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比较
2013-06-23张连贞
张连贞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外科,山东 宁津 253400)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比较
张连贞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外科,山东 宁津 253400)
目的 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空肠食管吻合术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临床比较。方法 对 100 例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不同分为重建 I组“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 Roux-ell-Y 吻合术 50例和重建Ⅱ组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 50 例。结果 重建Ⅱ组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重建 I组,同时重建Ⅱ组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重建 I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术后胃肠消化功能恢复快等特点,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胃癌;全胃切除术;空肠食管吻合术;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
胃癌是我国目前较为多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多好发于胃上1/3、贲门部、胃底部,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多见于40~60周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们生活压力大,饮食不规律,极易患上此病。胃癌早期临床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患者一般不宜察觉,即使自觉伴有轻微不适感,一般情况下多会选择药物治疗,早期胃癌不容易被发现。当患者因症状明显来院就诊时,大多处于晚期,多需要手术治疗。近年来,全胃切除术已经成为治疗胃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全胃切除术虽然能挽救患者的生命但术后的饮食受限,营养障碍,消化道反流等情况,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同时由于胃的功能彻底丧失,会给患者心理、生理上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并发症少、尽快恢复患者消化道功能的重建方式,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当今我国最常见的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主要有“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ll-Y吻合术和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1]。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50例患者采用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取得了显著收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普外科收治的胃癌全胃切除术10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经病理证实为胃癌,其中重建I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6岁;肿瘤发生部位:胃底贲门癌15例,胃体部12例,胃窦10例,胃底8例,肿瘤侵犯全胃5例;合并左胸手术20例,经腹手术15例,胸腹联合15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3例,II期14例,III期16例,IV期7例;组织病理学分型:高分化腺癌15例,粘液腺癌14例,印戒细胞癌10例,低分化腺癌6例,未分化癌5例。重建Ⅱ组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4岁;肿瘤发生部位:胃底贲门癌14例,胃体部13例,胃窦11例,胃底9例,肿瘤侵犯全胃3例;合并左胸手术18例,经腹手术14例,胸腹联合18例;肿瘤临床分期:I期12例,II期13例,III期17例,IV期8例;组织病理学分型:高分化腺癌14例,粘液腺癌12例,印戒细胞癌11例,低分化腺癌5例,未分化癌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临床分期以及组织病理学分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2 两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息者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 “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1.2 方法
重建I组采用“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ll-Y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重建Ⅱ组采用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进行消化道重建。
1.2.1 重建I组
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经腹胃癌根治术,采用P型空肠袢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十二指肠残端进行闭合,将屈氏韧带下20cm处空肠切断,切断后将近端肠残端与远端空肠在结肠距离断端10cm处行食管空肠端侧吻合,将结肠提起,闭合空肠残端。通过P式端侧吻合空肠远断端,形成约为30cm的P型袢,再通过吻合器与食管行端侧吻合,将食管和P型袢顶点进行吻合,完成Y吻合。
1.2.2 重建Ⅱ组
采用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在全胃切除基础上,在距离空肠65cm和Treitz韧带 15cm进行吻合,吻合成一个50cm长度的空肠袢,远端与十二指肠作对端吻合,将距该吻合口25 cm处空肠与食管作侧端吻合,并在近端30 cm的单肠双腔空肠范围内以食管空肠吻合口为中心纵切横缝形成空肠储袋代胃[2],用此种方法完成消化道的重建来替代胃。术后观察两组消化道重建术式是否吻合满意,进行常规置腹腔引流。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以及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情况比较
重建Ⅱ组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重建I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胃癌全胃切除术息者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发生率比较
重建I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4%,重建Ⅱ组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 论
胃癌是目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症状轻微,患者来院就诊时,多数已处于中晚期。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仍是胃癌首选治疗方法。全胃切除术清除癌灶的效果虽然较好,但是全胃切除术后患者常出现胃容积丧失,摄入饮食相对减少及食欲减退,可能出现消化道功能障碍,消化、吸收不佳,严重者出现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症,终致体质量减轻和明显营养不良等问题,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如何进行胃全切除后的消化道重建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全胃切除术的消化道重建术式,可促进机体营养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力,为患者提供存食物、混合食物及分泌消化液消化食物。据有关研究发现,全胃切除后的某些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患者营养状况、消化道的重建方式密切相关。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多样,各有利弊。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应该具有以下特点:①重建的食物储器,具备一定容量的贮留,可以将食物很好的储存起来,减慢食糜进入小肠的速度,保持消化道连续性,并具有较好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避免无胃状态下的食物排空过快;②食物经过十二指肠,食物贮库向小肠呈梯度排空;③避免十二指肠分泌物反流入食管,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术后倾倒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④手术操作方便省时,创伤小,并发症少;⑤术后患者可维持较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P”式空肠袢空肠食管Roux-ell-Y吻合术是我院常见的传统的重建消化道术式,具有操作简单、吻合口较少,储存、混合和延迟食物排空的功能,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生理通道,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一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术后感染的概率明显降低,有利于维持正常的消化功能,患者主观感觉好,食欲好、食量大,所能获得营养自然就多。但此术式因代胃的容量小,食管通过时不通过十二指肠等原因,易引进进食后饱胀感、恶心、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症等并发症,影响了机体营养的吸收。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是通过十二指肠和空肠进行吻合,能使食物经过十二指肠,充分发挥了十二指肠的生理功能,患者摄入的食物进入提起的空肠内,可以保持小肠神经、肌肉功能连续性,从而起到代替胃的贮存。促进机体摄入食物和胆汁、胰液等消化液有充足的接触时间,一方面有利于食物刺激胆汁、胰液等消化液、促胰酶素和缩胆囊胰酶素的分泌,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有助于蛋白质、脂肪、铁离子等营养物质的充分吸收,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减少贫血的发生。根据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重建Ⅱ组在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式重建出血量、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标方面明显优于重建I组,同时重建Ⅱ组腹痛腹泻、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与重建I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改良空肠间置代胃术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术后胃肠消化功能恢复快等特点,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包国强,李红梅,何显力,等.胃癌全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对消化吸收功能的影响[J].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2008,2 (1):40-42.
[2]李玉明.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选择[J].实用肿瘤杂志,2008,23(2):101-103.
Clinical Comparison of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Postoperative Two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ZHANG Lian-zhen
(Department of Surgery, Ningjin People's Hospital, Ningjin 253400, China)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total gastrectomy for gastric postoperative jejunal esophageal anastomosis and improved jejunal interposition on behalf of gastric surgery two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clinical comparison.Method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of gastric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total gastrectomy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based on different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after total gastrectomy procedure is divided into the reconstruction group I P-jejunal loop of jejunum esophagus Roux-ell-Y anastomosis 50 cases of reconstruction the group Ⅱ improvement jejunum interposition on behalf of the 50 cases of gastric surgery.ResultsReconstruction group Ⅱ time in the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surgical reconstruction bleeding, total serum protein, serum albumin and other indicators is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reconstruction of Group I, while rebuilding II group abdominal pain, diarrhea, reflux esophagitis, "dumping" Comprehensive levy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ch as low incidence in group I compared with the reconstruction,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The modified jejunal interposition on behalf of stomach surgery with less trauma, simple surgery,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Gastric cancer; Total gastrectomy; Anastomosis of jejunum esophagus; The improved jejunal interposition on behalf of stomach surgery
R735.2
:B
:1671-8194(2013)08-002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