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产业经济发展与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
2013-06-22齐立强张达健
齐立强,张达健
(1.河北联合大学,河北 唐山063009;2.唐山市第五中学,河北 唐山063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新一轮国际分工格局的调整,为唐山市在更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新技术和新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宝贵机遇。目前,唐山市国家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开放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如火如荼。产业经济结构反映了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构成及相互关系,它既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又是制约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而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唐山市高校毕业生高端人才需求预测迫在眉睫。
一、唐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唐山市工业历史悠久,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煤炭、钢铁、电力、建材、机械、化工等重化工产业群,拥有开滦、唐钢、冀东水泥、三友碱业、轨道客车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可以为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产业支撑。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42.41亿元,同比增长11.7%(比震前增长67倍),人均生产总值11090美元。全市全部财政收入555.5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55.56亿元,分别增长26.6%和30.5%。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全部财政收入分别占河北省的22.5%和18.4%,均居河北省首位。河北省域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构成由2005年的11.6:57.3:31.1调整到2011年的8.9:60.1:3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率稳步提高,2011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17.8万吨,连续8年实现增产;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5%,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占GDP比重为56.2%,钢铁、能源、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增强,其中钢铁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37.8%;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2.5%。第三产业逐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占 GDP比重的31%。
(三)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曹妃甸为龙头的唐山湾“四点一带”开发建设迈出重大步伐。首钢京唐钢铁一期工程等一批大项目竣工投产,初步形成了以精品钢材、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和化工等五大主导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格局。2011年,五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3.5%,占GDP的38.3%;实现利润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0.2%。预计“十二五”末,“四点一带”区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分别占到全市的32%和26%。县域经济实力全面提升,全市11个县域单位全部入围全省县域经济实力前30强。园区经济快速发展,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港口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唐山港两大港区已建成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煤炭码头等生产性泊位43个,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4亿吨,成为国内第十个吞吐量突破2亿吨的港口。公路、铁路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新增1690公里,达到1.38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新增219公里,达到507公里;铁路营运里程达到1014公里。机场建设取得突破,唐山三女河机场建成通航。多元、立体、快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初具规模。
目前唐山市产业结构基本符合唐山市经济发展的方向,为唐山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规划,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唐山市高校毕业生需求预测
高等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唐山市人力资源需求预测的主体和重点、难点。大学生就业需求预测有助于高校根据预测形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制定不同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策略,帮助毕业生实现就业,同时可以帮助毕业生了解就业市场需求情况,及时做出合理的就业对策,减少搜寻成本,有效地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就业需求预测还有利于政府相关部门做好就业计划,对不同行业做出相应的政策。
本文主要应用统计学有关知识,以唐山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为实例,在总量需求、学历层次方面运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预测,专业结构方面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并采用spss软件具体分析了未来唐山市普通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首先,我们选取唐山市2001年至2011年接收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相关数据,利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未来十二五期间毕业生在总量需求、学历层次方面的变化趋势。
灰色 GM(1,1)模型,GM(1,1)符号的的具体含义是Grey Model 1阶方程1个变量。可见,灰色GM(1,1)模型是一个包含单变量的一阶微分方程构成的动态模型:X(0)+az(1)(t)=u,t=1,2,…,n,其中,X(0)(t)是原始数据序列。通常为了弱化原始数据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一般通过累计处理使数据的随机性弱化。对原始数据进行一次累加生成的数列记为:X(1)(t)={X(1)(1),X(1)(2),…,X(1)(n)}。其中z(1)(t)是X(1)(t)的紧邻均值生成序列,即z(1)=[X(1)(k)+X(1)(k+1)]。式中,a,u为辨识参数,a为发展参数,u为内生控制灰数,灰色GM(1,1)预测模型具体建立步骤如下。
第1、原始数据序列X(0)(t)经过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到一个新数列,X(1)={X(1)(1),X(1)(2),…,X(1)(n)},式中X(1)(t)=(k),i=1,2,…,n这个新序列与原始序列相比,其随机性程度大大降低,平稳性相应的增强。
第3、构造数据矩阵
在上式中,Yn=[X(0)(2),X(0)(3),…,X(0)(n)]。B矩阵为:
第4、需求预测模型
X(1)(t+1) =,如果拟合的精度不能满足要求,则需要对其残差拟合,方法同上。再通过累计还原得到X^(0)(t+1)=X^(1)(t+1)+X^(1)(t)。具体预测结果及相关分析如下:
(1)总量需求预测。总量需求预测是指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国在某一时点上应届毕业生的总体规模的需求进行的预测。从图1开始看出,十二五期间,唐山市高校毕业生供给量及社会需求量逐年稳步上升,基本上处于毕业生供过于求状态;从图2供需比看,未来的供需变化会有加剧的趋势。
图1
图2
(2)层次需求预测。层次需求预测是指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某一时点上不同教育层次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进行的预测。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教育层次总体上分为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3个层次,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有较大差别。因此,有必要对不同层次的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做出预测,以指导、调整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增加高校毕业生的有效供给。从图3、图4可以看出,各层次毕业生供给量和社会需求量逐渐增加,其中专科毕业生作为实用性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为本科毕业生,他们构成了未来唐山市产业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主体,研究生需求量较少,这和唐山市未来大规模的基础性建设和传统经济需求有密切关系。从图5供需比走势图看,三个教育层次发展相对比较平和,供需相对平衡,但专科生呈较强上升需求,本科生相对稳定,研究生需求稳中有降。
图5
(3)专业结构需求预测。随着国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也会有所变化,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会发生变化。由于产业属性不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专业需求也会不一样。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共分为13个一级学科,不同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存在显著差别。专业结构方面根据唐山市统计局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行业增加值和高校毕业生分学科就业相关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采用spss软件进行了分析预测。从图6专业结构需求走势图上,可以看出唐山市普通高校毕业生专业结构的供需状况。其中医学、艺术学、管理学、工学需求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经济学、军事学、农学、理学、历史学、文学、教育学、法学、哲学需求量相对平稳,增长相对缓慢。从图7可以看到,工学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55%,管理学、经济学、文学、医学所需比例在10%左右,哲学、历史学和军事学需求量最少,微乎其微。
图6
三、唐山市人才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就唐山市的具体行业而言,高校专业教育与产业经济的发展还是比较适应的,唐山市第二产业占GDP比重60.1%,而工学毕业生需求比例达到55%,这是基本吻合的。总体而言,唐山市的人才供需基本是平衡的,保持现有规模,适度调整内部专业结构,提高教育质量是高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虽然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过量培养或不足量培养的现象,但过量培养和不足量培养的幅度都不大,我们可以适当缩减年培养量或扩大年培养量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对于需求旺盛的专业,我们在适当扩大年培养量的同时,还应加强相关的学科建设、师资建设,提高整个学科专业的教学水平,保证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总体能力不下滑。与此同时,也应该大力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鼓励更多的学生选择社会急需的专业。依据唐山市未来发展预测,工科专业要广泛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来改造和提升钢铁业、装备制造业、化工业、建筑业,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围绕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增加经济、管理、医学等专业的建设,大力推进教育、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强多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和多技术领域密切合作,并将服务唐山市经济社会重大需求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任务,进一步促进将高校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唐山市高校学科建设应将能源、资源勘察、钢铁冶炼、环境、教育、经济、管理、先进制造、石油工程、生物工程、新医药、新材料等领域作为重点建设的领域。
四、开发与利用唐山市高校毕业生资源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经济增长对毕业生就业的拉动作用。建立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协调推进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宏观调控在促进就业中的作用,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和评估公共投资项目时,要把对就业的影响纳入评估程序,把是否增加就业岗位作为经济结构调整效果的重要评价指标。通过发展经济和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好发展,更多吸纳毕业生就业。要进一步落实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在投资融资、税收、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信息咨询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他们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机制,拓展就业渠道。继续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医”等基层服务项目,形成常态化机制。加大基层事业单位、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和骨干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乡镇、社区卫生医疗机构编制标准,核定人员编制,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充实乡镇、社区医疗卫生队伍。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创造条件,更多地吸收有技术专长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小学出现编制空缺时,按有关规定及时通过公开招考、选聘等方式聘用具有教师资格的毕业生。
(三)地方院校要合理定位培养目标,突出培养特色。地方院校要根据地方及区域经济、行业经济及支柱产业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多年办学特点,科学定位,突出地方培养特色;要根据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筑业等不同区域大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结合办学实际和生源状况,大力推进因材实效,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目前大中小企业提供了80%左右的社会需求,大中小企业已成为地方院校毕业生的重要需求主体;地方院校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中小企业人才需求特点,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标准,把为大中小企业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作为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
(四)鼓励毕业生创业,完善创业促就业机制。从强化创业培训着手,完善创业政策措施,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环境,多层面推动就业。一是大力拓展孵化场地。除了高校和政府投资建设以外,还可以利用社会资金投资政府回购、租用区内闲置场地等多种途径实现。借鉴相关经验,整合闲置资源,通过与民间资本合作,输出品牌与管理,在不增加政府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迅速拓展孵化面积。二是着力引进高层次创业项目、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加大对重点领域项目引进力度,利用多方面、多渠道、多层次的招商网络,广泛吸引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研究建立培训成果与重点建设项目对接联系平台,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实现订单式培养和定向培训相结合,使培训成果真正转化成生产力。三是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创业服务机构和创业服务经费,解决创业服务信息系统不畅等问题。
(五)科学预测需求,积极引进唐山市紧缺专业毕业生。一是坚持一手抓就业、一手抓引进。充分利用全球经济波动为我们提供的吸引和集聚人才的难得机遇,大力引进唐山市紧缺专业研究生、本科生,为经济复苏做好人才储备。二是扩大高层次人才挂职锻炼规模。将重点院校博、硕研究生作为选派高层次人才挂职的重点,积极落实各项挂职人员的补贴待遇,与挂职单位紧密配合,力争做到“请得来、留得住、干得好”。
[1] 李瑞记.关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考.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18(1):24-27.
[2] 饶常林.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状况及对策.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3):196-198.
[3] 魏明.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重庆商学院学报,2002(6).
[4] 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8-253.
[5] Hammer,Prahalad.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Review,1990(5).
[6] 唐山市十二五规划
[7] 唐山市统计年鉴
[8] 唐山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
[9] 李文军.人力资源配置与中国的实践和改革.理论与改革,2002(1):53-55.
[10] 郑文力,唐勇,黄平等.福建产业布局与人力资源配置分析.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11-16.
[11] 郭朝晖.人口流动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3):7-10.
[12] Miller·W.Building the Ultimate Resource.Management Review,1999.42-45.
[13] Ehrlich · C.Creating an Emjployer-Emjployee Relationship for theFuture.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1994.49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