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性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究
2013-06-28曲爱冰刘红梅殷国光
曲爱冰 刘红梅 殷国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民康医院 内科,吉林 长春 130041)
高血压性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探究
曲爱冰 刘红梅 殷国光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民康医院 内科,吉林 长春 130041)
目的 探究高血压合并研究胰岛素抵抗(IR)与高血压并发腔隙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 58 名高血压合并腔梗患者及 58名健康人进行血生化采集和比对。结果 临床组其血糖、胰岛素和 C-肽水平比对照组高(P< 0.01),其胰岛素敏感指数比对照组低(P< 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是高血压性脑梗死的重要诱因,尤易引发腔隙性脑梗死,故在为该类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还应对胰岛素抵抗进行有效干预。
高血压;脑梗死;胰岛素抵抗
高血压虽是引发脑梗死的突出因素,但这并非必然。研究指出,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才可协同引发腔隙性脑梗死的病理效应。随着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指出胰岛素抵抗及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和主要由脂质代谢紊乱引发的肥胖、高血压、冠心病、2型糖尿病等关联密切[1],且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已被公认作为缺血性心肌病的独立高危因素。临床上有观点指出,脑血管病患者可合并有胰岛素抵抗,但均未拿出有力学术佐证[2]。为填补此研究空缺,我院特开展了高血压性脑梗死与胰岛素抵抗关系临床探究,并取得了良好成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纳入临床组病例样本均为我院2008年3月12日至2012年5月19日收治的、经颅脑X线断层扫描确诊的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合计58人。其中男33人,女25人。患者年龄在56~85岁,平均(68.5±3.7)岁。所有患者均排除2型糖尿病、代谢脏器病变及继发性高血压。同时通过社会途径招募58名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39人,女19人,年龄在53~81岁,平均(67.2±3.2)岁。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血生化数据为基础,7时为所有受试人群空腹采血,将样本处理后测定肾功、血糖、胰岛素水平、C-肽水平、肝功、三酰甘油、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电解质等。其中,C-肽放射免疫药盒其胰岛素敏感指数IAI=-1/(空腹血糖×胰岛素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所得数据以χ—±s表示,并采用t检验处理组建差异,其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为P<0.05。
2 结 果
2.1 两组BMI指数、血压、血脂对比
见表1。
2.2 两组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对比
见表2。
3 讨 论
脑梗死是高血压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多发于老年人。虽然高血压与脑梗死并无绝对必然关联,但胰岛素抵抗所引发的的糖耐量降低,进而引发的血糖升高常引发脑部血管、尤其是微小血管循环受阻。由于胰岛素无法对细胞进行正常水平的生物学效应刺激,故既定量的胰岛素促使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与正常效应相比极地大降低,最终产生胰岛素抵抗。此时,胰岛B细胞开始超量分泌胰岛素以降糖,使体内胰岛素水平上扬而引发高胰岛素血症,故么高胰岛素血症会与胰岛素抵抗病理性共存。在当今,胰岛素钳夹技术广泛用于胰岛素抵抗的精确测定领域,但因操作规程复杂而难以普及。以空腹血糖和胰岛素乘积的相反倒数来判定胰岛素敏感程度,若能排除其他干扰性病变等因素影响,比对组建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凡是数值中前者相同而后者差异便可折射出胰岛素水平明显擢升而血糖水平并无回落的病理学状态,即最终提示胰岛素抵抗。而事实上,高血压合并腔梗常伴有胰岛素抵抗存在。
表1 两组BMI指数及血压血脂对照表
表2 两组血糖、胰岛素、C-肽-胰岛素敏感指数对照表
有研究指出,腔梗患者其胰岛素水平比颅内皮质下动脉硬化患者、颅内大动脉闭塞患者高,相比之下较高的还有C-肽水平。而胰岛素及C-肽两者与血糖水平无必然关联。据国内外病理学研究文献指出,胰岛素抵抗可直接或间接增厚小血管基膜、促进内皮增生化[3]、微小动脉硬化及衍生泡沫细胞。同时,还可还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起效、抑制血液纤溶、阻碍纤维蛋白溶解、致使固状物在血管内沉积。综上所述,胰岛素抵抗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似应负有重要责任,所以在临床上,高血压患者若是同时伴有胰岛素抵抗切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值,除应进行常规降压治疗外,还应积极消除胰岛素抵抗以防止颅内循环受阻。
[1]游 洁芸,金 艳,杨承健.胰岛素抵抗、血 脂异常与冠 心 病 的 相关 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8,15(11):1961-1963.
[2]喻 曦霞,苗 玲.无 糖尿病中老 年脑 梗 死 患 者胰岛素抵 抗 的 临 床 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1(5):473-476.
[3]杨 瑞 平,甘 晓 健.老 年 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 抗 对内皮 细 胞 功 能 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38-39.
R743.2
:B
:1671-8194(2013)10-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