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3-06-26王喜春仲天宝

科学导报·学术论坛 2013年5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高校研究生

王喜春 仲天宝

【摘要】民族高校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特有的少数民族学生成分,使其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优势,也决定了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是特殊而复杂的。民族高校研究生的培养教育,直接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稳定以及维护我国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事业,因此,分析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提出加强和改进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途径至关重要。

【关键词】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团结一直是一条纽带联结着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之间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睦相处、互相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建设和促进社会稳定。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各民族的友好团结,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得失。基于以上认同,我国高校关于民族团结教育普遍非常重视,特别是处于边疆地区的高校和民族高校更加高度重视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实践。但是对来自各类别高校的本科生源招收的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研究却是空白,涉及理论高度探索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甚少,针对民族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研究几乎没有。我国现有15所民族高等院校,部分高校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做好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对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人才,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民族高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数以千万计的年轻人的政治选择,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积极开展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主要是从当前国内外的现实状况和我国多民族的国情及深厚的历史渊源出发,将我国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知识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一、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

民族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民族高校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四个认同”教育及国情、区情教育。加强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是促使大学生了解中国多民族的国情,为投身现代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障;对于实现校园民族团结的和谐稳定局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坚定青年人的理想信念,防止敌对势力向高校渗透,与我国争夺青年一代和高级知识分子的需要;同时,加强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

(一)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对于实现校园民族团结的和谐稳定局面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民族团结进步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民族政策的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的基石,事关国家的兴衰成败。对于民族高校来说,民族团结教育是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七大重申了民族关系的重要性,再次强调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共同”的主题,要求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因此,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也是新时期高学历年轻知识分子的研究生责无旁贷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作为90后的研究生,应该积极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真学习党的民族政策及国家有关民族方面的法律法规,使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深深扎根于思想深处,这对于实现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统计“全国高等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95,32万人,占全国在校学生总数比重的6.1%”。由于我国多民族的特殊情况,使高校普通汉族学生面临着与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不同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现实挑战,而对于民族高校来说,主要面临着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和平相处以及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民族关系维护的双重挑战,由此可以看出,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是尤为重要的。

我国现有15所民族高等院校,部分高校具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大部分民族高等院校主要以本科生为着力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往往容易忽略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加强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一方面有利于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高素质人才,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的影响力,为本科生的民族团结起到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进一步夯实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促进民族团结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坚定青年人的政治理想信念,有效防止敌对势力的渗透。

高校是青年学子聚集的地方,本科生阶段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而研究生阶段学生已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向。他们有着独立判断是非善恶以及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但同时也有着极高的政治热情和参与热情。他们关注国内外的社会发展局势,有着探究事实本真的专业能力,但同时也有着积极发表自由言论的现实诉求。

对于现阶段国内外局势处于多元化发展的形态中,来自不同国家的敌对势力蠢蠢欲动,而高素质的人才是其散布言论,发展势力的主要目标人群,因此,加强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民族团结教育,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素质,把握正确的政治舆论导向,使其坚定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政治意识,保持清醒头脑、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果断的应对措施,彻底粉碎敌对势力的分裂图谋。

二、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现状

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以马克思民族团结理论为指导,旨在开展国家观、民族观的教育,让少数民族学生充分理解民族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及对国家统一的认同。现阶段,民族高校研究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已取得一定成就,学生有着坚定的政治理想信念,对于各少数民族间的民族风俗习惯、生活习惯等民族差异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及对国家统一的认同,但也存在诸如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方面的问题。

(一)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形式单调,缺乏创新意识

现阶段,民族高校的民族团结教育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阶段,对于硕士研究生阶段,民族团结教育主要融入在对相关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课题的学术研究,并且教育形式单调,仍延续本科生阶段的课堂教学,而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局限性,对于相关课题的学术研究仅仅拘泥于个别民族的情况,不利于全面掌握了解各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

课堂教学方式虽然可以直接的灌输相关民族团结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达到教育内容的传授结果,但却忽视了教育内容的传授过程。如果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充分关注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强调教育内容的传授过程,诸如开展与民族团结教育相关的活动,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感知民族团结的感情,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二)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宽泛,缺乏针对性

目前,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宽泛,主要包括对中华各民族特征的认识,民族知识的普及,对我国民族问题基本特点的了解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民族基本理论及民族基本政策。可以说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主要仍延续本科生阶段的主要教育内容。

民族团结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及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使各族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自觉地统一到党和国家的要求上来,进而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祖国繁荣昌盛。因此,我认为,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应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本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开展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四个认同”教育及国情、区情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有利于民族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教育合力。

三、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的实现途径

民族团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有多重形式来推进。目前,各民族高校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导,传授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内容。虽然民族高校对民族团结教育高度重视,但却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形式的单一、内容的枯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感召力。

(一)以情感人,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人文关怀

所谓“情”主要指的是民族团结情感,它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民族团结情感的培养,有利于受教育者将民族团结意识融人心中,进而转化为民族团结行为。民族团结教育不仅仅是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情绪活动过程,必须重视受教育者的情感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必须从学生的个体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民族情感,把对本民族的情感、对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国家的情感有机统一起来。相比灌输式的课堂教学,学生更喜欢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如“走基层、传递爱”、民族风俗习惯展演、民族风情摄影、评选民族团结优秀班级、优秀寝室等多样化形式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感知民族团结情感,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好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公寓、进网络,从而有效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效果。

(二)以信育人,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境界水平

所谓“信”主要指的是民族团结信念,它是深刻的思维意识的表现形式,更是强烈情感和顽强的意志的有机统一。民族团结信念也可以理解为民族团结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超越状态,它反映了人的心理需求,是人自身存在和人生发展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价值认同。

“以信育人”旨在坚定学生们的民族团结信念,形成坚强的中华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以信育人”应以榜样示范教学为着力点,在充分了解马克思民族理论、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以及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着重突出民族团结教育内容中的“四个认同”教育及国情、区情教育,使学生们进一步提高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自觉维护和与破坏民族团结言行的自觉斗争的能力,让民族团结信念深入人心。但信念形成和巩固过程也有反复或者调整,教育者要善于抓住时机促进民族高校民族研究生团结信念的形成和巩固。

中国几千年的悠久文明,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出来的。特别是在近百年反对外敌入侵的斗争中,各民族之间发展了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又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少数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许多汉族研究生纷纷响应号召进入西部地区,但是这些研究生要想充分发挥建设作用,不仅需要具备高层次的科学文化知识,还需要了解民族政策、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等,在工作生活上能够融入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中。因此,从理论与实践角度阐明民族高校特殊教育功能,研究民族高校研究生民族团结教育对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维护国家稳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铸.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10(8)

[2]张岩岩.论新形势下高校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5)

[3]奔厦·泽米.新时期的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及其路径选择.西北民族研究.2011(3)

[4]徐娇.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探讨.教育探索.2011(4)

[5]蒋寒.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的要素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

2012年度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立项课题(项目编号Ls Iktsz2012-115)

作者简介:王喜春(1965-),吉林德惠人,硕士,副研究员,处长,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仲天宝(1978-),黑龙江安达人,硕士,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教育民族高校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浅论民族团结教育由“宣传”式向“认同”式的转换
民族院校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的途径研究
云南民族学院民族团结教育的经验与启示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西部大开发进程中的民族团结教育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