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单肠排列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作用观察

2013-06-23单长岭杜菊香刘卫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3年8期
关键词:肠粘连肠管肠梗阻

单长岭 杜菊香 刘卫华

(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山东 金乡 272200)

简单肠排列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作用观察

单长岭 杜菊香 刘卫华

(济宁医学院附属金乡医院,山东 金乡 272200)

目的 探讨简单肠排列的操作方法及其在预防粘连性肠梗阻中的价值。方法 以随访的方式调查关腹前行简单肠排列(观察组)及关腹前未刻意行简单肠排列(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 2年内有无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 2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1)。结论 简单肠排列有助于降低开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粘连性肠梗阻;肠排列

粘连性肠梗阻是腹腔手术后最常见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近年统计显示,在肠梗阻的病因谱中已超过疝及肿瘤成为首位因素,占各种肠梗阻的40%~60%。多年来外科医师都在探索对其预防的有效方法。作者自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所行开腹手术589例,均在关腹前予以简单肠排列,并调查其术后2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与同家医院1996年5月至2003年5月另380例患者术后2年调查结果作对比。现将所得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组589例患者为1998年3月至2007年3月在作者所在医院接受手术者,对照组380例为1996年5月至2003年5月在该医院接受手术者,均包括各年龄段患者及普外科大部分多发常见病种,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并存活2年以上。其构成比例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表1 3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手术方式与正常开腹手术无差异,但在关腹前,除行冲洗等一般处理外,观察组均将大肠、小肠、大网膜等按解剖顺序简单排列(为区别于粘连性肠梗阻的缝合固定的肠排列术式,将本方法权称为简单肠排列):升降结肠放置于腹腔两侧靠近后壁,乙状结肠勿使其扭转;小肠在左上腹至右下腹之间来回返折依次排列,每个返折之间长度不限,使回肠靠近盆腔,空肠靠近左上腹而中段小肠偏于右上腹。大网膜展开覆于小肠之上。阑尾切除术时使末段回肠与升结肠成钝角向下垂,右半结肠切除后将末段回肠置于右结肠旁沟。总之,尽量将肠管归位于正常的解剖位置,肠管间尽量不要相互挤压,折返平顺,减少锐角成角。

对照组未将肠管刻意排列归位。

术后处理:麻醉清醒后即取半卧位,其他同一般开腹术后处理,术后治疗相同。

1.3 调查方法

以随访的方式调查所有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有无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

诊断标准;凡出现腹疼(伴有或不伴有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等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腹部X线检查发现肠胀气或气液平面,且不能自行缓解,须行医疗干预者,均视为发生了粘连性肠梗阻。

2 结 果

调查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情况显示:观察组589例发生18例,占3.06%;对照组380例发生31例,占8.16%,明显多于观察组(P<0.01)。

3 结 论

简单肠排列有助于降低开腹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

4 讨 论

腹腔手术后由于细菌污染、缺血、异物、机械损伤等均可造成腹腔内浆膜损伤,导致炎性渗出,产生纤维蛋白的粘连。纤维蛋白粘连后,一部分患者通过巨嗜细胞吞噬作用将纤维蛋白清除,由再生的间皮细胞覆盖创面达到生理修复[1]。但是有一部分患者,纤维蛋白不被吸收,与其他浆膜面黏着,接着纤维蛋白基质被成纤维细胞增生所取代,产生胶原纤维,于是形成纤维粘连,即肠粘连。有资料表明,术后发生腹腔内肠或其他脏器粘连者达60%~90%,但肠粘连不等于肠梗阻。即使腹腔内有广泛肠粘连,如肠曲未形成锐角,无粘连索带压迫肠管,肠内容物通过无困难,即无肠梗阻。当肠管粘连成团,影响蠕动波将内容物向前推进,或当粘连造成牵拉肠曲成锐角,或以粘连处为支点肠管旋绕扭转,或粘连索带压迫肠管等,上述情况均可造成肠内容物通过困难,形成肠梗阻。所以上述情况被视为有害粘连。在肠粘连不能完全避免的情况下,设法避免有害粘连,不失为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肠粘连肠排列术即是以此为原理,术后使小肠有序粘连,90%以上患者可防止再次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但在未发生粘连性肠梗阻之前即予以预防性肠排列术,显然是不合适的,而简单肠排列则无此虞,它不须增加手术器械,不增加患者痛苦,增加手术时间也是极少的。其可行性是显而易见的[2]。

开腹手术的患者,术后多因疼痛或虚弱,以及胃肠道、尿道、腹腔等各种引流管的限制,短期内不能随意活动,尽早下床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实现的。腹腔及腹内脏器在手术、创伤、炎症或异物刺激后发生炎症反应而有多量含纤维蛋白的液体渗出,在几小时内即可凝结成为纤维素性疏松的粘连,将相临脏器的浆膜面粘连在一起。这种粘连在之后有的未被吸收,就有血管和成纤维细胞长入,最后形成牢固的纤维性粘连。行简单肠排列术后的患者,因多未行大幅度的活动,早期胃肠尚未恢复蠕动,胃肠多停留在术中所摆放的原位,这种情况下即使形成粘连,肠管也不至于成角或缠绕扭转,多成为无害粘连,理论上可避免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3]。

粘连性肠梗阻可发生在术后近期至10余年,但大都在1~2年间。因此,调查术后2年内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基本可反映真实情况。由观察结果看,观察组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再综合以上分析,可认为简单肠排列是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一个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1]裘华德.腹部外科再次手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

[2]王陆林.普通外科手术意外与并发症[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10 .

[3]何继永.外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

R574.2

:B

:1671-8194(2013)08-0238-02

猜你喜欢

肠粘连肠管肠梗阻
粘连性肠梗阻,你了解多少
基于塞丁格技术的套管法在更换鼻肠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阑尾炎手术后肠粘连是怎么回事
一例肾移植术后并发麻痹性肠梗阻患者的护理
导致肠粘连的原因有哪些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各级肠管回声增强的临床价值分析
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及预防措施调查
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
猪直肠脱的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