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第一支导弹部队秘闻

2013-06-24吕传彬

龙门阵 2013年7期
关键词:导弹部队导弹

吕传彬

1984年10月1日,威武雄壮的战略导弹方队从神秘的历史帷幕里走了出来,在天安门广场上接受共和国领袖和亿万人民的检阅。这历史性的曝光,在国内外刮起了一股旋风。然而,有谁知道,新中国第一支导弹部队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立的?中国导弹部队成立之初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艰辛历程?本文将揭开这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20世纪50年代,战争的阴云密布在海峡两岸。1954年秋冬时节,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在金门、厦门之间发生了激烈的炮战和空战。台湾海峡局势进一步恶化,蒋介石乘美国海军核动力潜艇出海巡视,与美方签定了《美台共同防御协定》。毛泽东主席命令华南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将军指挥陆海空三军联合协同作战,一举解放了一江山岛。这不仅给国民党军队当头一棒,也在美国白宫引起了一片恐慌。美国国务卿杜勒斯频繁出访台湾,与蒋介石共商对策。1955年3月6日,杜勒斯与总统艾森豪威尔进行了一次两人密谈。据白宫备忘录30年后解密披露,两人当时秘密商定,如果金门、马祖的危机继续发展下去,就要对红色中国实施核“手术”,使其变成第二个长崎、广岛。为了让美国民众有充分的思想准备,3月18日,美国总统在电视上露面,宣称核武器不仅仅是战略武器,也可以用于战术目的,为“和平”服务。言外之意,要对中国进行一场核战争。美国的核讹诈政策由此登上了国际政治、军事舞台,预示着一个核垄断、核讹诈时代的到来。

美国政府的核讹诈深深地刺痛了新中国高层领导们的心。经历了艰苦卓绝战争岁月的领导们有着超越历史的清醒、胆略和忧患意识,他们深知导弹核武器对于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民族安危的重要性。毛泽东庄严而又自信地说:“我们今天要比昨天更强大,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别人的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他预言,“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的工夫完全可能!”

这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地位和前途的决战,一切都从零起步,一切都从头开始。中央专门成立了负责高科技的航空委员会,由刚刚病愈的聂荣臻元帅分管导弹核武器的研制工作。

1956年,副总理李富春率贸易谈判代表团赴莫斯科商谈150多项经济、技术合作援助项目。行前,周总理专门交待李富春,让他向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转达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意思,希望苏方在导弹核武器的发展上给中国以援助和支持。赫鲁晓夫接到信息后,对中国不参加苏联的核保护伞大惑不解。他不屑一顾地摊了摊手,以嘲笑的口吻说:“中国同志不愿参加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不仅得不到原子弹,到头来恐怕连裤子都穿不上。”

接连几个月,克里姆林宫缄默不语,表现出一种不动声色的沉寂和神秘。等到中国贸易代表团要离开莫斯科时,苏共中央才捎来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中国可以依靠苏联的核保护伞,不必自己搞。多一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拥有核武器,没有多大意义。”然后又摆出友好姿态,同意从在苏留学的中国学生中先抽出50人改学导弹核武器知识技术。

在以后的近一年时间里,世界政治风云突变。北约集团加紧了对东方国家的和平攻势,共产主义“大家庭”内部自顾不暇,先是匈牙利的纳吉率先起来造反,接着南斯拉夫的铁托又站出来分庭抗礼,苏联在国际共运中的“盟主”地位受到了挑战。为了保住在世界工人党大会上的霸主地位,赫鲁晓夫非常需要中国的关键一票。因此,次年8月,苏联在对华出口导弹核武器上出现了松动。

经过艰难谈判,中国最终获得了两枚苏制近程导弹和地面设备及其地空战术导弹,至于原子弹,则一直到中苏关系破裂也不见踪影。

北京长辛店,位于巍峨险峻的燕山古长城脚下,距市中心30公里。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前身,就在这里走过了峥嵘岁月。

1957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第一个导弹专业培训基地。组建这支部队的成员是从陆、海、空三军优秀的官兵之中挑选的。选拔过程十分神秘,选拔条件也很苛刻,被选中的官兵往往是高衔低就,上校当团长,中校当营长,少校当连长,这在当时严格实行军衔制的时代是十分罕见的。

当时,担任教学的苏军官兵以极大的热情和严谨细致的作风教练中国士兵。训练时,第一枚训练模拟弹是用萝卜、黄泥和木头疙瘩制作的;麻绳被当作电缆,铁皮、胶合板改装成大件模型。凭着这些简陋的模拟器材,中国士兵顽强地训练操作动作和协同作战。现在担任某研究所所长的大校工程师张元庆,当时是导弹操纵员,仅有初中文化,苏联教官建议将其淘汰,他急得直想哭。但他没有气馁,从早到晚痴迷地读书,以惊人的毅力先后攻下了《高等数学》、《半导体电路》,写下了20多万字的训练笔记,衣袋里时刻装着测验规程卡片,走到哪里背到哪里,宿舍里贴满了测控电路图,每天晚上画一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上级机关组织的联合考核中,他在很短时间内默画出3000多条线路和有上万个接点的测控电路图,比苏联专家还快,被称为“活电路”。

党中央、毛主席十分关心这支处在襁褓之中的神秘之旅。部队训练刚满3个月,陈毅、贺龙、聂荣臻元帅和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受毛主席之托亲临部队视察,观看学员的综合操作和“初级点火”训练。看到这支部队仅3个月时间就熟练掌握了当时最现代化的武器,具有儒将风度的元帅、外交家陈毅激动地说:“我们炮击金门,大家说蚊子叫,听不见;如今,我们的导弹上了天,原子弹响了,那就不是蚊子叫,而是老虎叫,狮子吼……”

1960年6月以后的两三年间,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涂抹着太多的悲剧色彩。

中苏之间同志加兄弟的感情破裂了,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撕毁合同,一大批正在兴建的工程停工下马。“大跃进”种下的苦果与三年自然灾害交织在一起,使年轻的共和国又一次走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幼年时期的导弹部队面临夭折的危险。

这时,亚洲导弹第一营在营长李苏、政委张克俭的带领下进驻大西北。这是一片被称为“中国的西伯利亚”的荒原,千百年来流传着“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天空飞鸟绝,大雁不落脚”的凄凉歌谣。当部队建设的帷幕刚刚拉开,苏军的专家、教官釜底抽薪地带走了所有的教材和技术资料。苏军一位少校离开时,口吐狂言地对李苏说:“没有苏联的援助,你们的导弹永远上不了天!”一个寒风料峭的夜晚,李苏披着大衣瞥了一眼苏军唯一留下的《勤务指南》,自言自语地说:“你们走吧,老子非干出个样子来让你们看看不可!”第二天,他把所有官兵的笔记本收集起来,组织了12名文化程度较高的干部编写教材。他们在一间破旧的车库里,顶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开始撰写中国第一部导弹教程。3个多月后,溢散着油墨清香的30多个专业的教材放到了官兵们的桌子上。

可此时,饥饿的魔影一步步向荒原逼近。导弹部队的官兵断炊了,战士们只能靠挖野菜、采榆树叶充饥。有的连队组成了打猎队,星期天上山打黄羊、野兔,逮山鸡、麻雀。官兵们拖着浮肿的腿,艰难地展开了生产自救和军事训练。

消息传到北京,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心情十分沉重,他把各大军区的司令召来,含着泪水说:“我是来化缘的,我们的导弹部队正在挨饿,那可是国家的宝贝疙瘩啊……”

不久,在周总理和中央军委的关怀下,一列载着各大军区支援的粮食的列车风驰电掣般地驶向大西北。政委张克俭站在导弹营官兵面前说:“周总理给我们送粮食来了,这是兄弟部队一条肠子空半截省下来的救命粮,我们要发愤训练,把中国的导弹送上蓝天!”

北京八宝山,松柏翠绿之中掩映着一个名叫赵仓库的士兵的墓碑。他曾是亚洲第一营一连一班一号手,一个来自燕赵大地的农民的儿子。他长得魁梧壮实,质朴憨厚。战士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赵三大”:个子大、力气大、饭量大。部队进驻大西北之后,正值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让战友们多吃一点东西,平时一顿吃10个馒头的他只吃一个,常常饿着肚子去训练、执勤。由于长期吃不饱,营养不良,他患了肝炎,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可为了保证中国的第一枚战略导弹准时发射,他向领导和战友们隐瞒了病情,从不落下一次训练。

金秋的一天傍晚,落日的霞光映红了千古荒原,实弹发射开始了,指挥员在地下指挥所里发出了沉着而又果断的指令:“一小时准备!”“30分钟准备!”

当导弹起竖到45度时突然停住了,指挥员大声地询问:“第一号手,怎么回事?”赵仓库的身体这时已极度孱弱,高大瘦削的身躯斜倚在导弹基座上,两眼直冒金花,脸色蜡黄,背上的虚汗已经浸湿了衣襟,可他的双手还紧紧地把握着操纵杆。听到指挥员的呼唤,他清醒过来,紧一紧腰带,用虚弱而又坚强的声音回答:“第一号手在……”

导弹又缓缓地升起,终于稳稳地矗立在导弹基座上,像一柄刺破青天的利剑,直插云霄。

“1分钟准备!”“准备发射,点火!”银色的巨龙喷吐着火红的烈焰,挟着苦难和欢欣向太空飞去。当官兵们为发射成功而欢呼雀跃、拥抱流泪时,赵仓库却倒在了发射阵地上……

战友们纷纷围了上来,松开他用双手紧捂住的腹部,才发现他胸下紧紧地扎着一条皮带,皮带下压着四寸长的“T”形铁板,顶住肝部。由于长期的磨压,铁片已经光滑发亮,补得厚厚的衬衣浸透着鲜血……

赵仓库竭尽全身最后一点力气,微笑着对战友们说:“发射成功了,我……真……高……兴……”因为是肝癌晚期,这位年轻战士最终救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尽管苏联专家撤走时带走了所有技术资料,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气馁。毛泽东主席明确表示,尖端武器要下决心搞下去,不能放松或下马。张爱萍将军奉毛主席、周总理之命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考察,提出了导弹核武器发展的远景规划。在党中央和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下,航天战线组成了中国科学技术工业战线上的最强大阵容,进行了一场全方位大规模的集体科学攻关。苏联专家撤走后的第17天,导弹部队就在中国本土上,运用国产燃料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导弹。到1964年底,仅三四年时间,中国航天领域的精英们就试制成功我国的中程导弹,并向远程和洲际系列发展。1964年10月1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了原子弹,轰动了全世界。

在原子弹、氢弹试验成功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中国的“两弹元勋”已经不再陌生,但许多人并不知道,研制的“两弹”只有实验定型进而装备战略导弹部队,才能真正实现其由科研转向实用的飞跃,我们才可以自豪地向世人宣称自己手中真正握有了平衡世界的砝码,有了能够抵御核威慑的坚实核盾牌。

(压题图:新中国成立60周年,核导弹方队接受检阅)

(责编:王 容)

猜你喜欢

导弹部队导弹
基于无依托随机发射的导弹部队作战能力评估∗
导弹燃料知多少
导弹与火箭
正在发射的岸舰导弹
拦截那枚导弹
导弹部队液体推进剂作业人员卫勤保障问题研究
导弹转运
新书推荐
常规导弹部队应急医疗队卫勤保障应具备的几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