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温床”
2013-06-19葛楠
葛楠
摘要: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有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前者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共产党从事的革命活动又是对辛亥革命的继往。历史已经证明辛亥革命成功与否,都埋下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种子,所以,现代中国人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要从辛亥革命开始。
关键词:马克思;辛亥革命;中国共产党;民主
2011年10月9号,为了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讲话,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总书记的这次讲话引发了各界热议,近期在学术界对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以及最新修订的《中共党史》第一、二卷中都涉及该问题。2011年是特殊的一年,既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又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深远的影响,两个历史大事件之间有着割豁不断的关联。
一、马克思关于党建的基本理论
对于创建共产党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并不是首创,他们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前人提出的时代性问题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科学答案。马克思明确指出,共产党的近期目标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近期目标是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最终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马克思对党的建设的论述充分体现在《共产党宣言》这部光辉著作中,这是第一个国际性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政治纲领,充分显示了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解放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8)”成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这为随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英勇投入1848年欧洲革命,破除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幻想与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党的建设的条件及任务,“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地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强调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世界观;同时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达到自己的目的”,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共产党是独一无二的无产阶级政党,但不是特殊的政党,没有任何同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彻底的革命精神;并且代表社会先进生产力,准确地分辨革命形势,最终进行科学社会主义革命作为指导思想,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见到事变的进程和结果……,这些都证明了共产党人可以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无限的忠诚,成为工人运动的先锋,英勇顽强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也只有在具有此品质的党的带领下,无产阶级革命大众才有可能通过不懈努力夺取资产阶级政权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埋葬资本主义,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共产主义,结束历史使命。之前出现的所有社会主义空想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有一个共同的幻想:必须依靠“一切人”、甚至依靠反动统治阶级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建党的观点,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与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政党相对立、同一般的工人阶级政治组织有区别,才能独立领导无产阶级大众进行阶级斗争,取得最终的胜利。无产阶级建立自己的政党是斗争的需要,“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只有和自己保持同样立场的政党并肩作战,团结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利用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取得最终的胜利。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辛亥革命是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有成功之处,把封建皇帝赶跑,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存在它失败的地方,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但这并不代表它一无是处,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产生负面影响,相反在客观上成为一剂良药,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拓宽了视野,为孕育中国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思想条件和社会条件,提供了经验教训。
首先,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肃清障碍,提供有利的政治社会环境。
追溯历史,可以呈现给我们世人的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在近代历史上,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不断摸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功不可没,最终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不仅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对中外反动势力也是沉痛一击,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抨击了中国封建制度,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并旗帜鲜明地提出民族民主革命纲领;同时还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发生了新的变化。尽管辛亥革命存在局限性,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彻底结束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但是它建立了中华民国,开启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时代,这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之后,各种政党、社会团体和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发表声明、集会游行,以至于罢工、罢课、罢市逐渐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的斗争主要形式。辛亥革命的重要影响就是从“破”和“立”两个方面为“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发生提供了基础条件,奠定了思想准备,同时客观上为孕育中国共产党扫除政治障碍,为创建中国准备了一个全面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二,辛亥革命高举民主和科学大旗,促发民族意识大觉醒。
自古以来,皇帝被看作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辛亥革命谱写了新的篇章,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皇帝拉下马,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被怀疑、不可以被抛弃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享有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的自由和权利,以孙中山为领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了民主和科学,提出带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其中“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孙中山,1958)喜欢畅谈国事和舞文弄墨的知识分子向来喜欢这些自由权利,能够为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思想和才华提供良好的平台,随之,人们也开始广泛接受各种新思潮。于是,辛亥革命以后,马克思及其学说传入中国,对其有过简单的介绍,并没有广泛流传,然而谈论和研究社会主义风靡一时,这些宣传给人民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各种西方思潮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思潮也得到认可,有日本的新村主义、无政府主义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才在寻找救国救民出路的过程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但其真谛被各种社会主义所掩盖,以至于中国人看马克思主义,犹如雾里看花一样,总不是那么真切。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而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迅速传播,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条件也就越来越成熟。
第三,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准备了一定的干部条件,奠定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与后期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不能同日而语,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筹备过程中,知识分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离不开辛亥革命的影响,共产党人基本上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亲自参加了辛亥革命,在革命失败后继续探索,选择了“以俄为师”的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林伯渠、董必武、吴玉章、朱德等。二是受过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在辛亥民族意识大觉醒的潮流中,产生民主革命思想,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刘世华和谷雨,2002)。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参加过辛亥革命的人,后来也陆续参加中国共产党或成为共产党的忠诚朋友。辛亥革命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意义非凡,不仅冲击了封建经济基础,同时刺激其他的资本主义经济增长,遏制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特别是沿海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兴办“实业”,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呈现一片繁荣的景象,中国产业工人急剧增加,1900年,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大约是50至60万人,而到1919年即接近于200万人。(徐万成,1991)实践证明由于辛亥革命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走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它没有能力带领我们取得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领导阶级——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的政治领导者,它有决心和勇气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登上历史舞台领导革命。武昌起义后,列宁预言:“在中国将出现许多个上海,中国无产阶级将日益成长起来。它一定会建立这样或那样的中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59)”
最后,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经验教训。
早期,苏维埃共产党照搬苏联一切模式,忽视两国国情,最终导致了“左”倾错误;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辛亥革命面对同样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党的失败教训为中共以后从事一切革命活动提供了较为准确地参照物。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更不可能提出一个足以广泛动员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大众参加革命运动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也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力量异常强大,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仅存在三个月,就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政府所取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1),因此,辛亥革命为中共制定纲领和政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增加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同时我党在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严密的组织制度和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的是我党形成了一支真正强有力的革命武装力量,“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支援工人阶级,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除为止”。早期共产党人也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发动农民、动员群众是有必要的。
三、中国共产党传承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践证明,发生的一切事实促使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走科学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历史证明,辛亥革命的历史任务最初首要解决的是“族权”问题,即满汉之间的冲突,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同时要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动摇其根本,但真正完成此任务则需要解决另外两个问题——“国权”和“民权”。因此,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一开始就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背上了沉重的负担,需要同时解决“族权”、“国权”和“民权”三大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弊端,外部环境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根基没有动摇,内部忧患依然存在,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更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致使“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历史任务最终留给了后来人。中华民族这只沉睡于东方的雄狮在经历过一切苦难后,已经崛起,人民的思想意识得到解放,使我们能够立志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奋斗。一切历史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都能给后人重要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
孙中山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我们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启后”与“开来”的需要。同辛亥革命相隔仅有10年,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引路人——中国共产党,最初我党接手管理的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事所有活动都需要在实践中自行摸索前进,大有“前无故人,后无来者”之势。以共产党为核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动员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还要有一支可靠的革命军队,在这样的后盾支撑下,人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共产党仅仅用20多年的时间带领我们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身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创建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又建立了全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结束了内乱,摆脱了列强的欺侮,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更使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极大发挥出来,中国从全球化的最大失利者变为最大受益者之一,目前成为外汇储备最多、经济总量第二的世界级大国,在很大程度上圆了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贤的梦(伊力亚尔,2011)。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以空前的热情取得了独立与解放,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同时为创建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技术的初步基础;另一方面,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孙中山先生临终遗言,依然振聋发喷“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所有华夏儿女的共同愿望”(王月梅,2005),这就为共产党完成任务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更应该继承前人的遗志,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香港、澳门以及台湾地区回归祖国怀抱,实践证明,香港、澳门已经顺利回归祖国的怀抱,并保持繁荣稳定,那么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回到祖国的怀抱是任何势力都不能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最终解决“族权”、“国权”和“民权”三大问题,在历史上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毛泽东一语道破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联。对于辛亥革命的业绩、思想、精神以及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是以十分尊敬的态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对其做出很高的评价,孙中山先生更是呕心沥血,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一生,进行实际革命运动的同时不忘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并提出“知难行易”等思想,传承至今。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等先烈未完的革命事业,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同时并举,能够推动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并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200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55.
[2]孙中山.1958.孙中山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785.
[3]刘世华,谷雨.2002.辛亥革命与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启蒙[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6):14-14.
[4]徐万成.1991.辛亥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的创立[J].教学与研究,(06):35-35.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959.列宁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57.
[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2011.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6-17.
[7]依力亚尔.2011-11-16.辛亥革命的任务仍未结束[EB/OL].http://www.xjedu.gov.cn/whxx/lscl/2011/45955.htm.
[8]王月梅.2005.论辛亥革命与中国现代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