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分析

2013-06-18周芳波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信贷商业银行贷款

周芳波

(东北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引言

一个国家的信贷市场结构是否合理,不仅影响着市场的有效竞争和市场绩效的提高,而且还影响着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发挥及信贷市场能否良性发展。我国银行体系经过多年改革,由单一高度集中的银行体系,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信贷市场结构。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信贷市场结构相比,我国信贷市场结构在充分发挥有效竞争、提高市场绩效、信贷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等方面,差距很大。如何促进信贷市场结构良性发展、提高市场绩效、通过信贷市场及时有效的传导于实体经济等,成为当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的历史回顾

(一)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发展的历史途径

综观中国信贷市场变迁与发展,中国信贷市场走出了积极推进的内生成长道路,经历了计划管理、市场培育到集约型市场化阶段。

1.计划管理阶段

19791997年,是计划管理型信贷市场。其特征是偏好于“信贷规模的扩张”,信贷资源配置由政府控制,即由计划部门管理控制信贷资金的总数量,信贷额度直接按计划控制实施。

这个时期经历了从粗放式信贷市场管理到计划式信贷市场调控的演进。

粗放式信贷市场管理特征显示为,制度每隔几年就会变化,制度变更随意性较大,如1979年实行“统存统贷”,1980年实行“差额包干”,1985年实行“实存实贷”,1988年实行“贷款限额”,1998年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反映出制度与经济波动相符合,而制度连续性差。

计划式信贷市场调控特征显示为,建立了一个完整的计划型金融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单一的国有金融成为主流,商业性存款机构的国有独资占绝对优势,为完成国家经济发展计划提供资金支持是信贷投向的总原则。信贷重点支持国家优先发展项目,控制手段以政策性贷款和对国有经济部门贷款为主。[1]

2.市场型信贷市场培育到集约型市场化阶段

1998年以来,我国信贷市场由市场型培育阶段发展到集约型市场化阶段。

1998年开始,我国信贷市场处于市场型培育阶段,实行的是“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管理制度。信贷总量的控制由直接控制转变为以间接控制为主,逐步建立起“以效益为中心”信贷原则,完全体现出由计划管理向市场化管理转型的特征。

信贷市场进入集约型市场化发展阶段的标志性改革,是实施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利率市场化。由于实施这一政策,导致信贷资源必然向具有优势的行业、企业、区域集中。我国信贷市场混业经营时机趋于成熟。信贷市场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有序推进的条件下,积极实现巴赛尔协议规定的全面风险管理要求,依托最低资本要求、监督管理和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在银行内部建立起资本管理机制。在监管当局的外部约束下,真正使银行建立起依赖资本生存机制。

(二)中国信贷市场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分析

中国信贷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信贷规模、信贷结构、所有制结构多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1.信贷规模发展变化

由表1可知,从1979年到2011年我国GDP从4 062.6亿元增长到47 1564亿元,32年间增长了116倍;信贷市场从2 039.6亿元增长到581 893亿元,32年间增长了285倍多。对比看出,信贷规模扩张速度大大快于经济增速。[2]

表1 中国历年GDP及信贷市场增长数据比较

表2 2011年末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区域结构分布表

表3 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贷款余额占比统计表

2.贷款区域结构分布变化及趋势

由表2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信贷市场区域结构分布,向经济发达地区投放多且呈现不断集中趋势。据统计,2001年以来我国信贷资源的区域结构,始终表现为“东高西低”,而且这种趋势近年来有明显加强。

在华东地区、中南地区、华北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经济活跃区域,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占比明显偏高。人口总量不到全国四分之一的这个区域,却拥有银行信贷市场份额二分之一以上。贷款向经济发达地区、向东南沿海,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信贷资源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中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占有的相对减少,更加增强了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

3.贷款所有制结构分布变化

由表3看出,国有银行贷款余额与非国有银行①国有银行: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非国有银行:包括国家不完全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均持续增长;非国有银行年均增速(19.9%)高于国有银行(17.9%)两个百分点,这种比例说明非国有银行信贷市场规模的扩张速度大于国有银行的扩张速度。

从国有银行与非国有银行贷款合计占比例中看出,非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所占比例比国有商业银行所占比例少得多,非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其总资产比例却大于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这说明中国信贷市场有效竞争得到加强,其他所有制成分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信贷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三)中国信贷市场发展中的重大变革

在我国信贷市场改革发展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对我国信贷市场发展乃至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金融法律法规体系的变革

从1949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金融体制具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整体上是一个高度集中、单一的中央银行。1978年以后,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法规和规章制度改革,先后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等金融法规和规章制度等。[3]

2.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的变革

伴随着金融改革,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岗位相互制衡的贷款管理责任制;实施借款户信贷风险管理系统;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质量考核方法,形成了更加专业、责任更加明确、更加健全和科学的信贷管理制度。

3.贷款规模限制方式的变革

1997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贷款规模管理,1998年起,取消对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管理,转变为间接调控管理。人民银行利用存贷比、自有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调控贷款规模。

4.贷款投向、投量、贷款发放方式的变革

商业银行积极认真贯彻政府的宏观意图,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越来越注重相互衔接。突出加大对三农、中小企业、居民消费、节能环保企业、助学贷款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从以传统的信用贷款为主逐渐转向以担保贷款为主。

5.贷款利率市场化的变革

从1998年开始,我国信贷市场贷款利率浮动幅度逐步扩大,同时简化贷款利率种类,取消了大部分优惠贷款利率,向贷款利率市场化迈进。至2011年,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

二、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现状及问题成因分析

(一)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现状

中国金融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信贷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贷市场结构已经发展为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并存的信贷市场结构。竞争的格局和架构已初步呈现。信贷市场出现了大、中、小型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主体,也形成了大、中、小型企业和个人组成的信贷需求主体。

在中国信贷市场结构体系中,绝大部分信贷市场被大型银行占据,绝大部分信贷资源被大型企业占据。信贷资源的区域结构,表现为“东高西低”,近年来尤其有加强趋势。贷款向经济发达地区、向东南沿海,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

目前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尽管具有多层次,但是信贷市场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主要集中于大型银行和大型企业,中小金融机构的市场份额太小,中小企业和个人作为信贷需求主体,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形成了一个不均衡的信贷市场。这种不均衡的结果,要求急需优化和改革信贷市场结构,急需进一步改善信贷市场结构与绩效、信贷资源分配与整体经济增长匹配程度。

(二)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中国信贷市场结构之所以呈现“东高西低”、信贷市场不均衡、信贷资源过度集中,主要原因是受制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影响。中国国情的特殊性严重制约着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的变化和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发展经济,实行的是赶超战略。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体,重点发展大型企业,必然需要大型银行提供信贷,因此,形成了大型银行居于主导地位的局面。

1978年以后,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大型国有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大型国有企业具有企业规模大、产品具有市场垄断地位、利润率较高、贷款风险较小的优势,其资金需求规模大,而中小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所以,大型国有企业当然成为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竞争对象,信贷资源、需求方均过度集中。而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则相对较少,必然造成信贷市场不均衡。

这种信贷市场供需两方面的高度集中,使信贷市场形成了一个不完全竞争的结构。其结果不仅影响着信贷市场的行为和绩效,而且阻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削弱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传导的效力。

三、中国信贷市场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展望

(一)中国信贷市场结构优化的思路

1.建立信贷市场的最优结构

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取决于金融结构中各种金融要素安排的特性,同时取决于各种实体经济的产业的相互配合。因此,一个国家在一定发展阶段的最优信贷市场结构,同样取决于信贷市场结构中各种金融要素安排的特性和各种实体经济的产业的相互配合。

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必须建设成为最优信贷市场结构,调整现存状态的不合理结构,改变“东高西低”、信贷市场不均衡、信贷资源过度集中的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局面。

2.建立多层次的信贷市场结构

为了克服不完全竞争结构的弊端,中国信贷市场结构必须建立多层次的信贷市场结构,重点是扩大中小市场层次。

一是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增加中小规模的信贷供给者数量,即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这样可以使信贷需求主体都有足够数量的信贷供给主体,使各规模层次的金融机构与各规模层次的信贷需求相匹配。

二是在信贷产品、授信、审批、风险管理方面,构建多层次的信贷产品、授信、审批、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应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和个人的贷款需求进行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实行差别化产品设计,从而满足多层次的需求。

3.不断加强、深化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法规、制度、管理体系不断健全,在信贷管理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首先要加快建立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稽核制度,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商业银行要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第三,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征信系统建设,加大采集非银行的信息以及采集中小企业信息力度,为中小企业建立信用档案。

商业银行应针对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适应不断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票据贴现业务、并购贷款、贷款证券化、银团贷款、消费信贷、保理贷款业务和理财相关的金融业务及服务等。

(二)中国信贷市场结构优化的展望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信贷市场结构也在不断变化。在宏观经济环境中,已经出现了大量有利于改变信贷资源过度集中、降低信贷市场高度垄断、改变“东高西低”及信贷市场不均衡的有利条件。如:国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促进信贷市场的有效竞争;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将导致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这必然会持续扩大市场规模。目前,中小银行尤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得到大大改善,在信贷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加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受到政策研究界和国家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这些条件无疑会促进信贷市场结构的优化。

中国银监会在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在合理控制信贷总量同时,科学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信贷支持,着力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积极支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落后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资源分配失衡情况得到改善,贷款投放增幅“西高东低”,截至2010年底,中西部地区贷款余额同比增速比东部地区高3.35个百分点。[4]

展望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的改革发展,我们坚信,中国信贷市场一定能够建设成最优化结构。中国信贷市场结构的建设,必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Z].2011年统计公报,2012 02 22.

[2]易秋霖.中国信贷市场的变迁与趋势[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4 5.

[3]樊永勤.改革开放后中国信贷市场的变革与深化[J].浙江金融,2009,(2):14.

[4]银监会2010年年报[EB/OL]http://www.sina.com.cn银监会网站,20110329.

猜你喜欢

信贷商业银行贷款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Wang Yuan: the Brilliant Boy
My Huckleberry Friends:Even if the Whole World Stand against me,I Will always Stand by You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贷款为何背上黑锅?
还贷款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经验借鉴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