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与骨吸收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2013-07-01波杨传东史耀勋张滢王洪燕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7期
关键词:肝血检测值肾虚

张 波杨传东史耀勋张 滢王洪燕

(1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11;2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骨质疏松症(肾虚血瘀证)与骨吸收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张 波1杨传东1史耀勋2张 滢1王洪燕1

(1 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中医科,吉林 长春 130011;2 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肾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

研究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吸收标志物的相关性,来进一步探寻骨质疏松症的中医发病机制,为中医的病因病机制论提供科学依据。观察 300 例骨质疏松症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患者的Ⅰ型胶原 C 端肽及骨密度、25 羟维生素 D3、睾酮、雌二醇,按不同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其相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 C 端肽及骨密度、25 羟维生素 D3、睾酮、雌二醇等检测值呈一定的相关性,且肾虚血瘀型与其他型各检测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骨质疏松症;补肾化瘀;骨吸收标志物;相关性

骨质疏松症为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中医学认为此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肾虚,肝郁脾虚,血虚及血瘀等,但以肾虚血瘀证尤为多见。近年来现代医学对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很多,对其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已相当广泛与深入。中医学研究本病的临床报导较多,但缺乏对其客观指标的量化的科学研究。笔者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进行了骨质疏松症中医辨证分型与骨吸收标志物的相关性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研究期间共选择了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1]的患者300例,其中男性68例,女性232例,年龄在51~60岁之间。

1.2 研究方法

依据患者临床表现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型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制定,共分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肾虚血瘀4型;并检测全部患者的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按不同性别,分别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各证型的比较。

2 结 果

300例患者中,辨证属脾胃虚弱者59例,属肝郁脾虚者40例,属肝血不足者72例,属肾虚血瘀者129例。

2.1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①男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型26例,占38.23%,脾胃虚弱型18例,占26.47%,肝血不足型14例,占20.59%,肝郁脾虚型10例,占14.71%。②女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肾虚血瘀型103例,占44.40%,肝血不足型58例,占25.00%,脾胃虚弱型41例,占17.67%,肝郁脾虚型30例,占12.93%。

2.2 男性各证型检测指标比较

2.2.1 男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骨密度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肾虚血瘀证的骨密度较其他证型低(表1)。

表1 男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

表1 男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

证型 n 骨密度T值脾胃虚弱 1 8 -2 . 9 2 7 ± 0 . 2 9 4肝郁脾虚 1 0 -2 . 8 4 1 ± 0 . 3 2 6肝血不足 1 4 -3 . 0 2 3 ± 0 . 2 5 2肾虚血瘀 2 6 -3 . 2 7 9 ± 0 . 5 8 2

2.2.2 男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睾酮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肝郁脾虚型;雌二醇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肝血不足型(表2)。

表2 男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

表2 男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

雌二醇E2( p g / m L )脾胃虚弱 1 8 6 3 . 1 3 5 ± 5 0 . 7 2 8证型 nⅠ型胶原C端肽C T X -1 ( n m o l / m L ) 2 5羟维生素D32 5 ( O H ) D3( µ g / L )睾酮T ( n g / m L ) 2 2 . 0 2 8 ± 1 2 . 3 1 2肝郁脾虚 1 0 6 0 . 4 9 6 ± 4 8 . 0 4 9 1 5 . 9 7 2 ± 1 0 . 0 5 5 5 . 5 2 4 ± 2 . 1 3 2 2 2 . 1 4 3 ± 1 3 . 0 4 5肝血不足 1 4 6 4 . 0 7 6 ± 5 6 . 1 3 2 1 6 . 8 6 4 ± 9 . 3 7 5 5 . 9 0 3 ± 2 . 6 3 4 1 5 . 6 6 8 ± 1 1 . 1 5 2 5 . 7 1 5 ± 2 . 3 6 6 2 1 . 4 2 3 ± 1 5 . 5 0 4 2 3 . 0 7 1 ± 1 1 . 7 2肾虚血瘀 2 6 6 6 . 0 2 4 ± 5 3 . 0 4 4 1 4 . 9 7 8 ± 1 0 . 8 7 7 5 . 0 4 7 ± 3 . 1 3 8

2.3 女性各证型检测指标比较

2.3.1 女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不同证候之间骨密度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肾虚血瘀证的骨密度较其他证型低(表3)。

2.3.2 女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睾酮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肝血不足型;雌二醇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表4)。

表3 女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

表3 女性各证型骨密度检测值比较

证型 n 骨密度T值脾胃虚弱 41 -2.969±0.645肝郁脾虚 30 -2.834±0.536肝血不足 58 -2.871±0.518肾虚血瘀 103 -3.187±0.979

表4 女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

表4 女性各证型Ⅰ型胶原C端肽、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检测值比较

证型 nⅠ型胶原C端肽C T X -1 ( n m o l / m L ) 2 5羟维生素D32 5 ( O H ) D3( µ g / L )睾酮T ( n g / m L )雌二醇E2( p g / m L )脾胃虚弱 4 1 5 4 . 2 8 1 ± 3 0 . 0 1 4 1 8 . 0 2 1 ± 1 2 . 1 6 3肝郁脾虚 3 0 5 3 . 1 9 3 ± 3 5 . 6 6 2 1 9 . 3 8 4 ± 1 5 . 6 7 2 1 . 3 9 1 ± 4 . 7 2 3 1 7 . 2 3 3 ± 1 2 . 0 7 2肝血不足 5 8 5 5 . 1 7 6 ± 3 1 . 2 7 3 1 9 . 2 5 5 ± 1 6 . 1 2 8 1 . 3 0 7 ± 5 . 0 8 1 1 9 . 7 6 1 ± 1 7 . 0 3 5 1 . 2 9 6 ± 4 . 6 2 9 1 6 . 5 1 6 ± 1 4 . 0 6 5 1 7 . 0 1 4 ± 1 3 . 0 5 4肾虚血瘀 1 0 3 5 6 . 0 3 7 ± 3 2 . 4 6 1 1 8 . 6 9 4 ± 1 7 . 9 3 8 1 . 4 6 2 ± 5 . 4 8 8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属中医学“骨痿”、“骨蚀”、“骨痹”等范畴,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亦主骨生髓。若肾虚、肾精不足,不得滋养骨髓,可致骨质变脆、变弱,发为骨痿,出现腰酸、腰背痛及胫酸膝软等症状。可见肾虚不能滋养骨髓是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关键。瘀血的存在与骨质疏松同样存在密切的关系。血瘀可致气血流通障碍,水谷精微不能布散周身以濡养脏腑,从而加重肾虚,骨髓不得充润,使“骨痿”病情加重。现代研究亦证明如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细胞与体液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物质交换,从而引起钙、磷及一些有机物吸收不良,出现骨质疏松症[3]。

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是目前骨质疏松研究的热点。骨代谢的微环境是骨基质,其有机成分90%为Ⅰ型胶原蛋白,胶原结构、含量及稳定性异常,致使骨转换加快。1型胶原降解短肽片段入血,显示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1)含量增高,标志骨吸收。当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即可导致骨质疏松,故Ⅰ型胶原C端肽是很重要的骨吸收标志物,是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的骨吸收标志物。雌激素缺乏也是骨质疏松发病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当雌激素缺乏时,可引起1,25(OH)2D3的生成与活性降低,致使肠道对食物中钙质吸收减少;雌激素缺乏增强骨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使骨吸收增多,亦可能直接抑制成骨细胞的活性使骨形成不足,导致骨质疏松。由于老年人室外活动减少,光照少,加之肾功能减退,血中1,25(OH)2D3浓度降低,小肠钙吸收降低,血钙水平下降,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TH分泌增加,骨吸收增加而至骨量减少。睾酮缺乏可引起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减少降钙素的分泌,并使合成1,25(OH)2D3受损[4]。本研究即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引入客观指标,使其更具有科学性,体现了中医学的现代化、辨证微观化。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30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男性68例,占22.67%,女性232例,占77.33%,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考虑与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有关。证型分布规律方面,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随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肝血不足、肾虚血瘀依次下降,而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随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下降,但无论是男性患者还是女性患者,肾虚血瘀型患者的骨密度较其他三型均显著下降(P<0.01)。

Ⅰ型胶原C端肽各证型之间比较结果表明,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Ⅰ型胶原C端肽检测值最高,提示骨转换加快,骨吸收超过骨形成。男性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血不足型<脾胃虚弱型<肝郁脾虚型;女性25羟维生素D3各证型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肾虚血瘀型<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肝血不足型。结果显示肾虚血瘀型骨质疏松症患者25羟维生素D3检测值最低。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与衰老关系密切,而骨质疏松亦与年龄老化有关,故此,性激素减少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现代研究亦表明肾虚的病理含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减退[5,6]。本研究结果,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睾酮值随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降低,雌二醇值随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降低,其中肾虚血瘀型均较其他型显著降低(P<0.05)。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睾酮值随肝血不足、肝郁脾虚、脾胃虚弱、肾虚血瘀依次升高,而雌二醇值随脾胃虚弱、肝郁脾虚、肝血不足、肾虚血瘀依次降低。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吸收标志物Ⅰ型胶原C端肽及骨密度、25羟维生素D3、睾酮、雌二醇等检测值呈一定的相关性,且肾虚血瘀型与其他型各检测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肾虚血瘀是骨质疏松症很重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为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制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1]刘忠厚,杨定焯,朱汉民,等.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0,6(1):1-3.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06.

[3]郭秋菊,眭承志.血瘀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09,2(2) :306.

[4]陈灏珠,林果为,姚君厘,等.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61-2763.

[5]叶日乔,刘道兵,贾经汉,等.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性激素水平与肾虚证的关系[J].中医正骨,2005,17(2):3-5.

[6]徐晓东,郑洪新.肾虚与骨质疏松症[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9(4):45-46.

R274

:B

:1671-8194(2013)07-0279-02

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科技项目相关论文,课题编号KY2010-08

猜你喜欢

肝血检测值肾虚
抗人T细胞兔免疫球蛋白对降钙素原的影响
“肾虚湿瘀”理论下的慢性肾脏病中医证候学研究
探究GLP-1受体激动剂对肥胖、超重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指标的影响效果
这些信号提示肝不好
“赶走”肾虚
《2018年全国省级兽医系统实验室检测能力比对结果分析》图版
肝之气血理论在桥本氏甲状腺炎中医诊疗中的作用探讨
透视“肾虚综合征”
漫话中医之十二经络的值班表
视疲劳当以养肝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