时近似为零电压关断。

图9 模式5:t3<t<t5 Fig.9 Model 5:t3<t<t5

模式6:如图10所示,在t5时刻,电容C2两端电压上升到Vo,这时C2开始通过D6放电。电感L3的电流也通过D5输入到负载。当L3的电流降到0 时,电容C2继续放电,这一阶段结束。

图10 模式6:t5<t<t6 Fig.10 Model 6:t5<t<t6

模式7:如图11所示,在这一过程中,此时开关管S1开通,C2继续通过D6放电,C1继续充电,电容C2两端的电压降到0,C1电压上升到输出电压Vo。D6在没有反向恢复的情况下关断。

图11 模式7:t6<t<t7 Fig.11 Model 7:t6<t<t7

模式8:如图12所示,在t7时刻C2的电压降为0,D2开始导通。在这一过程中,电感L1的电流通过主开关S1,电感L2的电流通过主开关D2,这一过程直到辅助开关S3的再次开通才结束。

图12 模式8:t7<t<t8 Fig.12 Model 8:t7<t<t8

模式9-16 的原理与前面分析的模式1-8 类似,这里就不做分析了。

3 仿真验证

3.1 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的仿真

根据前面对对交错并联Boost 电路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利用PSpice 软件对电路进行搭建并进行仿真,搭建的原理图如图13所示,该电路的主要参数为:输入电压Vin=50 V,电感L1=L2=1 mH,输出电容C=440 μH,负载R=100 Ω,工作频率为50 kHz,开关管S1、S2的开通时间均为11 μs。

图13 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的仿真原理图 Fig.13 PSpice simulink circuit principle diagram of boost converter

由于电路是交错并联型的,所以两路boost 电路的开关管S1和S2的脉宽调制信号在相位上要相差180 度。如图14所示,是两路电感电流在开关频率内的放大波形,通过波形可以看到电感L1、L2的电流交替上升,相位相差180 度。能够是叠加后的电流的纹波大大减少。

图14 电感电流波形 Fig.14 Inductor current waveform

如图15和16 所示,是开关管S1和S2两端的电压以及通过的电流的波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当开关管关断时,开关管两端的电压等于输出电压,开关管的电压和电流波形有交叠区,说明此时开关管工作在硬开关状态,开关损耗较大,对降低系统的效率。

图15 开关管S1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15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1

图16 开关管S2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16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2

如图17所示,为开关管S2在关断时刻电压和电流的波形的放大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关断时,开关管两端的电压没有立即上升到输入电压,而且开关管的电流也没有立即下降到零,在这段时间会产生损耗,就是关断损耗。

图17 开关管S2关断时刻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17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2 on-off time

3.2 ZVT-PWM 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的仿真

下面利用PSpice 软件对ZVT-PWM 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进行了开环的仿真验证,搭建的电路原理图如图18所示,电路的主要参数为:Vin=50 V,L1=L2=1 mH,L3=15 uH,C=440 uH,C1=1 nF,C2=10 nF,负载R=100 Ω。开关频率是50 kHz,开关管S1和S2的开通时间均为11μs,由于采用交错控制方法,在每个开关周期内S2都要比S1延迟二分之一个开关周期开通,S3为ZVT 辅助网络的开关管,开关频率为100 kHz,开通时间为2μs。

图18 ZVT-PWM 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仿真原理图 Fig.18 PSpice simulink circuit principle diagram of ZVT-PWM boost converter

如图19所示,为驱动开关管S1、S2以及S3的脉宽调制信号波形,从波形图中能够看出,辅助开关S3的开关频率是主开关管S1和S2工作频率的两倍。而且在每个开关周期开关管S1和S2导通前,S3都要提前开通一段时间,这也是为实现主开关的零电压转换的条件。辅助开关也能够工作在软开关模式,如图20所示,辅助开关S3近似实现了零电流开通和零电压关断。

图19 驱动信号波形 Fig.19 Driving signal waveforms

图20 辅助开关S3 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20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3

图21为开关管S1的电压和电流波形,图22为开关管S2的电压和电流波形,通过与前面仿真的硬开关的波形进行对比,可以发现明显的不同。从波形图中可以看出,在开关管S2开通之前,开关管的电压已经降为零,实现了零电压开通。在开关管S2关断之前,电压为零,实现了零电压关断。

图21 开关管S1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21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1

图22 开关管S2的电压和电流波形 Fig.22 Voltage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S2

图23为谐振电容C2与辅助电感L3的谐振过程,当电流自然过零时,使器件关断,当电压为零时,使器件开通,降低了损耗。

图23 C2两端电压与L3的电流波形 Fig.23 Voltage waveforms of C2 and current waveforms of L3

4 结论

本文对零电压转换交错并联型的boost PFC 变换器的工作原理,对电路工作时的各个模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交错并联技术使该变换器输入输出电流的纹波减小了,降低了EMI 滤波器的设计要求。提高了功率密度。软开关的引入降低了开关管的开关损耗和二极管的反向恢复损耗。提高了变换器的效率。并利用PSpice 软件对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对仿真波形的分析验证了该电路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1] 何海洋,姚刚,邓焰.一种三电平交错并联Boost 变换器[J].电工技术学报,2006,21(6):23-29.

[2] Jang Y,Jovanovic M M.A New Soft-switched High-power-factor Boost Converter with IGBTs[J].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2002,17(4):469-476.

[3] 付光杰,冉旋,邢建华.基于软开关的Boost 变换器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10,44(10):57-59.

[4] 王文倩,陈敏,徐德鸿.单相Boost 型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软开关技术综述[J].电源技术应用,2006,9(3):9-16.

[5] Liu K H,Lee F C.Zero-voltage-switching technique in DC/DC Co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 Power Electronics,1990,5(3):293-304.

[6] Loughlin,Michael.Advantages of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s for PFC[J].EDN,2006,51(7):75-78.

[7] Yao C H,Hsueh T C.An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 With Zero-voltage Transition[J].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2009,24(4):973-978.

[8] Stein C M,Pinheiro J R.A ZCT Auxiliary Commutation Circuit for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s Operating in Critical Conduction Mode[J].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2002,17(6):954-962.

[9] Yao G,Che A.Soft Switching Circuit for Interleaved Boost Converters[J].IEEE Transaction on Power Electronics,2007,22(1):80-86.

[10] 阮新波,严仰光.直流开关电源的软开关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1] 谭超.DC/DC 变换器模块并联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7

[12] 朱锋,龚春英.单周期控制Boost DC/DC 变换器分析与设计[J].电源技术应用,2007,10(2).

猜你喜欢

主开关并联谐振
2014款宝马520i车驾驶人侧车窗升降主开关无法同时控制多个车窗升降
识别串、并联电路的方法
船舶应急发电机微电脑控制器故障处理实例
审批由“串联”改“并联”好在哪里?
谐振式单开关多路输出Boost LED驱动电源
并联型APF中SVPWM的零矢量分配
基于CM6901 的LLC半桥谐振开关电源设计
一种软开关的交错并联Buck/Boost双向DC/DC变换器
谐振式浮轨扣件的安装工艺
发电机主开关的试验方法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