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疕患者消银Ⅰ、Ⅱ、Ⅲ号治疗前后IL-12、sTNF-R1变化的研究※
2013-07-01钟金宝阮建波李仰琪梁艳华植翠崧李燕红
钟金宝阮建波李仰琪梁艳华植翠崧李燕红
白疕患者消银Ⅰ、Ⅱ、Ⅲ号治疗前后IL-12、sTNF-R1变化的研究※
钟金宝1阮建波2李仰琪1梁艳华1植翠崧1李燕红1
目的观察消银Ⅰ、Ⅱ、Ⅲ号颗粒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2013年2月收治的2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雷公藤片治疗。治疗组患者辨证口服消银Ⅰ、Ⅱ、Ⅲ号治疗。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80.00%,基本痊愈率为 43.33%;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83%,基本痊愈率为59.17%。与正常人组相比,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sTNF-R1、IL-12水平明显更高,治疗后有所下降,经统计学t检验,P<0.05。结论消银Ⅰ、Ⅱ、Ⅲ颗粒对于治疗白疕极为有效,可对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调整,大幅度降低银屑病患者的sTNF-R1、IL-12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白疕;消银Ⅰ、Ⅱ、Ⅲ号颗粒;IL-12;sTNF-R1
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疕”的范畴,银屑病作为一种常见疾病,具有慢性反复发作的过程,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且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1]。我科自2010年1月~2013年2月应用白疕患者消银Ⅰ、Ⅱ、Ⅲ号颗粒治疗血瘀型白疕、血燥型白疕、血热型白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中银屑病中医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2]。
1.2 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征得患者本人同意;2周内未接受系统及局部的抗银屑病治疗;男女不限,年龄在 18~60岁,符合诊断标准,近 4周均未应用系统免疫性治疗,如免疫抑制剂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3]。
1.3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 2010年 1月~2013年2月所收治的24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36.43±11.74)岁,最大年龄59岁,最小18岁;男129例,女11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两组患者在疾病类型、病程、年龄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的差异(P>0.05)。
1.4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由三九制药厂生产的雷公藤片,口服,每天3次,每次2片。治疗组患者辨证口服由广东一方制药厂生产的中药消银Ⅰ、Ⅱ、Ⅲ号颗粒治疗。血瘀型:宜用消银Ⅲ号颗粒治疗活血化瘀,药用紫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鸡血藤、三棱、桃仁、丹参、莪术、红花;血燥型:宜用消银Ⅱ号颗粒来活血、润燥、养血,药用甘草、乌梅、土茯苓、当归、金粟兰、莪术、生地黄、紫草、川芎、赤芍;血热型:宜用消银I号颗粒来活血、凉血、清热,药用大青叶、板蓝根、紫草、水牛角、丹参、芍药、丹皮、生地黄、白茅根。口服,每天3次,每次1/3包。1个疗程为1个月,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判定,并抽取30例正常人血液对照。
1.5 疗效判定标准PASI评分的降低率为疗效判定标准。无效:PASI评分降低30%以下;有效:PASI评分降低≥30%~<59%;显效:PASI评分降低≥60%~<95%;基本痊愈:PASI评分降低95%以上。总有效率=(有效数+显效数+基本痊愈数)/总例数。
1.6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PASI积分比较对照组患者中有24例无效,18例有效,26例显效,52例基本痊愈,总有效率为 80.00%,基本痊愈率为43.33%;治疗组患者中有无效11例,有效14例,显效24例,基本痊愈71例,总有效率为90.83%,基本痊愈率为59.17%。由此可见,与对照组相比,中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和基本痊愈率都明显较高,经统计学卡方检验(P<0.05,χ2=5.39),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治疗前 PASI积分(16.73±5.74)较治疗后积分(7.1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666,P<0.01);对照组组治疗前 PASI积分(16.21±6.80)较治疗后积分(10.44±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177,P<0.05);中药治疗组较对照组在降低 PASI积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27,P<0.01);表明中药治疗组(中医辨证)在治疗银屑病方面的疗效优于雷公藤片。
2.2 实验室指标将120例采用中药治疗的白疕患者分为血瘀型白疕、血燥型白疕、血热型白疕,各40例,将抽取30例正常人的血液与消银Ⅰ、Ⅱ、Ⅲ号治疗前后IL-12、sTNF-R1对照,详见表1~3。
表1 消银I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表1 消银I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组别 nIL-12(Pg/ml) sTNF-R1(Ug/L)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53.87±11.24 82.34±10.75 1.68±0.37 1.07±0.34正常组 30 58.74±9.76 58.74±9.76 0.71±0.26 0.71±0.26t 39.4844 10.1151 35.62439.4032 12.8444 5.0967
表2 消银Ⅱ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表2 消银Ⅱ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组别 nIL-12(Pg/ml) sTNF-R1(Ug/L)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10.45±12.33 79.43±9.46 1.24±0.44 0.98±0.52正常组 30 58.74±9.76 58.74±9.76 0.71±0.26 0.71±0.26t 20.0282 9.6788 15.46112.9566 6.078 3.2839
表3 消银Ⅲ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表3 消银Ⅲ号颗粒治疗前后血清IL-12、sTNF-R1变化及与正常人的比较(±s)
组别 nIL-12(Pg/ml) sTNF-R1(Ug/L)tt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40 107.63±14.47 81.12±9.97 1.19±0.39 0.89±0.48正常组 30 58.74±9.76 58.74±9.76 0.71±0.26 0.71±0.26t 16.6824 10.1084 11.68583.7573 6.0898 2.3059
由表1、2、3可以看出,与正常人组相比,银屑病患者治疗前血清 sTNF-R1、IL-12水平明显很高,治疗后有所下降,经统计学t检验,P<0.05,这说明随着银屑病患者病情的好转,血清sTNF-R1、 IL-12水平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与正常人水平相比,仍较高。血热型银屑病患者血清 IL-12、sTNF-R1水平明显高于血瘀型与血燥型。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有11例出现恶心、呕吐反应;对照组有5例出现月经不调,3例出现头晕。经过针对性治疗后,患者的不良反应基本均消失或减轻。
3 讨论
银屑病属于中医“白疕”的范畴,消银Ⅰ、Ⅱ、Ⅲ号颗粒是我科治疗白疕的经验用方。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察到银屑病在进行期大多为红斑较多,鳞屑较少,静止期则皮损变厚,鳞屑增多的现象。银屑病在临床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血瘀型、血燥型、血热型。血瘀型宜用消银Ⅲ号颗粒治疗活血化瘀[4]。血燥型宜用消银Ⅱ号颗粒来活血、润燥、养血;血热型宜用消银I号颗粒来活血、凉血、清热。
有研究认为,IL-12在银屑病的发生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抗IL-12的治疗可通过下调IFN-Y、TNF-a水平来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增殖、单个核细胞的浸润和Thl样细胞的诱导而治疗银屑病。目前已了解在Th0分化为Th1细胞的过程中,IL-12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DC可以通过分泌高水平的IL-12而主导Th1类型的免疫应答[5]。另外IL-12具有诱导NK细胞和T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6],而IFN-γ具有刺激T细胞、B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上调抗原提呈细胞MHC分子的表达,促进TH1细胞分化的功能,所以IL-12通过促进细胞因子的IFN-γ的产生,可以进一步促进T淋巴细胞向TH1的分化的加强。有研究表明,寻常型银屑病在进行期时出现典型皮损主要是Th1和Th2的调节失衡,Th1占优势,当调节失衡恢复则皮损减轻[7]。
总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应用“消银Ⅰ、Ⅱ、Ⅲ颗粒”治疗时,总有效率为90.83%,基本痊愈率为59.17%,这充分说明消银Ⅰ、Ⅱ、Ⅲ颗粒对于治疗白疕极为有效,可以对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进行调整,大幅度降低银屑病患者的sTNF-R1、IL-12水平,值得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1] 钟金宝,李仰琪,梁燕梅.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 96例[J].江西中医药,2007,38(8):33-34.
[2] Viemann D, GoebelerM, Schmid S, et al.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 IKK2/NF2B and p38 MAP kinasedependent gene exp ressionin TNF-stimulated primary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Blood, 2004,103:3365-3373.
[3] Breathnach SM,秦思栋.皮肤免疫系统与银屑病[J].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1994, 20(5):295-296.
[4] Borska L, Andrys C, Krejsek J. Serum levels of the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2 and the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 interleukin-10 in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treated by the Goeckerman regimen[J]. Int J Dermatol, 2008,47(8):800-805.
[5] Macatonia E, Hosken NA, Litton M, et al. Dendritic cells produce IL-12 and dir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1 cells from naive CD4+T cells[J]. J Immunol,1995,154:5071.
[6] Ghoreschi K, Weigert C, Rocken M. Immunopathogenesis and role of T cells in psoriasis[J]. Clin Dermatol, 2007,574-580.
[7] 杨竹生,李玛琳,何黎,等.寻常性银屑病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产生 IL-2及 IL-4能力的研究[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1, 15(2):76-78.
R758.63
A
1673-5846(2013)07-0043-03
1广州市皮肤病防治所,广东广州 510000
2东莞市太平镇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广东东莞 523000
2009年度广州市中医药科研立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09038);东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项目编号:东科函200810515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