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裂牙综合治疗6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06-23张静
张 静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1)
隐裂牙综合治疗60例临床疗效观察
张 静
(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吉林 吉林 132021)
目的 隐裂牙的临床综合治疗的疗效评价。方法 本文分析 2010 年 1 月至 2011 年 10 月本院治疗的 60 例 72 颗隐裂牙的临床资料,总结不同隐裂牙类型患者的总体治疗疗效。结果 72 例隐裂牙中,成功治愈 61 颗,改善 8 颗,治疗失败 3 颗,总有效率为 95.8%。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主要由于未按时复诊 2颗,发生急性牙髓炎 1颗。结论 对不同隐裂类型隐裂牙进行综合治疗,可收获很好的治疗效果,理想情况下可完全保留患者牙体组织、恢复患侧咬力。
隐裂牙(CTS);综合治疗;疗效观察
隐裂牙常常表现为不明原因的牙痛,当疼痛发作时病人很难确定的疼痛部位,常常造成诊断的困难。1964年卡梅隆[1]创造了 “牙隐裂症”(CTS)这一短语,描述这种痛苦,指出其可能是牙齿的不完全性骨折。CTS诊断的困难通常会是:咬时牙齿的咬部分断裂,瞬间暴露牙本质,牙本质小管的流体静压力剧烈变化,是产生CTS的重要原因。学术界一直对此缺乏认识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直到近些年隐裂牙综合治疗才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我院对 60例72 颗诊断为隐裂牙的患者行了综合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 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牙隐裂60 例患者共 72 颗牙,其中男 33 例,女 27例,年龄 19 ~76 岁(平均41.02±4.71岁),具体分布见表1。
表1 72 颗隐裂牙牙位分布
1.2 纳入标准
1.3 方法
1.3.1 诊断标准
1.3.2 治疗方法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疗成功:治疗结束后3个月内,无任何不适症状,咀嚼功能正常,牙周组织健康无破损感染等情况,X线检查证明牙根尖无明显不良病变。充填物或全冠边缘密合,无任何松动脱落,隐裂牙保存良好。失败:患牙出现牙髓、根尖炎症或牙体折裂致最终隐裂牙齿拔除。牙齿无不适,失败:患者治疗后牙体折裂,牙齿疼痛,出现咀嚼障碍等,临床检查时有叩痛感,并有牙龈红肿等情况,经X线片检查,在患牙根尖处有病灶出现[3]。
2 结 果
65颗患牙进行3个月的追踪观察,确定患齿治疗成功与否:72例隐裂牙中,61颗成功治愈,8颗改善,3颗治疗失败,总有效率为95.8%。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为:2颗未按时复诊,1颗发生急性牙髓炎。
3 讨 论
牙隐裂(CTS)又可称牙微裂,指牙表面有细微且肉眼不容易发现的细小裂纹,这种结构性裂纹可以深入牙本质,其位置接近牙髓,可引起牙髓病变,如临床上出现长期的咬不适或对冷热过敏,但又找不到龋洞或敏感点,应考虑隐裂存在,牙隐裂又常常表现为对称性,如怀疑患者牙隐裂则可对其对侧同名牙进行常规检查或预防性治疗。本病的原因在于各种各样的不良习惯可造成牙齿的细小裂纹或断裂,如 研磨,咬牙,咀嚼冰块、以及过长时间咀嚼。但是牙隐裂也可以是无诱因的孤立事件,如意外事故造成的创伤咬。 虽然几乎所有牙齿都可能产生裂缝,但是下颌磨牙是最易发生。非也表现出牙隐裂症,许多物理,医源性因素都可造成非龋性牙的损伤,如深槽,口腔内的温度的大波动,备洞设计不佳,以及修复材料选择不当,这些因素极易损伤牙体。牙齿的治疗取决于牙髓参与和裂纹的程度。有些裂缝已达是肉眼可见的程度,但有些患者仍无症状,需要进行临床试验(如叩诊,触诊,流动性探测,热测试等)以助于鉴别,如是在正常范围内,可能为冠或其他形式的完整的牙尖覆盖。为了防止裂纹的进一步传播和症状的发作也应经行适当治疗[4]。但是,如果一个病人从一开始就具有更广泛的症状,包括冷热敏感和牙齿痛觉敏感性增加,应进行根管治疗,因为这些可能是不完整的垂直牙根断裂。 卡勒的一项研究显示,所有有症状在牙齿出现裂缝的牙本质dentino搪瓷交界处的,均发现了了广泛的细菌污染。 因此,根管治疗对所有有症状牙裂缝是首选的。牙齿根管治疗开始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进一步评估裂缝的程度。仅仅局限于齿冠部的裂纹是可自行恢复的。完整的垂直牙根断裂的牙齿可能是不可修复的,因此,对于隐裂患者被发现时因尽早告知其治疗策略及可能的预后。本例尝试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的隐裂牙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5.8%,对各种隐裂类型的治疗均较满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借鉴。
[1]Zuckerman G.The cracked tooth[J].NY State Dent J,2008,64(6): 30-35.
[2]林妍.78例隐裂牙的综合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 17(29):66-67.
[3]沈培民.72例隐裂牙的诊断与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口腔医学,2012,32(4):250-251.
[4]陆翠珍.89例隐裂牙综合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0):510-511.
R781.2
:B
:1671-8194(2013)03-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