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120例临床观察
2013-06-28雷立锋
雷立锋
(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职工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12)
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120例临床观察
雷立锋
(平顶山煤业集团八矿职工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12)
目的 观察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120 例 COPD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60例,对照组常规给予吸氧、口服止咳祛痰及茶碱缓释片等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与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 3个月。结果 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肺功能、血气指标及临床症状评分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治疗 COPD 患者,能很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缓解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着,是 COPD 患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
舒利迭;异丙托溴铵;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功能
COPD可引起进行性加重的阻塞性肺部疾病[1-2],它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笔者对收治的120例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吸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呼吸内科2009年2月至2012年8月期间收治的COPD患者120例,病史及肺功能测定均符合第七版《内科学》Ⅱ~Ⅲ级COPD 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一般资料具可比性(P>0.05)。所有患者均表现为程度不一的咳嗽、咳白色泡沫痰、气促、喘憋、哮鸣音等症状,近两月未使用糖皮质激素,无合并心、肝、肾等全身性疾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间断低流量吸氧,每天10~12h、口服止咳祛痰及茶碱缓释片每次0.1,每日2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舒利迭准纳器12h吸入1次,每次1吸和吸入异丙托溴铵气雾剂(商品名:爱全乐,20μg/喷)40μg/次,3次/日,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肺功能指标:观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吸气量占用力肺活量(FVC)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氧合效果指标: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aO2)与二氧化碳分压(PaCO2)。疗效判定[4]: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肺功能测定FEV1改善>20%。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肺功能测定FEV1改善>1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总体有效率为显效率、有效率之和。
2 结 果
2.1 肺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氧合效果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PaO2、PaCO2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临床疗效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比较表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比较情况(mmHg)
治疗3月后,治疗组显效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3%、71.7%,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3月后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表
3 讨 论
COPD的主要病变特征是以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PMN)和巨噬细胞(AM)浸润为主的小气道炎症。它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COPD治疗的关键环节是抗感染、解痉平喘。舒利迭是吸入型长效β2-受体激动剂沙美特罗与吸入型糖皮质激素丙酸氟替卡松的复方制剂,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不良反应较少。异丙托溴铵的作用机制在于阻止乙酰胆碱和支气管平滑肌上的毒蕈碱受体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内环磷酸鸟苷(cGMP)浓度的升高从而起支气管扩张作用,增加大气道口径,减少通气阻力[5-6]。本研究显示,舒利迭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COPD临床疗效显着,可延缓患者肺功能下降,改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1]龙 杰军.沙 美 特罗/丙 酸 氟 替卡松联 合异丙托溴铵吸 入治疗 重 度COPD的临床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47-48.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3]陆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2-68.
[4]杨勇,吴晓峰,朱红星.泼尼松龙、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抗生素治疗急性加重期COPD68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22(66):341-342.
[5]谢思蓉,王卫红.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联合异丙托溴铵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效果观察[J].广西医学,2008,30(10):1498-1499.
[6]陈玉婷.异丙托溴铵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肺功能的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0,14(6):299.
R563.8
:B
:1671-8194(2013)10-02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