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欧洲企业创新精神何来?

2013-06-11章生

南风窗 2013年16期
关键词:欧洲企业

章生

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城的一间实验室,一名科研人员正把双手伸进玻璃罩子里两只黑色的手型塑料袋,试验用不同材料安装和检测电池的正负两极。据工作人员介绍,塑料袋操作盒子里的仪器可以模拟出无氧无水的环境,以防止多余的化学反应。这座实验室的拥有者叫做优美科,是一家垃圾回收企业,它希望通过新材料排列组合,制造新一代电池,通过能量存储工艺掀起新一轮的技术革新。这家垃圾回收企业正在努力成为当代爱迪生。

像优美科这样手握大把创新专利的行业翘楚,在西欧可谓比比皆是,这是欧债危机触及欧洲社会稳定却没有伤其筋骨的主要原因。为什么欧洲企业迷恋创新?什么样的环境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企业获取最新科技的距离?

边界模糊的研发部

鼓励创新似乎成为欧洲新的“宗教信仰”,但让人惊讶的是,在许多欧洲企业,研发部门却是如此的面目模糊。FlandersDRIVE位于比利时Lommel市,是一家支持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移动产业过渡的研究机构,当笔者问及研发部门到底有多少人时,负责人竟然语塞,他解释这并不是为了保守商业机密,而是企业与布鲁塞尔、鲁汶、哈瑟尔特、列日等地的顶级大学保持密切合作,公司6个核心领域,分别与欧美名校院所联合建立,产生效益后双方分成,所有的科研机构人员都算是企业的虚拟人力资源,实在说不出研发部门到底有多少人。这一招可谓高明,虚拟人力资源不需要支付工资,请外援的同时又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了人才。FlandersDRIVE目前的管理课题就是如何提供积极舒适的工作环境,将顶级人才捏在一起工作,激发其创意并帮他们实现。

在欧洲,许多项目在工业需求3~10年之前就开始创新研发。您一定听说过3D打印。3D打印机似乎在一夜间成为中国炙手可热的话题,人们预计这项“21世纪横空出世的技术”将改变现有产业结构,冲击经济模式。然而,3D打印实际是添加制造技术,在欧洲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其原理就是通过电脑进行数字建模,用激光熔化粉末状材料,一层一层地叠加,经过成千上万次熔化,最终形成产品。随着3D打印在欧美产业化,这类公司经过雨后春笋式的发展,已站稳了脚跟。比利时Materialise公司经过23年的发展,已建立了由70多台长达数米的大型打印设备组成的工业园,支持9种材料在同一机器中同时打印,可次第或同时开工生产。如今,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整形、精密仪器制造、个性化设计等领域。据称,目前市面上90%的助听器都是通过3D打印制造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类新科技在产业孵化期了无声息,但在产业化阶段却来得如此迅猛,西方企业似乎在一夜之间便迅速盘踞产业链顶端,而后发国家不得不买技术、买培训、买机器,被核心技术牵着鼻子走,即便突破瓶颈进入大发展阶段,也发现这项技术边际价值已经在骤减,技术业已面临换代问题,利润也只能“薄得像一张纸”。其实,后期跟进速度于事无补,问题出现在新产业需求的孕育阶段。

欧盟委员会报告称,衡量技术研发力量有4个因素:最新科技获取难度、自身创新能力、科研院所的质量,以及获取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机会。欧盟在这4个方面暗下工夫,在创新项目上拨款从不手软,地方政府对于科研人才、拥有专利的创新型企业大力减税;如果需要,地方政府甚至可以直接拨款,推动新技术与当地企业共享。

创新环境的养成

如今在欧洲,已经很难通过盈利多少来判断一家组织算是公司还是研究中心。所有的创新成果从出生起就是打算市场化的,企业也同样是研发主体,进行市场导向的创新;研究中心根据技术产业化需要,同样可以设立公司。比利时国土面积不及中国海南岛,但在医疗、化工、能源等领域却积蓄了强大的研发力量。北部荷兰语区法兰德斯大区设5个部委,其中就有一个创新部。这个部门的主要工作是协调创新战略,理顺利益相关者关系,促进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之间知识共享。该地区在基本研究、基础科学以及应用科学领域设立补贴项目,同时对有市场化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企业与大学、研究所可以联合申请。

创新主体因何而结盟?在比利时法兰德斯大区,并不是靠一纸可行性报告立项便获得资金支持,而是需要动真格的,见到科研结果、专利申请、生产合同才能获得资金拨付,这就促进了有点子的科研院所为了寻求资金与有渠道并且多金的企业相结合。而企业与科研院所在联姻时多采用“非垂直”结构,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避免官僚作风干扰研发进程。

2012年美國在欧企业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是中国与印度在欧企业总和的10倍。在欧盟所谓的张开怀抱、加深国际合作的表达背后,有一句潜台词:欧洲真正感兴趣的,是拥有创新能力、带来新技术的国外企业。

据法兰德斯政府统计,科研基金投放出去,可平均产生超过10倍的价值;如果该企业从事跨国业务,则平均产生25倍的价值。法兰德斯大区陆续在1986年成立校际微电子中心,1993年成立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主攻能源环境与材料,1996年成立生命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成立的IBBT/i-minds则主要覆盖宽频通讯等领域。几大科研中心临近大学城而建,负责各自科研领域的战略布局,衍生出大量人数精干、但市值惊人的子企业与孙企业,提升单位工作时长产出的GDP值,同时将织造出的科研创新网络嵌入地区、国家与欧盟层面的立体结构。

对于创新型企业,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丰厚的优惠政策,如创新型企业投资额于税前抵扣;专利收入80%从课税基准中减除,税率6.8%封顶;研发投资额14.5%税前扣减;欧盟为科研人员群体提供万亿欧元级的免税津贴。欧盟为什么为鼓励创新不遗余力?其实在欧盟产业格局的棋盘上,还有更宏大的篇章。

欧洲的算盘

欧洲理事会近期发布统计报告称,2012年美国在欧企业对于科研创新的投入是中国与印度在欧企业总和的10倍。在欧盟所谓的张开怀抱、加深国际合作的表达背后,有一句潜台词:欧洲真正感兴趣的,是拥有创新能力、带来新技术的国外企业。

在笔者走访欧洲制造企业的过程中,很多公司听说中国,马上两眼冒光,他们有的开设中国网页,招聘中国雇员,有的已经在中国设厂,目的很简单,都是抢滩中国市场。然而遗憾的是,说是已经与中国“广泛合作”,许多模式不过是借用中国低价人力扩大比较优势,核心部件在本国装配合成,把无关痛痒的生产线弄到中国沿海城市,直接供应辐射周边市场罢了。

拷贝的便捷与低成本消磨了创造激情,创新环境的缺失让社会忘记了原本可以为天下先。资金买不到欧洲核心技术,低水平复制的结果便是被困在食物链下游。如果中小企业不能聚拢潜下心来搞研发的团队;如果团队有了点子,研发费用不一定支付得起;如果付得起研发经费,市场反馈未必好;如果卖得好,惨遭山寨克隆……在秉承“领先百步死,领先半步生”的商圈文化中,企业怎么会选择创新呢?回头一看,商标已被上网抢注、被剥壳剽窃,满世界的“阿迪王”、“雷碧”,已经呼呼啦啦地杀将过来了。

也有人说,欧洲患上了“研发强迫症”。其实不然。欧洲不久前的商业峰会,谈的就是欧洲实体产业回归。美国已经把制造业回撤,现在欧洲也发现搞虚拟经济弄得大家都没工作,打算回归实体制造业。随着核心制造业离开中国,本土企业可以借“合作”之名沾到的机会更少,到时中国加工代工企业的日子恐怕更难过。如果拷贝之风不改,希望通过“合作”的方式买到核心技术、取得后发优势的想法,就只是一厢情愿。

猜你喜欢

欧洲企业
企业
欧洲“芦笋季”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