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2013-07-01卢春华
卢春华
(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卢春华
(湖南省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 郴州 423000)
目的 对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抽取90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5例。采用拉米夫定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结果 治疗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乙肝控制时间和实际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阿德福韦酯;拉米夫定;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所导致的慢性传染性疾病,如果不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或治疗不及时,将可能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发展,并过早的由于肝硬化或者肝癌等严重并发症而最终导致死亡。目前临床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的主要方法仍然是抗病毒治疗[1]。本次研究对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应用阿德福韦酯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抽取90例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女20例;患者年龄18~72岁,平均年龄(39.7±1.7)岁;患病时间9个月~5年,平均(1.3 ±0.4)年;治疗组患者中男26例,女19例;患者年龄19~74岁,平均年龄(39.5±1.6)岁;患病时间8个月~6年,平均(1.5±0.4)年。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
①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拉米夫定,每次100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3个月。②治疗组治疗方案:口服拉米夫定,每次100mg,每天一次,口服阿德福韦酯,每次10mg,每天一次,计划治疗3个月[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症状治疗效果、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乙肝控制时间、实际用药治疗时间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HBV-DNA水平不足103拷贝/mL,生化指标大幅度改善,ALT水平比正常值低1倍;胆红素水平降低程度在50%以上;白蛋白水平在32g/L以上。有效:HBV-DNA水平下降幅度明显,但仍然大于103拷贝/mL,相关指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但没有达到显效的标准。无效:HBV-DNA下降幅度在log10以下或没有任何下降表现,相关指标没有改善或进一步加重发展[3]。
1.5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χ2检验,P<0.05表现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明显。
2 结 果
2.1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
对照组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为:11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总有效率68.8%;对照组患者经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治疗后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为:16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无效,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总有效率88.9%。两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症状治疗效果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效果比较[n/(%)]
2.2 HBV-DNA转阴率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分为为4例和31例,阴性率分别为8.9%和68.9%,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检测结果为阴性者分为为5例和40例,阴性率分别为11.1%和88.9%,组内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HBV-DNA阴性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DNA转阴率[n/(%)]
2.3 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分别为(216.42±42.56)U/L和(97.64±23.62)U/L,组内差异显著(P<0.05);AST水平分别为(235.16±61.58)U/L和(97.25±22.46)U/L,组内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后ALT水平分别为(214.37±43.74)U/L和(48.72±17.41)U/L,组内差异显著(P<0.05);AST水平分别为(239.57±54.82)U/L和(50.73±19.94)U/L,组内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AST和ALT两项肝功指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比较(U/L)
2.4 乙肝控制时间和实际用药治疗时间
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乙肝症状控制时间分别为(39.82±5.13)d和(24.16±4.38)d,乙肝控制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实际用药时间分别为(46.57±5.34)d和(30.62 ±5.05)d,实际用药时间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乙肝控制时间和实际用药治疗时间比较(d)
3 讨 论
阿德福韦酯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类似物,作用于人体后可被磷酸化生成二磷酸盐,二磷酸阿德福韦酯与HBV-DNA多聚酶天然底物的化学结构非常相似,通过对脱氧腺苷三磷酸底物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使HBV-DNA链的延长速度减慢甚至被完全终止,从而对其复制过程进行有效抑制,进而从病毒学、肝功能以及组织学等多个方面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4]。本次研究显示,应用阿德福韦酯与拉米夫定联合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患者治疗后HBsAg和HBV-DNA转阴率明显高于后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后者,乙肝控制时间和实际用药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后者。这一结果充分说明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联合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有效性和快速性。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9,25(12):147-148.
[2] 乙型肝炎病毒耐药专家委员会.乙型肝炎病毒药专家共识:2009年更新[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09,13(12):178-179.
[3] 赵文莉,辛晓红,胡勤明,等.阿德福韦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肝脏病杂志,2009,12(2):106-107.
[4] 曾民德,茅益民,姚光粥,等.阿德福韦酯治疗HBeAg阳性的中国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52周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0,23(6):387-388.
Lamivudine+Adefovir Dipivoxil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LU Chun-hua
(Chenzhou Fourth People′s Hospital, Chenzhou 423000, China)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lamivudine + adefovir dipivoxil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90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average. Use of lamivudine on th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lamivudine and adefovir dipivoxil combined with the treatment group patients were treated. Resul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patients with symptoms of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liver function index improved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e control group; hepatitis B control time and the actual treatment time was shor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Lamivudine + adefovir dipivoxil o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is very obvious.
Adefovir dipivoxil; Lamivudine; Chronic hepatitis B
R512.6+2
B
1671-8194(2013)21-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