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2013-06-19李芳
李芳
【内容摘要】我国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传统建筑文化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演绎,扬弃与继承,已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开设“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课程,能提高当代大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珍贵历史资源的认识,学习及探索传统建筑艺术和建造工艺在历代手法等的演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创造力,保护并继承世界文化遗产宝贵资源。
【关键词】传统建筑文化 建筑艺术 建造工艺 高等教育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和演绎中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具有鲜明的风格特点、高超的营造技艺和精美的艺术形式,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國传统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但经历了百年屈辱的近代社会历史,西方文化大肆侵入导致国人对民族文化心理上的自卑倾向,人们开始在西方文化大量整体输入的局势下和中西文化交流严重失衡的状态中,盲目寻找新的建筑表现形式和建筑构造手法。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旧的建筑体系,即原有的传统建筑文化体系被人们抛弃遗忘,新建筑体系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成为主流,时至今日,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文化中不停地挣扎,试图找回属于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应有的历史地位。
一、社会历史背景
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世界范围内共享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重视。从19世纪到今天,全球各国人民都在为保护传统建筑及其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西欧、北美等国家从政策法规的制定、文化保护组织的成立到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都体现出西方人对古代建筑文明的超前保护思路和发展重视程度,并运用积极有效的举措大力进行传统建筑文化的广泛普及、传承教育和弘扬发展。
19世纪中后期,西欧各国出现了许多对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运动。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会议通过《城市规划大纲》,其中明确规定,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均应妥善保存,不可加以破坏。1964年5月31日,威尼斯第二次国际议会确立《威尼斯宪章》是保护文物建筑及历史地段的国际原则,宪章肯定了历史文物建筑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将其视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和历史见证。
西方国家对古代建筑的保护意识及传承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文物建筑的保护观念产生了不小的推动作用。1949年之前,我国对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保护主要由没有实际力量的清政府和民国政府来承担,大量珍贵建筑文物被西方列强和不法奸商肆意掠夺和盗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对文物建筑的保护办法。1974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中要求“保护古代建筑,主要是保护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工程、艺术方面的成就,向人民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关于民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保护项目就有10余项,这种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资源所具有的丰富价值和深远意义。
传统文化继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欧洲的觉醒也比我们早,1998年法国为保护国家的建筑、城市和景观遗产等文化,于同年12月30日设立法国夏约高等研究中心,旨在培养具有很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设计师和管理者。2011年10月,由剑桥大学、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开设了建筑史硕士学位,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将在课程中学到历史建筑的评估和现行的保护维修政策。剑桥大学作为西方高校的典型代表,在高校教育课程中开设了关于古代建筑文物保护与古代建筑保护技术等的相关课程,体现了世界一流高校在当代社会背景条件下,对古代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心和文化使命感,值得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借鉴。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培养状况不容乐观,有些高校功利主义的教育培养模式导致有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传统建筑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建筑专业课程的市场导向化越来越强,使传统建筑文化学习的直接实用性弱化;高校对传统建筑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等。
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及建造技术的培养课程的开设在国内高校并不普遍,除了国内几所较大的专业类院校建筑、规划或设计院系和一些普通的高职高专类学校的专业技术课程之外,几乎没有多少高校开设诸如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之类的建筑课程。所以,高校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在教育培养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应把学生看作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提高学生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力。
二、民族传统建筑的内涵
我国民族传统建筑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演变,已经形成一门独具民族特色文化、完整系统营造技艺和丰富建筑艺术形式的体系。今天,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和建造工艺依旧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珍贵价值。
1.精妙的空间布局
民族传统建筑的平面布局形式遵循传统文化“方正严整”的布局思想,整体中轴线均衡对称、主体建筑居中、附属建筑位列左右对称,构成建筑群院落整齐严谨、主次分明的布局风格,最终表现出建筑“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文化内涵,以此宣告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威严和宗教道派的庄严与礼敬。民族传统建筑平面布局的智慧在于,古人不仅把建筑的平面布局样式当作是营造建筑的基础步骤,而且还借它体现人们的精神文化。
2.独特的建筑结构
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有着自身特色鲜明的建筑结构,黄河、长江流域因植被茂密,木材便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来构筑住所。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我国建筑就形成了以木构架为承重体系的东方建筑结构体系,对比当代建筑结构中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营造现代建筑物,使用的营造原理与传统的建筑构架可谓异曲同工,不得不承认,早在几千年前,我国民族传统建筑所产生“木构架”建筑结构就蕴藏时代超前性及其实用科学性的宝贵建筑技术价值。
3.文化与艺术的物质载体
作为物质载体的民族传统建筑凝聚了太多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的信息,大到空间布局,小到装饰装修皆保留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京天坛祈年殿层层收缩的屋檐和圆攒尖,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受到传统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使祈年殿的建筑形式营造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气势,表达了传统建筑文化映射的对传统建筑艺术的深刻影响力。同时,也从建筑艺术的角度表现出传统建筑的丰富文化内涵,给民族传统建筑这一建筑物质载体注入鲜活的生命力和精神文化意义,将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同艺术的融合表现得淋漓尽致。
4.代代相传的建造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发源于原始社会,形成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明清,数千年来,在无数代匠人的创新与传承下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施工工艺。从宋代两浙工匠喻皓的著作《木经》到李诫编著的《营造法式》,从明代的《鲁班经》到清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都对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与传承做了阶段性、地域性或专业性的记录和总结,这些经典著作在中国传统建筑历史长河中仅是沧海一粟,但在今天,它们仍然具有建筑专业技术指导意义和历史研究性,由此可见,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内在的强大生命力。
5.丰富多彩的各区域建筑形式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民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差异,逐步形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建筑载体形式。从传统民居建筑来看,北方大部分地区传统建筑形式为木构架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建筑,南方多为竹木构干阑式建筑。除此之外,各地还有风格迥异、样式丰富的建筑形式,如碉楼式建筑、土楼建筑、窑洞建筑等。各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丰富多样构成了我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显示出传统建筑艺术和传统建造工艺在各民族不同的历史时期发展中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形成了我国民族传统建筑丰富多彩的建筑形态。
三、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和珍贵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应该引起当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因此,在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中开设“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课程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传承的需要
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沿袭传承了7000年之久,影响波及日本、韩国等东亚各国建筑文化,是古代东方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的建筑材料和社会历史文化决定了我国大量珍贵的古代建筑文物无法保存过长的时间,随着古代建筑文物的逐渐损毁和建筑匠人的“人亡艺绝”,包括古代建筑营造技艺和建筑手法在内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因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民族文化进步和创新的本质,也是为了发扬几千年来积累的悠久传统建筑文化精髓,延续我国民族传统建筑精神的重要环节。
2.当代大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需要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主要动力,因而,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发展的趨势。高素质人才的全面培养不仅要求高校培养的学生熟练掌握和操作本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扎实认识的基础上,拓展自己的视野,吸收并融合其他各国先进的知识、技术及文化,最终研究和探索出本民族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方向,并以此来推动民族文化的整体时代价值和文化影响力。我国高校应重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这是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必要环节,也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本质要求。
3.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民族传统建筑是劳动人民留下的灿烂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丰碑,但由于人们较少接受过系统的、完整的传统建筑文化保护方面的教育普及,因而缺乏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最终造成对民族传统建筑保护的忽视。
一方面,由于我国民族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导致大量建筑文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日渐损坏,越来越多的传统建筑文物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群中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传统建筑的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再造性和历史真实性,民族传统建筑营造工艺就是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传统建筑之所以能够实现的技术支持,也是流传至今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而,在这种情况下亟须提高大众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意识和保护水平。
4.中华文化复兴的需要
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物质生活水平飞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开始推行文化强国战略。对于传统建筑文化而言,中华民族必须要建立属于本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统建筑文化自信心,重新认识和研究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美学价值、传统建造工艺的科学价值及传统建筑的历史进程和发展意义,以此来更好地发扬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民族精神价值,增强我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世界建筑文化之林的独特影响力。
结语
在高校开设“民族传统建筑艺术及其建造工艺”课程的目的,是使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系统性的学习和基本的掌握,这不仅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明的发展历程,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使学生能很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建造工艺和建筑手法,提升大学生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和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精髓的时代认同。总之,让我们尽可能多地掌握传统建筑文化历史知识、培养我们的历史审美情趣和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力求做到“古为今用,厚积薄发”,探索出适合当代中国建筑未来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王其钧.解读中国传统建筑——中国民居[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3]李合群.中国传统建筑构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王小回.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审美欣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邵甬.法国建筑·城市·景观遗产保护与价值重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6]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7]李申申,陈洪澜,李荷蓉,王文礼.传承的使命: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贺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