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2013-06-23赵太艳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依从性情绪糖尿病

赵太艳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信阳 464000)

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依从性的影响

赵太艳

(河南省信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河南 信阳 464000)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对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 100 例门诊治疗的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各 50 例,两组均予以基础治疗,对试验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在患者确诊后对患者进行依从性调查评定,与此同时,对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行调查。结果 心理护理前,两组的依存性不具有统计学的差异(P> 0.05),护理后,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P< 0.05)。结论 心理护理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从而控制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理护理;糖尿病患者;依从性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腺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1]。由于患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改变,多数患者在治疗期间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和恐慌等不良情绪[2],从而严重影响治疗及康复效果。我院对100例初诊糖尿病患者的依从程度进行了调查,实施有计划的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00例符合WHO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12~65岁,平均(39±5.0)岁;1型糖尿病6例,2型糖尿病94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常规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类型和病情的严重程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较性。

1.2 方法

1.2.1 心理护理干预方法

依从性是患者对有规则的治疗和医师的一种心理依赖性,依从性降低的原因主要有认知、情绪等方面,行为表现上则多为消极应对、不与医师合作、对抗疾病的意志力下降等。因此,心理护理主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从认知、情绪以及行为等方面,对试验组病例进行干预。

1.2.1.1 认知干预

认知干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抗焦虑干预:在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重视和尊重基础上,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的知识普及,使其充分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从而能正确的对待疾病,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②自尊心干预: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积极扩大人际交往范围,逐步认识到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不存在差别,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成就感,从而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③情感支持:指导患者家属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从而体验到较强的社会支持感,降低孤独感和失落感,缓解患病带来的抑郁情绪。

1.2.1.2 情绪干预

情绪干预则是让患者学会自我安慰以及情绪自我调节的方法,避免患者的夸大化和极端化思维,指导患者克服悲观、绝望等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有助于在消极情绪产生时,患者能主动调节,从而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和疾病,积极配合医师,按时服用药物。

1.2.1.3 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肌肉放松、深呼吸放松等训练;②意志力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意志力训练,从而能有效控制饮食结构和脂肪比例,有效降低血糖含量,让患者看到治疗效果,给患者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③体育锻炼:让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改变消极孤僻的心态,更加主动的应对,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1.2.1.4 心理护理周期和实施

心理护理干预为期六周,从确诊后开始,每周以电话交流和面对面交谈交替进行的方式,由具备心理护理知识的护理人员实施,每次时间为20~30min,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情况进行比较,并评价心理护理的效果。

1.2.2 依从性调查

依从性问卷调查表在参阅有关文献[3]的基础上,经专家的指导自行设计,内容分5个主题、24项。评定标准为完全依从0分;部分依从1分;依从较差2分;不依从3分。低分提示依从程度好。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各计量资料采用M±SD呈现,统计方法为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 果

收集并记录试验组和常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依存性状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表1。

表1 两组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与常规组患者相比,试验组患者由于接受了为期6周的心理护理,其治疗依从性得分较干预前有所降低,且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通过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可以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 讨 论

糖尿病给人们带来的困扰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现代,其引起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然而,糖尿病固然可怕,却并非不可战胜。科学的治疗、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良好的心情是铸就健康体魄的坚实基石。

患者的依从性对糖尿病的有效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而患者的心理变化对治疗依从性影响深远,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护理,从认知、情绪和行为等多方面对糖尿病初发确诊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加深患者对糖尿病的科学认识,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不至于在初发确诊后,产生自我放弃、消极被动的情绪;心理护理能够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情绪配合医师的治疗,有助于糖尿病的康复治疗。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余丽君,杨雅比.心理干预对初发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8):252-253.

[3]李雪琴,蔡红卫.糖尿病患者院外治疗遵医行为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7):500-501.

[4]金珊.心理护理在重症急诊患者护理应用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57-658.

R473.5

:B

:1671-8194(2013)08-0315-02

猜你喜欢

依从性情绪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