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实效性

2013-06-22张海芳

关键词:移情人格志愿者

张海芳,王 环

(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9)

一、研究背景

作为一项崇高的社会事业,志愿者活动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伟大精神,以自愿且不图物质报酬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在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催生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回顾我国近两年成功举行的奥运会、世博会、亚运会等重大赛事,志愿者的劳动和付出功不可没。据统计,志愿者中在校大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作为志愿者活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长期活跃在志愿活动的第一线,致力于科普宣传、科技推广、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法律援助等社会公益事业,不仅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效地拓宽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思路,提高了健全人格培养的实效性。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志愿者活动是当今我国大学生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的社会实践性公益活动,是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格健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当前,不乏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全作用的理论分析,然而,志愿者活动究竟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有多大作用,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从量化的、实证的角度去考察,仍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利用可靠的测量工具,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人格的统计分析,得出大学生志愿者人格健全实效性的结论性数据,从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新的启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通过与未参加过志愿者活动的大学生做对比,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移情、感戴及大五人格特点,以志愿者活动次数、频率、每次活动时间、累积活动时间、倾向性评价等指标为依据,对标准分求和,将大学生志愿者分为志愿者活动卷入深组和浅组,比较两组大学生志愿者的人格差异。问卷采用的是人际反应指标量表(InterpersonalReactivityIndex,IRI)Davis1980 年编制,共28个项目,用于评价个体的移情特质,分为4个因子:幻想、移情关注、观点采择、个人忧伤;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itudeResentmentandAppreciationTest,GRAT),Watkins2003年编制,孙文刚等2010年修订,共34个项目,用于评价个体的感戴水平,包括充实感、感激他人、简单乐趣3个因子;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 Five-Factor Inventory,NEO-FFI),Costa和McCrae 1985年编制,1992年进行了简化和修订,保留了60个项目,分为5个因子:神经质、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责任心。以上三个量表均采用Likert 5点法记分,即非常同意为5分,非常不同意为1分,因子分和总分分值越高,表明该项人格特质越突出。三个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在研究中被广泛使用。

(二)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于2012年4月~6月在河北联合大学抽取了大学生238名,利用自习时间,进行集体施测,共回收问卷203份,回收率为85.29%,其中普通大学生 103名,平均年龄为20.86±0.90岁,大学生志愿者100名,平均年龄为20.53±1.19岁。

(三)数据的收集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 SPSS 17.0软件处理,大学生志愿者与普通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卷入深组和浅组的各人格特点比较采用t检验。

三、结果分析

(一)大学生志愿者的各人格特点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分析

大学生志愿者的移情关注、观点采择、充足感、感激他人、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得分都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P均<0.001),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P<0.001),幻想、个人忧伤、简单乐趣、开放性与普通大学生无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大学生志愿者与一般大学生的各人格因素比较

“移情”又称“情感移人”,是一种替代性的情绪反应能力,即个体能够知觉他人情感,体验他人感受,与他人的情感经验产生共鸣的能力。移情能力高的人在任何刺激情境下倾向于做出高移情反应,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移情关注和观点采择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更倾向于站在别人立场上考虑问题,觉察别人的处境,理解别人的需要和情绪情感,接受别人的心理观点,对于深陷困境的他人,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温暖和同情的情绪反应。

感戴又称感戴倾向,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是指个体能够识别他人在其积极体验过程中所给予的恩惠或提供的帮助,并且能够带着感激之情对此做出反应的一种普遍化倾向。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充足感、感激他人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这说明,大学生志愿者的满足感体验更高,幸福感更强,容易对曾经帮助过自己、使自己幸福的人心存感激。

大五人格特质模型是对人格结构的一种良好描述,可以用于解释个体人格的差异性。本研究显示,大学生志愿者的神经质得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表明大学生志愿者的情绪更稳定,更平静,自我调适良好,较少出现极端和不良的情绪反应,性格更外向,表现更热情、乐观、自信、善于交际,更乐于助人、可信赖、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更擅于自律,社会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更强。

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人格特点较普通大学生突出。当然,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富有积极人格的大学生:移情能力高,容易理解别人的情感,感同身受,因为受过的恩惠而想回报别人和社会,外向热情,乐于助人,责任心强更愿意投入到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志愿者活动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大学生志愿者在扶贫助困、社区服务等各项公益活动中受到心灵的触动,移情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感戴情感得到激发和升华,宜人性、责任心等积极的人格品质得到培养和优化。

(二)志愿者活动卷入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各人格特点的对比结果及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将100名大学生志愿者按照志愿者活动卷入程度的标准总分进行排序,取前30%作为志愿者活动卷入深组,后30%作为志愿者活动卷入浅组,将两组大学生的人格特点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志愿者活动卷入深组大学生的观点采择、充足感、宜人性、责任心(以上P均 <0.001)、感激他人(P<0.01)显著高于志愿者活动卷入浅组,其他人格特质无显著差异。(见表2)

该结果进一步表明,参加志愿者活动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倾向性越强,卷入程度越深,大学生采择他人观点的能力越强,在生活中的富足感越高,对他人对自身幸福生活的贡献感恩意识越强,越富有爱心、同情心和责任心。这验证了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全具有实际效果。

表2 志愿者活动卷入程度不同的两组大学生的各人格因素比较

四、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生人格的健全是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系统过程。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的志愿精神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结合本研究结果,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志愿者活动弘扬友爱、互助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同情心、爱心、信赖、利他等亲社会性人格

本研究证实,卷入志愿者活动越深入,大学生的观点采择、宜人性水平越高,同情、信赖、关心等亲社会性的人格特质就越突出。这说明,志愿者活动确实有助于亲社会性人格特质的培养。首先,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人生经历简单而平顺,基本上没有经受过什么挫折和逆境,志愿者活动将大学生从学术的象牙塔推向社会的大熔炉,在支教、帮扶、服务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走进陌生的环境,面对各色各样的陌生人群,如何与他们沟通,并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对于许多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对他们的人际融合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直接历练和检验。其次,受当前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不少大学生形成了自我中心、个人主义、自私、冷漠等不良的人格倾向。参加志愿者公益活动,特别是对老、弱、病、残、困的帮扶活动,在与弱势群体面对面接触中,能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关心他人、服务社会,使他们真正懂得良知和道义对于社会和他人的意义,深刻理解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志愿者活动的友爱互助精神能够使他们充分享受助人为乐的满足感和自豪感,这种价值体验会进一步升华道德情操,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不断追求精神的充实,形成人格塑造的良性循环,实现从功利主义向亲社会性的转变,优化人格品质。

(二)志愿者活动的非功利性和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本研究证实,卷入志愿者活动越深入,大学生感戴水平越高,越容易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感激,个人幸福感、满足感水平越高。大学生长期在简单的校园中学习生活,社会阅历较少,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缺少情感的体验和升华。而且,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功利主义大行其道。急功近利的价值追求、崇高理想信仰的迷失、抗挫能力的欠缺,不仅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日趋弱化,更会影响对现实生活的幸福感受。一些大学生把父母的付出、他人的帮助和国家的助学贷款政策和对困难学生开通绿色通道看成是理所当然,非但没有感激之心,还生不满足之意。研究证实,社会实践是磨练个性和锻造人格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只有以现实行动为基础,才能把感恩意识和个人的情感、意志、知觉等内在的心理成分交融在一起,进而引导行为习惯的塑造,丰富、发展感恩品质。具有非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志愿者活动正是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和幸福感的重要载体,它以具体活动代替抽象理论,以实际行动代替简单说教,给大学生创设了一个体验、实践、感悟的平台,让大学生在鲜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唤起大学生的感恩心,融化他们的冷漠心、自我心和自私心,培养他们感恩图报、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良好品德和与人为善、宽容豁达的胸襟气度,引导大学生内省内察,体谅父母的艰辛,体会社会的恩惠和大自然的恩赐,增进人情味、社会责任感,促进内心的祥和宁静,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受。

(三)志愿者活动在丰富大学生生活阅历、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和严谨有序的人格品质

本研究证实,卷入志愿者活动越深入,大学生的责任心人格特质越突出。志愿者活动是一项有组织、开放性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帮助他人、关心社会的机会,引起了学生们对弱势群体、对各种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关注,能够丰富大学生品味生活、体验生活的阅历,增加人与人沟通合作的机会,能够提前实现大学生的社会化。首先,志愿者活动的持续性和坚持性,能够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意志品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是一项高尚的事业,不需要太多的聪明和智慧,需要的是真情投入和长久的付出,困难和挫折、误解和冷眼,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阅历,提高了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又锻炼了他们的抗打击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挫折承受能力和坚韧不拨的意志。其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了大学生的严谨、责任等人格品质的培养。通过参与志愿者活动,大学生走入社会,用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双手、自己的爱心,去关怀、去奉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切实的担当。志愿者组织虽然是自愿组成的,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组织机构设置,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和周密的活动计划,成员的招募和培训也有一定的规范,作为其中的一名成员,在遵照组织章程和要求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在各位成员的配合协作中,大学生志愿者人格的严谨性、有序性、条理性都得到实践的考验和锻炼。

实践证明,志愿者活动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的开展充分调动了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在助人的同时也在不断地自助,主动地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格,使自己的人格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丰富志愿者活动的精神内涵,推进志愿者活动日常化、规范化,使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持续健康稳步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人格健全的载体作用。

[1] 张凤凤,董毅,汪凯等.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2):155-157.

[2] 孙文刚,汪金,韩仁生.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28-49.

[3] Digman JM.Personality structure:Emergency of the five-factor mod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90,(41):417-440.

[4] Watkins PC,Seheer J,Ovnieek M,&Kolts R L.The debt of gratitude:Dissociating gratitude and in debtedness[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6,(20):217-241.

[5] 聂国东,齐丽,陈晨.浅谈大学生志愿服务与成长成才[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2,(1):27-29.

[6] 余逸群.青年志愿服务与当代大学生成才[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2):20-22.

[7] 成睿.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与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相关研究[J].教书育人,2010,(7):18-20.

[8] 车明华.利用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J].理论导报,2009,(10):50-51.

猜你喜欢

移情人格志愿者
志愿者
我是志愿者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浅析诗歌翻译中的移情——以《再别康桥》韩译本为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移情于物,借物遣怀(外一则)
为志愿者加油
我是小小志愿者
面部表情、文化差异与移情作用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