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若离神,灰飞烟灭
2013-06-24
中国人都爱好养生,中医养生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内容也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形神合一”、“形与神俱”,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观念,其主旨在于强调形体运动与精神调摄的统一,这是中医养生的主要特色。
《黄帝内经》里,岐伯答黄帝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讨论,这种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追求“形神合一”的思想是健康养生的最高境界。
这里的形呢,大家都知道,是身体的外在表现,是神存在的物质基础。神是什么呢?从心理学上来说,神不仅包括了人的意识、思维,也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表现,即性格、心理、精神活动、情绪反应、睡眠等,属于功能作用。它们的关系很好理解:神为形主,是我们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它既能协调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等组织使之主动适应自然界的变化,缓冲由外部因素引起的情志刺激,从而维持人体内环境与外环境的平衡。没有神,形也就没有了生命。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无精打采,像死人一般”,就是因为形如果离开了神,形也灰飞烟灭了,生命也就结束了。一个人只有形,而没有神,是万万不行的。现在不少朋友为了双眼皮,为了漂亮的鼻子,不惜花费成千上万元去做一些像隆鼻、双眼皮、隆胸等整形手术。当然,爱美之心并没有错,谁不爱美呢,只怪自己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上帝有点偏心了。外在的美其实只要适当地打扮自己就可以了。依我看,如果超过一定的范围,像整形美容、不惜动刀子来改变自己,实在是没有必要了。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美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内在精神财富是否富有,是否美。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会:当心情舒畅的时候,做起事来得心应手,不易疲劳,人也精神飞扬,神采奕奕?因为人在精神舒畅的时候,生理功能也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当心理有压力或某些因素影响使得心情很糟糕的时候,做起事来心不在焉、无精打采、效率不高而又容易出差错,人的气色也不好,时间长了,人还会因为压力而出现种种身心疾病。这是因为,心情不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也随之下降。
因此,古代养生家认为,要想有一个健全的形体,首先要养神。《黄帝内经》里说的“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精神内伤,身必败亡”都告诉我们,中医养生学强调形神共养,不仅要求注意形体的保养,而且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健康,精神健旺,形体和精神协调平衡,方能预防疾病,延年益寿。
中医上的养神四方如下:
第一,和喜怒。
古代养生家说:“和喜怒”是智者养生之道。智者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做驾驭自己感情的主人,而不能恣意任性,纵情发作。当要勃然大怒或欢喜若狂之时,可先做点别的事情,以便防止激烈情感的爆发。林则徐就在墙上挂着“制怒”的条幅,有些人在案头或床边写上“冷静”、“镇定”之类警示语。当然也可用无声语言的形式进行自我提醒、自我命令、自我暗示。
第二,宽心境。
要正确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既不为非原则的无端琐事而忧虑焦躁,也不为一时得失而牵肠挂肚。历史上由于某种原因导致郁郁寡欢而早夭的事例几乎俯拾即是,如汉代的贾谊、三国时的曹植、唐代的李贺等。由此可见,心情的好坏密切关系着生命的进程。
第三,应四时。
《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人的七情变化同季节气象变化有着密切关系。比如秋高气爽,人的精神往往开朗、舒畅。冬天寒风凛凛,夏季烈日炎炎,人的心情也会变得烦躁、沉闷、压抑。因此,精神活动也需随着季节天气变化而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节。融和春日,蕃秀之夏,应常到户外走走,远眺山林亭阁,近闻鸟语花香,心中自然平添愉悦之情,心旷神怡。秋季景物萧条,易引起老年人的垂暮之感,因此老年人要注意保持乐观的情绪,避免因思念往昔亲朋而伤感。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应提早睡觉,晚些起身,使情绪意志藏匿安静。
第四,重养性。
养性即指道德修养,如理想、情操、精神生活等。远大的生活理想形成的精神情绪最稳定,持续的时间最长久,影响的范围最大,可以压倒其他一切不良的精神情绪。达尔文一生受病痛折磨,也曾郁郁寡欢,但由于不知足地追求科学,使他忘却了痛苦,常乐于奋斗之中,得享73岁高龄。
杨力启示:
如果在生活中能够真正做到养神四方,那么,就可以实现《素问·上古天真论》里说的“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所谓“精神内守”,主要是指人对自己的意识、思维活动及心理状态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使之与机体、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而不紊乱的能力。“内”针对外而言,“守”是坚守、保持的意思。“精神内守”强调了内环境——精神的安定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病安从来”,意即精神守持于内,人怎么会得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