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莫言: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3-06-24沈黎明

龙门阵 2013年7期
关键词:红高粱莫言部队

沈黎明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时,“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结果在瑞典揭晓,我国著名作家莫言一举获得殊荣,成为“诺贝尔文学奖”创设117年来第一位问鼎此项大奖的中国籍作家。

儿时淘气作文出众,口无遮拦断送学业

1955年,莫言出生在山东省高密县一户普通农家,原名管谟业,后来,他将名字中的“谟”字拆开,改名莫言。

莫言自幼聪明伶俐,活泼好动,而且非常调皮,经常干些出人意料的事情。上小学时,有一次莫言见一位同学买来一瓶蓝墨水,便说:“你这一小瓶墨水,我一口可以喝掉。”那同学不信,他二话没说,拿过墨水瓶拧开瓶盖,一仰脖子全喝了,喝完还得意地咂吧咂吧嘴,弄得满嘴蓝,接着又张开嘴做鬼脸,看起来特别吓人。正巧这时老师来到教室,见了他这副模样,哭笑不得地说:“好啊!你肚子里装满了墨水,这下算得上咱们班的高级知识分子啦!”

小莫言时常搞些恶作剧,总弄得同学一惊一乍的,很快,他便成为学校里出了名的调皮捣蛋生,令很多老师头疼。

在小学,莫言唯一值得夸耀的是他的作文。一次学校开运动会,老师让大家以观看运动会为题写一篇作文,绝大多数同学都像记流水账一样,从运动会什么时间开始,运动员什么时间入场,一直写到运动会结束,写得面面俱到,语言也干巴巴的。但莫言没有这样,他把运动会的总体情况一笔带过,然后详细写了一场篮球赛,把场景、人物刻画得既生动又细腻。谁知第二天放学,老师把莫言叫到办公室,指着他的作文,严厉地问:“老实说,这篇作文你是从哪里抄来的?”看着老师不信任的眼神,莫言一脸委屈地回答:“不是抄的,是我自己写的!”“你自己写的?”“是!”老师依然不信:“那你以‘抗旱为题,马上写一篇作文,现在就在这里写!”说完递给他纸笔。莫言只得遵命,他略一沉思,便提笔开写,刷刷刷,不一会儿就写好了。老师看后惊喜不已,称赞他道:“没想到你这个皮小子,作文写得还真不错!”从此以后,老师对莫言另眼相看,经常把他的文章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并嘱咐他一定要多读书,只有多读书,以后写出的文章才更精彩好看。原本就喜欢看书的莫言受到老师的鼓励,更加勤奋阅读。那时农村没有电,用的是煤油灯,莫言就凑在火苗如豆的小煤油灯下看书。为了省油,母亲常常提醒莫言,没油了,别看了,可莫言往往嘴上答应好好好,却迟迟不愿合起书本,能多看一会儿是一会儿。很快,莫言到了嗜书如命的程度,没有书读就特别难受,但是家里生活困难,连吃饱肚子都成问题,根本没钱买书,莫言就想了个办法,用干活做交换,跟别人换书看。为此,他常常去给有书的人家推磨,很多时候忙碌大半天甚至一整天才能换回一本书,虽然累得浑身酸痛,但他只要拿到了书,就满脸春风。

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如饥似渴的精神,短短几年时间,小莫言读了《红日》、《保卫延安》、《苦菜花》、《三家巷》等很多文学作品,对语文课也越来越喜欢。然而没想到,就在这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一次,小莫言竟当着一个同学的面说学校像监狱,老师像奴隶主,学生像奴隶……他的这些话传到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耳朵里,结果可想而知,学校给了他一个警告处分,让他先回家,实际上就是开除了他。从此,莫言离开学校开始务农。生产队长看他年龄小,就让他放羊、放牛,有时也安排他干一些割草等轻体力活。从一个小学生一下子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这个中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

参军入伍发挥特长,勤奋写作迎来机遇

时光荏苒,转眼莫言在与大地打交道的过程中长大了。1973年,莫言18岁,在供销社棉油厂工作的叔叔给他在厂里找了个临时工的差事,但这并不能摆脱他当一辈子农民的命运。当时,对于一个丧失上学机会的农村孩子来说,当兵是唯一的出路,如果在部队好好表现,就可能被推荐上大学,也有可能被提拔成军官。1976年,莫言终于如愿应征入伍,他在部队非常努力,还积极办板报、写广播稿。由于看书多,擅长写作,他办的板报、写的广播稿特别受领导和战士们的欢迎。恰巧部队正在办业余学校,于是部队领导便将莫言调到业余学校当语文教员,后来因为课讲得好,又将他调到训练大队当了一名“战士”级教官。此后,莫言更加发奋读书,并开始疯狂写作,他要通过写作在部队长期干下去。当时部队有一个激励政策,一名战士如果能在省级报刊上发表文章,就可记三等功,如果能在《解放军报》或《解放军文艺》杂志上发表文章,就能脱颖而出,全军闻名了。

众所周知,要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像许多玩笔杆子的人一样,刚开始,莫言绞尽脑汁写出一篇篇的稿子,投出后皆石沉大海,但他并不气馁,仍然一边发疯般阅读、搜集素材,一边研究各类报纸杂志的风格,不断地学习和调整写作思路,锲而不舍地投稿。俗话说天道酬勤,事实果真如此,1981年,莫言终于在河北保定文联办的《莲池》杂志第5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接着又在《莲池》1982年第2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丑兵》。这两篇小说发表后,立即在部队引起轰动,领导们既高兴又重视,觉得莫言是个难得的人才。经过严格的组织程序,1982年7月28日,莫言终于被提拔为干部,这一天成了莫言终生难忘的日子。

人生这一重大转折大大地激发了莫言的创作欲望,随后的两年间,他又先后发表了《为了孩子》、《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等多部作品,在所在部队声名鹊起。

1984年7月,解放军艺术学院成立文学系,面向全军招生。莫言得到消息时报名已经结束,他非常懊恼,一连两天食不甘味。思考再三,他认为这是一次系统学习写作理论,全面充实自己的好机会,绝不能轻易放过,要努力争取一下。于是,他立即开始行动,先征得部队领导的同意,然后马不停蹄地跑到“军艺”,找到相关负责人,诚恳地叙说了自己因为忙于工作而错过了报名时间,然后又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如何费尽口舌说服领导,又如何辗转找到“军艺”的经过。接待他的同志见他如此诚恳,问他:“你带发表过的作品了吗?”“带啦!”莫言一听有转机,非常高兴,赶紧从包里拿出自己发表过的全部作品,还拿出一篇著名作家孙犁在《河北日报》上点评他的小说的文章。这位同志认真看后,将莫言的作品和孙犁的点评文章转呈给文艺系主任徐怀中。徐主任看后颇为赞赏,当即特批莫言可以参加考试,并叮嘱他:“一定要好好备考!”莫言深知这次机会来之不易,回去后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拼劲儿,刻苦复习。功夫不负有心人,莫言最终以文化课总分第二、专业课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军艺”文学系,与当时已经在全国获得过大奖的李存葆、钱刚、宋学武等知名作家成了同班同学。

敢于挑战不畏非议,佳作迭出问鼎大奖

进入“军艺”后,莫言系统地学习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写作水平大有提高,也迅速进入了创作的快车道,在校期间就以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在文坛引起关注,《中国作家》杂志还专门组织在京的作家和评论家在华侨大厦对他这部小说进行讨论,这对于一名在校学生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肯定。

而真正让莫言成名的是他1986年发表在《人民文学》杂志上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以及1987年由这部小说改编而成的同名电影。

说起莫言的成名作《红高粱》,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1985年解放军总政治部召开军事文学创作座谈会,莫言先后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等多篇小说而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作为青年作家应邀参加。座谈会上,一些老作家谈到军事题材创作现状时,忧心忡忡地说:“苏联的卫国战争只打了4年,可战后描写这场战争的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我们中国有这么长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28年的战争历史,解放以后有这样那样的边境战争,为什么我们写不出自己的伟大的军事文学作品?眼看着我们就要写不动了,而青年作家又没经历过战争,怎么办啊?”话里话外充满了对军事文学创作后继无人的担心。

莫言是个性情中人,听到这话有些坐不住了,便接过话头说:“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战争,但参加过演习;虽然没有打过鬼子、杀过人,但在家还杀过猪、宰过鸡,怎么就写不出来呢?放心吧,我们不是白吃饭的!”当即就把老作家们顶了回去。一位老作家非常生气地站了起来,斥责莫言:“年轻人呀,说话要有分寸,别太狂妄啦!”其他老作家也多有不满地把目光投向莫言。

莫言见老作家生气了,不再说什么,但心中憋了一股气:非要写几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给他们看看!于是,莫言很快创作出《红高粱》、《高粱殡》、《奇死》等一系列战争题材小说。其实,莫言对老作家说的那番话并非一时冲动,《红高粱》等作品也不是简简单单为了兑现承诺写出来的,而是因为他很清楚自己的素材储备,因此突然遇到一个刺激,一下就把创作欲望和能力调动起来了。

小说《红高粱》发表并拍成同名电影,尤其电影获得世界级大奖后,莫言名声大振,鲜花和赞美声接连不断,但与此同时,各种批评与质疑也相伴而至。1997年,莫言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红河文学奖”,奖金10万元人民币,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其中一些人发表的观点已完全超出了正常文艺评论的范畴,有的甚至与政治挂上了钩,一封封告状信像雪片一样飞向公安部和部队保卫部门。面对这种状况,莫言为了不连累多年来一直关心自己的部队领导,决定立即转业。莫言说:“很多批评,包括一些语言很尖刻,甚至很过头的批评,我都可以接受,但我不能接受的是无限上纲,是‘文革时期的大批判。”

1997年10月,莫言离开了摸爬滚打20多年的火热军营,转至《检察日报》报社工作。从部队到地方,工作岗位变了,职位身份变了,但他的创作激情没变,他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变,以一种“宠辱不惊,望碧空风卷云舒;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的心态,依然驰骋在文字的天地里,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告诫自己:要一如既往地坚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写人的灵魂,写人的忏悔;写作的根本目的不是对某项政策进行批判,而是对人性的深刻剖析与自我救赎。

正因为有这样一种理念,莫言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脚踏实地搞创作。转业后,莫言又先后创作发表了《红高粱家族》、《檀香刑》、《四十一炮》、《生死疲劳》、《蛙》等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并获得了“第一届鼎钧双年文学奖”、“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第八届矛盾文学奖”等一系列大奖,还被青岛科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并当选中国作协第8届全委会副主席等。

2009年11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邀请莫言到北大开办讲座,莫言开讲前,陈晓明教授向到场的200多名师生推介莫言说:“莫言是中国文坛一位超重量级的作家,超重量级并不是指他的体重,而是指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创造力。我个人敢斗胆这样说:莫言的高度就是当代中国文学的高度!”陈晓明教授话音刚落,现场顿时掌声雷动。

如果说陈晓明教授的这番话是他个人的见解,那如今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给出的评价应该说是比较权威的:莫言的作品是“幻觉现实主义融合了民俗传奇、历史与当代性”,他是当代第一流作家之一。

(压题图:莫 言)(责编:孙瑞娟)

猜你喜欢

红高粱莫言部队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过去的年
俄部队军演
爱如莫言
莫言不言
儿在部队又立功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近代史诗传奇巨制《红高粱》
走近红高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