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2013-07-02卢小敏
卢小敏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健康体检科,广东 江门 529000)
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
卢小敏
(广东省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健康体检科,广东 江门 529000)
目的 探讨超声与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别采用超声、钼靶X线对疑似乳腺导管内癌患者进行检查,并对比二者的诊断情况以及单纯超声诊断与二者联合诊断的诊断率,对获得的影像数据用SPSS16.0软件中配对资料的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 超声、钼靶诊断结果表明,超声诊断率为65.5%,钼靶诊断率为78.8%,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88,P>0.05)。将超声与钼靶诊断联合之后诊断率达到91%,较单纯超声诊断率显著提高(χ2=5.28,P<0.05)。结论 超声联合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高于单纯超声检查的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超声;钼靶X线;乳腺导管癌;诊断
乳腺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是指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基底膜内的非浸润性癌,由于病变在导管系统内可以广泛蔓延,但仍能处于非浸润状态,因此DCIS仍包含在原位癌范畴内[1]。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在女性中患病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了女性的正常生活与健康。可见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可怕的疾病,又由于浸润性癌与非浸润性癌在治疗方法上有显著差别,因此,对其早期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亦呈上升趋势。在乳腺导管内癌的早期诊断中,超声与钼靶联合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如何提高超声在DCIS诊断中的正确性是医疗工作者最为关心的问题[2]。因此,本文通过对来我科检查的60例DCIS患者的钼靶表现及超声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总结,为后续DCIS患者的诊断提供经验参考,以提高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诊断效率与准确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在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期间来我科就诊的乳腺导管内癌的女性患者60例进行资料分析,年龄在33~80岁之间,平均年龄(40± 5)岁。诊断为乳腺导管内癌的排除标准有五条:仅经过一种检查的患者;诊断中发现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通过穿刺诊断的患者;多发病灶的患者;超声检查发现病变的部位与手术大体不一致的患者;再有就是资料不全的患者。经过排除标准分析,全部60例患者均符合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标准。
1.2 仪器
诊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型号:Philips iU22),线阵探头(频率:7~12MHz)。乳腺钼靶摄像机(型号:GE)
1.3 方法
1.3.1 诊断方法
使受检者取仰卧位,并上举双手,使腋窝及双侧乳房充分暴露。采用经体表直接扫查法,对双侧腋窝以及双侧乳房的各个切面均进行充分扫查,若发现可疑病灶,要对该病灶的各个切面图进行彩超检查,同时对病灶的回声、边界、边缘、形状、钙化及血流情况做好记录。
采用钼靶摄像机做双乳轴位和斜位摄片,必要时还要做局部的加压摄片。钼靶摄像得到的图像一般分两种,分别为以肿块、钙化为主要表现者,图像表现若以前者为主,则要记录好肿块的密度、边缘及形状,图像表现若以后者为主,则应记录好钙化的数量、分布方式及良恶性情况。
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标准参照第四版BI-RADS[3],并由3名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师对超声及钼靶图像进行分析,最终将BI-RADS四级以上的患者均诊断为乳腺导管内癌。
1.3.2 数据处理方法
对获得的影像数据用SPSS16.0软件中配对资料的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作为判断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
2 结 果
60例患者当中,有14例为内上象限,4例为内下象限,34例为外上象限,6例为外下象限,2例患者病灶处于乳晕区;28例患者为左侧乳腺发生病变,32例患者为右侧乳腺发生病变。全部患者中单纯导管内癌的有40例,伴有微小浸润(浸润范围<1mm2)的患者有20例。经病史询问,60例患者中有12例曾有过乳腺增生。
60例患者的超声影像结果如下:有56例为内部低回声,4例为混合回声;6例为后方回声增强,10例为后方回声衰减,44例回声无变化;30例边界清楚,30例边界不清楚;6例边缘完整,54例边缘不完整;仅有4例形态规则,其余形态均不规则;有38例发生钙化现象,其余22例未发生钙化现象;有血流供应者24例,其余36例无血流供应。根据BI-RADS的分级标准,2例属BI-RADS二级,10例属BIRADS三级,26例属BI-RADS四级,其余22例属BI-RADS五级。
60例患者的钼靶诊断结果如下:2例边缘清晰,2例边缘模糊,2例分叶,14例为浸润型;2例为圆形,2例为椭圆形,2例为分叶状,16例为不规则形;12例为等密度,10例为高密度;46例发生钙化,其中4例为典型良性钙化,14例为中间型钙化,28例为恶性钙化;在钙化数量上也有差别,其中2例为钙化数<5颗,4例患者钙化个数在5~10颗之间,40例患者钙化个数大于10颗;钙化的分布情况也有差异,其中12例为簇状,26例为弥漫,8例为区域型,未发现有呈段状者。根据BI-RADS的分级标准,6例属BI-RADS二级,6例属BI-RADS三级,30例属BI-RADS四级,其余18例属BI-RADS五级。
超声、钼靶诊断结果表明,超声诊断率为65.5%,钼靶诊断率为78.8%,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χ2=0.88,P>0.05),详见表1。将超声与钼靶诊断联合之后诊断率达到91%,较单纯超声诊断率显著提高(χ2=5.28,P<0.05),结果详见表2。
3 讨 论
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发生于乳腺导管系统的病变,一般不发生浸润现象。由于其严重危害了女性的健康,因此对其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彩色多普勒超声与钼靶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癌较普遍的方法[4],本研究中单纯采用超声、钼靶检查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分别为65.5%与78.8%,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二者诊断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将二者联合用于乳腺导管内癌的检查时,诊断率显著提高,达到91%,与单独超声诊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者联合诊断率之所以提高,分析原因如下:由于钼靶的整体成像特点,决定了其在肿瘤周围组织结构改变方面的观察力要优于超声,在通过钼靶诊断为三级以下的12例患者中,有3例被超声诊断为四级以上,说明超声、钼靶联合大大提高了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率,因此在乳腺导管内癌的临床诊断中应提倡超声、钼靶联合的方法。
表1 超声与钼靶对导管内癌诊断情况比较
表2 超声、钼靶联合诊断与单纯超声诊断导管内癌情况比较
[1] 许萍,华秀云.乳腺微小钙化灶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评价[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3,9(2):54-56.
[2] 李洪林,朱利,李静,等.超声与钼靶摄影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6,22(11):828-831.
[3] 陆劲松,沈坤炜,柳光宇,等.乳管内视镜对乳腺导管内新生物的诊断价值[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1,6(4):222-224.
[4] 刘鹏,杨德启,乔新民,等.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4,12(5):358-360.
R737.9
B
1671-8194(2013)22-01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