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落地”的长效机制
2013-07-02邱少明
文 邱少明
群众路线“落地”的长效机制
文 邱少明
党的群众路线,不仅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凯歌行进的重要法宝,而且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生命线”,更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之关键津梁。落实群众路线,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
一、科学认知权力,重视群众主体
首先,要以科学的民主政治理论认知权力。一要正确认识党、群众于国家体制中的位置。基于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国家一切权力归于人民,主权属民。党及其干部的权力源于人民,且只能是替群众办事。二要牢固树立“群众乃真英雄”的理念。毛泽东直抒胸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邓小平一语中的:“领导就是服务。”因此,领导干部要坚决走群众路线,形成良好的民主习惯和强烈的“集思”意识:工作缺少抓手时,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心中已有办法时,组织群众丰富完善;谋划今后工作时,倾听群众所思所盼。其次,要深度激活广大群众的实践主动性。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在《神圣家族》中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既表现为革命、建设、改革时期释放的巨大推动之力,又体现在自身所蕴蓄的惊人创造之力。我们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群众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禁锢,使一切有利于实现中国梦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行为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青睐。
二、完善民主形式,扩大有序参与
首先,要切实做到民主执政。唯有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真正展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从一定维度审视,有无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以及该形式是否充分、完善,这对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推进,具有决定性意义。让广大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更多形式上有序参与国家、社会事务及经济、文化管理,这不仅使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质上得以坚持,而且可以使群众路线得以真正践行。毛泽东当年曾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其次,促进决策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一要借助网络技术平台助推公共决策参与主体的广泛性。二要加快决策部门的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时间表”和“路线图”,来切实拓宽并规范群众的广泛政治参与。一方面,要继续完善既有城乡居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主渠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和村民自治制度),加快健全信访制度、听证制度等;另一方面,要着力规范、疏导一些“非正常”政治参与形式,比如上访、网络攻击等。
三、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效规范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群众路线乃党的制度性诉求,恪守、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加以确保。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的历史时期,要保证群众路线“一竿子插到底”,就应该在党内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体化,用切实可行的制度将群众路线的要求确立下来。一要借助制度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使群众路线逐步规范化;二要借助制度提升群众路线的工作质量,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三要借助制度纠正群众路线工作中凸显的问题,有效防范执行群众路线中出现的偏差。
四、培育群众组织,重视“网络问政”
首先,着力培育更多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符合宪法法律要求的群众组织。毋庸置疑,单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众多个体的利益诉求纷繁杂乱。所以,党的群众工作要重视和培育形式多样的合法群众组织,应鼓励而不是拒斥,应正确领导而不是听之任之。我们要通过有意识的培育,使那些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众组织蓬勃涌现,由此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其次,要高度重视“网络问政”。由于具有大众性、即时性、互动性、开放性、便捷性、时效性等特点,网络现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了解民意的重要载体和凝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广大群众借助网络真实客观地倾诉自己的所思、所盼、所喜、所忧、所怨;而党委、政府则可以利用网络最直接地感受社会各界的心声,做到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由此增进网民和干部之间的彼此沟通及相互了解,从而使政府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紧密、更经常。
作者单位:铁道部党校
(责编/朱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