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乡纪事
2013-06-10何金海
何金海
2011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作为创建中华诗词之乡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通过近两年时间的努力,所在的小县被中华诗词学会授予“中华诗词之乡”的荣誉称号,是平生的最大幸事。收到来自北京的祝贺信息后,于第一时间将这一重大喜讯以短信的形式告诉十分重视人文事业的知县大人,知县大人当即回信:可喜可贺!
创建的一幕幕,随之涌上心头……
月泉、月泉书院、月泉吟社和月泉吟社诗是最先浮现在我眼前的。以月泉为代表的诗词文化,不仅是我们创建诗词之乡的灵魂和源泉,也是浦江这方水土的千年文脉。
随月圆缺而盈亏的月泉,源自于轩辕黄帝的女儿元修修炼的仙华山,一泓泉水流畅南下,到县城北面被一座小山丘那么轻轻地一挡,就有了月泉。最早记载始于隋唐;公元1068年,黄庭坚出仕后,数次寻宗访祖,到浦江城东黄宅,曾慕名游月泉胜迹,写下了《明月寒泉铭》二首。查明嘉靖浦江县志,始得关于月泉的详情: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知县孙潮疏月泉池、筑月泉亭,以备游览。至咸淳三年(公元1268年)知县王霖龙旷地十余亩,建月泉书堂于泉亭西北,立朱(熹)吕(祖谦)二先生祠于月泉精舍,供学者瞻仰。月泉书堂外立桥为登瀛,月泉池之右为芳润,其北为涵珠,涵珠东为正心,正心北为明德,西祠之后堂为明理,以及斋、序、直舍、祭器房、米廪、公厨、井匮、咸具等总四十五楹,有匾二十有二……足见月泉书堂已具相当规模。
蒙元入主中原后,在隔壁义乌当县令的浦江吴溪人(今前吴村)吴渭辞官归隐,邀南宋遗民方凤、括苍吴思齐、闽人谢翱等相聚月泉,共创月泉吟社,并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向全国征诗(限五、七言律诗),短短三个月,收到二千七百三十五卷,由方、吴、谢三人评定名次,选中二百八十名,于次年三月三日揭榜,一至五十名依次给予物质奖励,将前六十名诗作结集付梓,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诗社总集——著名的《月泉吟社诗》。
月泉吟社的这次征诗活动,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迹:第一个跨省的民间诗社;第一次向全国征诗;第一次以科举“糊名制”形式评诗;第一次给获奖者予以物质奖励;第一次将获奖诗作印行等等。从征诗的出发点和诗作的内容来看,这次征诗活动,充分体现了诗人们“对忠臣义士的追慕、对美好生活的向活、对高尚情操的赞美”等情怀,这与当下弘扬的核心价值是不谋而合的。“月泉吟社”被收进《辞海》《词源》,其价值和意义也许就在于此。更具意味的是,月泉吟社的这次征诗活动,原本是反元护宋的一次爱国壮举,元当朝应该是极大打压的,但由于诗人们是借田园来畅叙胸怀的,因而当朝不仅没有打压,相反,当时的浦江知县达鲁花赤鲁沙敦武,将月泉书堂升为月泉书院,任浦江人陈公凯为月泉书院山长,主教学徒。这不仅说明了蒙元当朝利用当地汉人来达到统治的目的,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蒙元人的汉化。
与月泉吟社几乎同时出现的还有浦江元代文学家柳贯祖地的柳溪诗社(1960年划给兰溪市)和浦江郑义门(被明朱元璋赐封为“江南第一家”)的东明书院及其玄鹿吟社(今浦江县郑宅镇),柳贯、吴莱都曾在东明书院执教,明开国文臣、著名散文家宋濂先在东明书院负笈就学,師从柳贯、吴莱,是柳贯最出名的学生之一,后举家由金华潜溪迁至郑义门,留院任教,直至被朱元璋应诏入朝,在郑义门留下了二十六个青春年华,培养了一大批郑氏子孙。据《麟溪集》记载,白元至清,江南第一家郑氏共有173名子孙不经科场入朝为仕,且无一贪赎枉法记录;有八人诗作入选《四库全书》,书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家族文明史。
清康熙年间,在县城东乡的嵩溪,一个较为偏僻的山村,也创建了嵩溪诗社,而且一直活动到解放初,足见诗词文化在嵩溪村的生命力。
浦江,一方小小的水土,孕育了方凤、柳贯、吴莱、宋濂等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文学大家,产生了月泉吟社、柳溪诗社、玄鹿吟社、嵩溪诗社等一批民间诗社,诗词歌赋,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开花、遗传绵延,这不是偶然,而是自然而然的事。有清咸丰六年藏版《浦阳历朝诗绿》(宋、元、明、清四部诗书)为证。
至当代,浦江走出了吴战垒、徐元、徐儒宗、傅明夫、徐千意、黄浦荣等诗词家,拥有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7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嵩溪学社、仙华诗社、玄鹿吟社、月泉学社、柳溪诗社、古城诗社(黄宅)等相继成立,既传承了祖先的诗词遗风,又吸收了新生力量,使诗词之风在丰安大地上又热闹盛行起来。
2002年,以傅明夫为首的一批诗词热心人,率先在平安中心小学开展校园诗教活动。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诗教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下开展了,有点像幕后、有点像地下工作。试点的成功,注定了传统诗词文化的生命力,它就像星星之火一样在浦江的校园燎原开了。截止2012年,浦江先后有14所中小学开展了校园诗教活动,获得全国诗教先进单位2所,全省诗教先进单位5所,市诗教先进单位7所。校长、老师和同学纷纷畅言,开展诗教活动后,同学们的情绪积极了、心态向上了,特别是摇头晃脑读古诗词的情景,让人感觉同学们是进入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悯农》情怀,进入了“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金”的《秋思》境地,进入了“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时落,人生容易老”的《惜时》感叹之中。几所学校还编排了以诗词为主题的诗词朗诵、诗词歌舞、诗词婺剧、诗词小品等诗词文艺节目……学习成绩普遍上升、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2011年秋,别开生面的农民赛诗会又在这个小县登场了。
首届农民赛诗会选在有三百多年诗社历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嵩溪。赛诗会那天,整个村像过节一样,男女老少都挤拥到村东头的徐氏宗祠古戏台前。扛上锄头是农民,拿起笔头是诗人,也许这个古戏台曾让嵩溪人吟诗作赋过,也许诗词在嵩溪人身上遗传着、涌动着。这次赛诗会有40多人报名,其中嵩溪村就有五人参加,很多外村人甚至是城里人,有的因爱好诗词而赶去观看,有的因不知赛诗会是怎么回事而赶去看个究竟。在赛诗会现场,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赶去凑热闹的城里人说的话:原以为赛诗会是知识分子的事,是高雅的艺术,没想到农民也能出口成诗,真是不简单。省市媒体均以整版篇幅宣传报道浦江举办农民赛诗会的事,浦江农民赛诗会一时成为热门话题。
一年后,第二场农民赛诗会又在县城的文化广场如期举行。
整个广场被围得水泄不通,20多个选手,近两个小时的比赛,既让观众大饱了眼福,知道了赛诗会原来是可以这样进行的;更让观众产生了莫大的遗憾,看这样的赛诗表演很不过瘾。比赛结束后,我有意问了几个观众感觉怎么样?回答都是不过瘾。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从上场到开始吟诵(有的吟唱),最后向观众麴躬下场,还没有让观众知道怎么回事,一首诗或词就吟诵吟唱完了,特别是有的选手头戴着斗笠、身穿着蓑衣、肩扛着锄头、手拿着扫帚上场,边表演边吟诵,二三分钟便完成了比赛,怎么能让观众过瘾呢?!
在十八大召开前夕,金华市首届农民赛诗会安排在玄鹿吟社的所在地郑宅镇江南第一家景区进行,来自金华市九个县市区的三十几位选手一一登场亮相,八婺大地传诵的诗情,新农村新农民的新形象,还有特意赶来为选手捧场的亲友团和粉丝,将偌大一个景区广场围得人头攒动。好在组织有方,专设了一个比赛用的台,台前是评委席,评委席后是各县市的领导嘉宾席,其后是来自各诗社、学校、企业的观众方阵和亲友团。让农民以诗词比赛的形式歌颂“三农”、迎接十八大的召开,成了这场赛诗会的主题。
中央台新闻联播以各地喜迎十八大为题进行了报道,农民诗人上了中央台,引起了浦江各界特别是农民诗人的极大震动,这不仅是对赛诗会的肯定,肯定这一做法、肯定诗词文化;更是一种期许,期许中华诗词文化发扬光大、期许更多的农民走上舞台展现新形象放歌新农村。浙江省作家协会赵和平書记在浦江调研农村文学时,对浦江举办农民赛诗会,将舞台交给农民的做法大为赞赏,并希望浦江能把农民赛诗会做成品牌做得更大,在诗词普及和提高上下功夫,让农民在收获物质富裕后,充分富有精神生活。
浦江的诗词文化还走进了企业、走进了产品,书法艺术与激光艺术相结合,诗词就走到水晶产品中;与电脑艺术、机械艺术相结合,诗词就进了缝制产品中;与雕刻工艺相结合,诗词就走进了根石工艺产品中。这是浦江人的才气,也是浦江人的骄傲,更是浦江书画之乡、诗词之乡的骄傲。
更令人骄傲的是,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月泉、月泉书院遗址建设已引起了县领导的重视,月泉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已成立,重建月泉书院、传承千年文脉已写进党委、政府的工作报告之中。从公元1113年到2013年,整整900年的跨越,月泉在湮没152年[公元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月泉、月泉书院毁于战火]后有望重新涌起。月泉的这一涌起,不仅仅是一股股清泉,也不仅仅是浦江人对诗词文化的热情,涌起的更是浦江人追求环境友好、资源共享,追求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激情。
与诗词有关的喜事,在这个小县接踵而至:浙江省诗词学会已决定在浦江召开全省诗教工作推进会,由浦江县诗词之乡建设办公室组织的《月泉诗丛》(一套10本)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首届农民诗词培训班已开始报名,第三届农民赛诗会将于金秋进行……
以月泉为品牌的诗词文化,在这个小县方兴未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