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利强散文小辑

2013-06-10赵利强

参花(上) 2013年9期
关键词:藏经洞斯坦因敦煌

赵利强

悲情太行

山西省晋城至焦作高速公路开通10年之后的2010年,我有幸与昔日同事自驾走了一程,穿越了单位承建的隧道,观看了单位修筑的80米光爆护坡,见证了现代化交通的高效运能。晋焦高速公路不愧为晋东南的经济大动脉,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繁忙。对于驰骋于高速公路上的司机或游客来说,我们所承建的1.3公里如白驹过隙,瞬间通行。他们无法想象建设者当时的艰辛与付出。我们穿越太行山的悲壮情景却一直历历在目,挥之不去。

太行山横亘于河北、山西、河南、北京4省、市间。南北绵延400余公里,为山西东部、东南部与河北、河南三省的天然界山。太行山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抗日战争,两千余年,兵火不断。太行山太悲壮!

因为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水源匮乏,植被稀疏,交通不便,地下丰富的优质无烟煤无法全面开发外运,经济十分落后。二十世纪末,当地还有一家人共穿一条棉裤,共用一条棉被的困难户。太行山太悲情!

“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太行山成为阻碍山西、河南经济发展的障碍。

1997年,山西省提出加快山西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其中之一便是“打通出口路、发展大经济”。打通出口路,就是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往北飞越雁门关到达内蒙,向西跨越黄河到达陕西,向东穿越太行到达河北、河南,把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运往全国各地,让全国的丰富资源流向山西。

穿越太行山的晋(城)焦(作)高速公路于1997年年底上马了。

晋焦高速公路山西段基本处于太行山中,我们承担施工的13标位于太行山腹地的泽州县柳口乡井洼村。组织上场的时候,听说项目所在地井洼村,当时还想那应该是个山青水秀、风景秀丽的山村,即使条件差点,哪怕没有“听取蛙声一片”的喧闹,至少会有“莺声不得蛙声接”的景象。在上场半年后的1998年4月,我去晋焦工地参加单位组织的开工誓师动员大会。二级省道的路面全部被运煤的重载汽车压坏了,20多公分的混凝土路面大部分被铲除掉堆在路边。交通堵塞现象十分严重。

从省道拐进井洼村,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很大。井洼村原来位于太行之巅,全村几十户人家都沿着省道而居。民房低矮,村庄破败,这个岙里一户,那个洼里一户。从民宅建筑可以看出这个村子的经济状况,从植被可以看到这儿降水量的稀少。

在井洼村村口与接我们的丁指挥会合。他指了指仅一车之宽的16公里施工便道,说沿着这16公里便道一直走到头就到了项目所在地。顺着丁指挥所指方向,16公里便道沿着大山蜿蜒起伏,忽隐忽现,如给大山挂着一条飘忽不定的灰腰带。越野汽车缓慢地行驶在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绝壁的便道上。便道坡度之陡峭、弯道之曲折,令人两股颤颤,望而生畏。行走在这16公里便道,我感觉在黑暗中走过了16年。

终于挨到了指挥部,一车人都长长地舒了口气,定了定神,就有指挥部负责人来介绍该项目的进展情况。

晋焦高速公路于1997年11月在施工现场便道未通、水源未通、电力未通的情况下开工了。13标处于太行山的腹地,距省界不远。据兄弟标段的同志讲,他们管段还是有羊肠小道可以通达施工现场,有的标段还能看到抗日战争时期当地老百姓躲避战乱曾经使用过的山洞。我们管段的1.3公里高速公路正线在悬崖以下,要到达正线设计位置施工,必须得有道路通向施工现场。我们这里没有羊肠小道,也没有见过当地老百姓躲避战乱曾经使用过的山洞。进驻工地后,通过最佳方案比选最短的便道,居然也要16公里长,正线线路设计选址是否合理?不得而知。图纸是这样设计的,业主也是要求这么干的。

没有路,施工便道所需的施工和生活物资到不了现场,各参建单位组织职工、民工,肩挑背扛,把机械设备物资抬进现场,抬不动的,化整为零。没有路,把职工用绳索束腰绑起来,从悬崖峭壁上吊下去,像壁虎一样紧贴悬崖,打眼、装药、炸石、清碴,16公里便道就这样一米一米向前推进。隆冬时节,凛冽的西北风从太行山上呼啸而过,冒着零下20多度的严寒,职工没有因此而停止作业。严寒冻裂了职工的手、脚,寒流撕裂了职工的脸、耳朵。条件实在是太恶劣了,许多民工背着背包回家了,给多少钱也留不住。民工不干可以一走了之,但职工不干不行,干得慢点也不行!职工不能一走了之!部队转业的职工,有最基本的素质——职工靠企业生存,企业凭职工发展。大家以大局为重。

没有水,百十号职工可以不洗脸,可以不刷牙,甚至可以不喝。但大大小小几十台发电机得工作,没有水,它们形同废铁一堆,整个临建就会处于停工状态。解决水的问题成了关键。附近没有水源,山下牛郎河里倒是有水,没有电,没有管道,几百米的落差是不能把水提升上来的,施工单位望水兴叹!

合同工期已经定死,2001年7月必须建成通车献礼。进度慢会被清退出场;等待业主的水源,按合同工期是无法完成施工任务的。等待,就意味着要解除合同。各施工单位别无选择,都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离水源稍近、扬程不高的单位,铺设长达十几公里的临时管道;离得远的无法就近取水的,只好组织水车到40公里外的河南博爱县、山西泽州县拉水,以满足施工。

陡峭的便道上事故不断。博爱县一家运输公司的司机给某单位运输水泥,便道走了一半,吓得不敢前行,倒车回去是不可能的,一是路太狭窄,无法会车,二是重車在某些路段根本就倒不上去。只能前进,无法后退。司机胆子小,只好出钱请人把车开到工点,从此再也不来了。某个单位10多位职工下班时搭乘施工车辆回队部,不明原因致使车辆翻进悬崖下边,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

业主在1997年底组织的工作会议上对开工至年底的工作进行小结,对施工进度慢的单位大为光火,利用他们最便当的手段对施工单位进行处罚:罚款三十万元以观其效;否则单位法定代表人进驻现场,再无改观清退出场。

1998年春节前夕,一场罕见的大雪将太行山封得严严实实。进出柳口乡的所有车辆都停运了,物资进不了山,各单位只有放假。16公里的便道加上通往晋城的50多公里省道路,许多职工整整走了两天。沿路几乎没有村庄,见不到人家,找不到吃的。没膝的积雪灌进了鞋里,打湿了裤子。还有不少人因为迷路,走了半天却走回到了工地。

在我们单位召开誓师动员大会的时候,也就是1998年4月,业主的施工用水、用电还没有通到工地!这已经距施工单位进场有半年时间了!

没有电,没有电话。这里与外界隔绝了?!唯一跟外界能取得联系的就是书信。职工的信件大都是出去采购物资的管理员帮忙去晋城投寄,从柳口鄉政府领取。

……

李白穿越过“危呼高哉”的秦岭蜀道,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蜀道难》,不知道他是否真正穿越过太行,飘逸的诗仙却为我们留下了“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行路难》。蜀道难,太行也难。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筑路人难道注定一生要走天下最难走的路吗?

没有听完介绍,我走出了指挥部的会议室,面对巍峨太行,我一脸的茫然。

而山对面某单位巨幅的宣传标语非常醒目地耸立在工地两侧,车辆来回穿梭,炮声震耳欲聋,场面非常壮观。

就在这时,有几个戴着眼镜、扛着测量仪器下班回来的年轻技术员,他们一路边走边说边笑边嬉戏,一脸的朝气蓬勃,看不出一丝的疲惫不堪。

晚饭后,不大且有些不平的指挥部院子里有几个年轻人在打羽毛球,还有人在弹着悦耳的吉他……

我顿生无限感慨!

在晋焦高速公路通车十周年之际,我与同事重走了晋焦路,晋城这座晋东南明珠之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摩天楼鳞次栉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交通带给这块土地上的巨大变化不仅仅是城市文明,更是思路思想的变化。那段时间,央视10套百家讲坛邀请河南省林州市接待办副主任主讲《红旗渠》,里边的众多画面,与我们承建晋焦高速公路的场景十分相似。《红旗渠》的主讲人的结束语是: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可这精神的迸发,又来自于信念。

莫高窟

第一次到莫高窟,是在这个“世界文化艺术宝库”被发现112年之后的夏天。

112年前,即公元1900年,不仅仅是北京、天津的义和团运动让中国乃至世界为之震惊!当年,远离京畿的西北小镇敦煌,也发生了一件中国罕见、世界惊奇的大事——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现世了!

辉煌了1600余年的敦煌莫高窟,到晚清时已经破败不堪了,破败到一个堂堂正正的佛教圣地由一个毫不相干的道士主持。1900年6月22日清晨,勤快的老道士王元箓照例早起去打扫庭院和清理洞窟积沙。在此过程中,他发现了匡世奇宝所藏之地——藏经洞。

据记载,藏经洞共有5万多件藏品,其中经卷多达3万余卷,绝大部分是手写的真本、孤本。凡重要的儒家典籍几乎全能找到。在这些古本书中,还有一些著作如王粲的《晋纪》、虞世南的《帝王概论》、孔衍的《春秋后语》等等,都是第一次见到的,将藏经洞堆得满满当当!且大都是中古以前的文书,不仅有汉文、于阗文、龟兹文、梵文,还有回鹘文字,一个地方一次出土如此之多的绝世佳品,举世罕见。

不知是光线还是其他原因,有段时间,一生清贫谨慎的王道士一直没敢进去仔细探个究竟,后来可能是想修缮一下莫高坍塌的洞窟亦或是为了走访某个“父母”官,实在是没有钱或者是没有什么可以送的,就壮着胆子进去随意拿一两件东西在官场上送来送去。王道士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晚清平民,并不知道他送给这些父母官的都是文物中的上品。官场之间就慢慢开始流传莫高的神奇经卷与字画。有些父母官为了打点上司,偶尔也会让王道士再弄一两件给他。直到1904年的3月,甘肃学台叶昌炽认定藏经洞文物价值后,但苦于经费不足,不能实施保护,就由敦煌时任县令汪宗瀚对敦煌藏经洞的文物进行清点,下令王道士就地封存。于是藏经洞口多了一道砖墙和一把门锁。

因藏经洞的发现,莫高窟在晚清沉寂了百年左右之后,又笼罩了不祥之兆。

大鼻子的洋人嗅觉灵敏,他们闻到了莫高窟的价值,便很快地来到了敦煌。但他们不是来朝觐!

出生在匈牙利的尤太人斯坦因在完成了博士学位之后,为了成为英国绅士,在三个既是强盗又是军人也是考古探险者的支持下到了英属殖民地印度拉合尔东方学院当院长,为了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他在印度提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建议英国政府批准他到新疆南疆考察,以追溯印度文明与新疆南疆等地的文明渊源,借以说明新疆与印度的关系,这样有理由将新疆纳入到英国的殖民地范围内,以防沙皇俄国独吞新疆。加上斯坦因的机巧善辩与左冲右突,英国政府批准了斯坦因的请求与探险方案。斯坦因进入新疆和田以后,首先用极其微小的代价和“洋货”攻下了清政府地方官员,获得清政府地方官的支持,这位“洋大人”便可以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了。和田地区的楼兰古国遗址、丹丹乌里克遗址被这位洋大人挖了个底朝天,他获得了巨大的意外收获。同时,这位“洋大人”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他学过测绘学,进入中国以后,在考古之余,便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测绘仪器绘制了他所到之处的地形图,为新疆成为英属殖民地做准备。当斯坦因在考察汉长城遗址时,听说位于罗布泊东边缘有一个巨大藏经洞面世了,他实在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便将在和田地区获得的所有文物安顿存放好,迫不及待地带上驼队,穿越沙漠戈壁,直奔敦煌而来。

不要说一百年前到敦煌很辛苦!就是在现代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的今天要到敦煌也很艰辛!无论从哪一座中心城市到敦煌,都需车马劳顿、千里奔波,一路不仅要忍受单一枯黄的色调、大漠孤烟的悲凉,还可能受到干旱、饥饿、土匪等等威胁。

斯坦因为如何应对各关卡的盘问做了许多解释预案,结果一个都没有用上。一路顺利到达了敦煌县。因为有和田方面的官员提早打了招呼,时任敦煌县令的王家彦还特意设宴款待了这位“洋大人”。王家彦提供给斯坦因的《敦煌县志》更加坚定了“洋大人”的决心。斯坦因人在敦煌县,心早已经飞到了莫高窟。

斯坦因是1907年的3月16日到达莫高窟的,令斯坦因大为惊讶的是,这么一个巨大的文化艺术宝库,居然没有森严壁垒的戒备。当天因为王元箓出门化缘,在斯坦因的授意下,翻译蒋孝琬诱惑一个小和尚带着斯坦因一行窥视了一墙之隔的藏经洞以及其他的部分洞窟。5月21日斯坦因第一次见到了王元箓道士。这又让“洋大人”为之惊讶,诺大的中国,将这么一个令人神往的文化艺术宝库交给这么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极其丑陋猥琐的道士掌管。狡猾的“洋大人”内心十分激动但表面却非常平静,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并在莫高窟边上搭起一顶帐篷,开始与王道士进行智力较量和周旋。最终,经过半个多月的欺骗和语言贿赂,善良的王道士被斯坦因披着洋“玄奘”的外衣给骗了,斯坦因的翻译蒋孝琬将大量的经卷、书画、绢画从藏经洞抱进抱出,斯坦因待在藏经洞的耳房或帐蓬里翻拣蒋翻译抱来的精美文物。最终,斯坦因用了屈屈40锭马蹄银(约200两),骗走了24箱12000多卷经卷和5箱绘画等其他艺术品,这批精美的经卷和文物现在还静静地陈列在大英博物馆内。斯坦因不仅成为英国的英雄,最终还成就了自己成为英国人、成为英国绅士的梦想。

此时,王元箓正忙于用自己换来的一点点碎银,雇佣了当地的农民,将损坏的佛像推倒,重塑了道教的天官。

与英国一水之隔的法国人伯希和听到了斯坦因以敦煌艺术在大英帝国产生的轰动效应,他也坐不住了。既然英国人能成功,法兰西人从来不比英伦人差,于是也于1908年2月来到了敦煌,这位世界知名的探险家,还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汉学家,他和斯坦因一样,通过诱惑、欺骗等手段,取得了王道士的信任,走进了藏经洞,翻拣洞中剩下所有的经卷与文物。与斯坦因不同的是,伯希和在敦煌第一次做了学术性考察,为洞窟编了号码,拍了照片。与斯坦因相同的是,他强盗的本性没有变,他以500两银子从王道士手里换取6000余卷文书写本和200多件古代佛画与丝织品,他拿走的藏经洞里的文物较斯坦因的更有价值。

之后,俄国人来了,弄走了一大批文物。

日本人来了,也弄走了一大批文物。

1914年斯坦因第二次到来,又从王道士手中骗取了4大箱600余卷经卷。

最不地道的是美国人。其中有个叫华尔纳的大学教授,第一次到敦煌觉得自己没什么可拿走的,外加他是绘画艺术方面的学者,就盯上了各个朝代留下的精美壁画,他用一种粘胶,粘走了部分洞窟中的2万方壁画。第二年,他们带来了调和胶的专家,准备现场和胶,大干一场,拿走所有的壁画。可惜,觉醒的中国民众让美国人的计划搁浅了。

此时的莫高窟,犹如一个弱小的孩子,无声地啜泣,任由强盗宰割!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这个既大又盛的地方,自公元366年乐尊在三危山落下铿锵的第一凿子起,这里洞窟的开凿就一直没有停止,如罄如钟,绵延1500余年。这1500年间,从西晋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在东西两山形成735座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415尊泥质彩塑。洞窟里的壁画、彩塑见证了华夏文明阶段性的繁华与庄严,暗淡与没落。华夏文明的每一个印记都在莫高窟留有影子。华夏文明在这里形成了如此遥远的绝响,最终汇成强烈的震撼,直到大清帝国被西方列强撕得体无完肤。

本来,所有来到这里的人,都是怀着虔诚的心,来这里顶礼膜拜,供养心情。

强盗则不同!中国这个东方帝国有5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如此漫长的岁月,有灿烂如繁星般的文明,有光耀千年的文治武功,虽然如此辉煌,虽然如此强盛,总免不了被人觊觎。看看斯坦因、伯希和、華尔纳等人巧取豪夺、不择手段的面孔与心态,他们是那样的狰狞!

所有到敦煌的“洋大人”都是空着手来,赶着驼队满载着几十大箱文物走的,留给敦煌与中国的,只有痛。

伯希和第二次到中国已经是1909年了,他先后到一些大城市南京、天津和北京收集与采购古籍。由于他事先知道,那批从藏经洞弄走的宝物已经安全地运抵巴黎,这次便放心大胆,随身带来一小箱遗书,送到北京的裱画店装裱。他本人住在苏州胡同。7月间,一位姓董的文人在伯希和的住处看到了这些东西,便告诉了当时的金石考古大家罗振玉。罗振玉赶到苏州胡同一看,大为震惊,世上怎么会有这么珍罕的东西?当罗振玉听伯希和说,莫高窟的藏经洞里还有上万件遗书,便风风火火、迫不及待地报告学部,要求学部即刻发令保护。以知识分子唱主角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明大抢救就此拉开大幕。

可是,当时晚清已经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了,哪里还顾得上千里之外的小小莫高一窟!

三危山所有的神灵,面对如狼似虎的文化强盗,竟然护佑不了一层薄薄的彩绘!

后来,1941年5月,张大千来了,他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在这里面壁半年,之后在兰州、西安、成都展示了他临摹的壁画,轰动一时。

国民政府的监察长于右任来西北考察时听说张大千在敦煌,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不顾65岁高龄,骑着马一路奔波而来,他与张大千促膝长谈2个晚上并经过考察,感觉痛心疾首。5万余卷经卷,只剩下8千余件,其他的大部分都陈列在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等国的博物馆。于右任在结束西北考察后,立即建议国民政府设立国立国民政府敦煌研究所。以政府名义的敦煌考古研究才真正地提上日程。

之后,常书鸿来了,他的头衔是中华民国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的所长,他带来了5位同事,带了5万法币,开始了敦煌学考古研究。常书鸿到敦煌的时候是1943年。

同样是1943年,已经81岁高龄的斯坦因,开始了他的第五次中亚探险,他一路向东,于1943年10月19日到达喀布尔,因突然中风于1943年10月26日离开人世。如果不是突然中风,他是否还会到敦煌、到莫高窟?是什么驱使着他不顾年事已高还要继续他的所谓探险?

随着中国的强盛及敦煌考古研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居然出现了“敦煌学”。

2012年7月,我有机会目睹了敦煌的繁华,这里游人如织。我们只看了莫高几个洞窟便因上游突降暴雨洪水激流而下被劝退离开。

在听讲解员的宣讲过程中,我的脑海里还一直闪现着那几个强盗的身影。

我想,为什么没来一场暴雨和洪水,阻挡一下斯坦因、伯希和、华尔纳等人的暴行?

为什么没有一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将藏经洞再掩藏地下100年?

为什么注定这样的切肤之痛要留给莫高窟、留给敦煌、留给中国?

试登秦岭醉神韵

秦岭自西向东绵延1600多公里,横亘在黄河、长江之间,把中国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它是摆在祖国大厅堂中的一道美丽的屏风,阻断了南来的雨,挡住了北来的风。

古往今来,蜀中才子求取功名、失宠官宦贬谪蛮荒,或南北商贾货殖谋利、文臣武将走马上任、遭灾流民迁徙飘零,往往都要翻越秦岭,走向他们人生的下一个重要驿站。也有人为了修身养性寻求一片清静的山水,或待价而沽、由终南捷径走入长安的官场。这些来来往往穿越驿道或结庐终南山的人中,有许多就是名垂青史的伟大诗人,在秦岭的千山万壑中留下不朽的诗篇。

它是一部上天造就的巨书,它的层峦迭峰就像一页页生动的诗篇,它的每一条沟溪、每一道山梁,都隐藏着亘古以来人们难以知晓的秘密,吸引着后人去领略其神韵。

周末,朋友相约去登秦岭,具体位置是蛟峪沟二郎山。一大早,我们乘车出发。初秋时节,天气晴朗,秋风吹拂,天蓝如洗。汽车驶出市区,没有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眼前豁然开朗,扑入眼帘和胸中的,尽是绿意盎然的庄稼和无比清新湿润的空气。

二郎山位于翠华山东侧的蛟峪沟内,因绝壁之上有一神秘的山洞,形似竖起的一只眼睛,人称二郎担眼。相传是当年二郎神担山撵太阳时,用扁担扎进山崖留下的扁担眼,于是人们将该山起名为二郎山。虽然与著名的翠华山有一岭之隔,但二郎山由于交通闭塞,基本与世隔绝,山沟现今仍保留着完整的原始生态,奇山异石比比皆是,花草繁茂松林蔽日,溪水蜿蜒曲径通幽,瀑布清潭似珠成串,黄羊、狍子、鹿、豪猪等野生动物时有出现。

翠华山我没有去过,但因是隋、唐帝王的行宫,有许多自然与人文景观,自然会热闹非凡,而这里就显得幽静多了。山口有近年来形成的农家乐饭店、商店,不少村民一大早就在这儿向游客推销他们采摘的还带有露珠的核桃、花椒。

因为是周末,登山的人真不少,以驴友团为主,也有以家庭为单位的,还有年轻的情侣。

我们沿着山路向里走,尽管是刚开发的景区,环保工作却很是到位,随处可见提示牌、果皮箱和请游客保持景区卫生并注意森林防火的標语等。也许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乱扔果皮纸屑的现象不多;也许是人们不舍得破坏这个“天然氧吧”的缘故吧!众所周知,是秦岭给我们的城市送来了清新的空气、甘甜的饮水,我一直坚持把秦岭称做关中城市群的“绿肺”。

这里的山不如华山那样刀削斧劈的陡峭、张扬,它的美是内在的,含而不露,绝不在华山之下。你看那偶尔裸露的洁白岩石,有白云和苍松的映衬,如含情少女羞涩的脸,悄然向来此游玩的客人微笑,哪里像华山那么夸张的个性,不遮掩,不回避,坦露出腻脂般洁白身躯,把自己洒脱地展示在众人面前。

满山遍布的五颜六色的无名小花就开在你的身边,争先恐后地向游客展示着自己的芳姿与清香,争奇斗艳。就连那普通的艾草,也比城市买的香气浓郁。清香扑面而来,深深地吸一口,沁入心脾。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随处可见的便是溪水潺潺,泉水叮咚。透过浓密树荫洒在水面的阳光,随着泛起的涟漪,波光粼粼,浮光点点,轻盈有序地向周围退去。而两山之间是从四面八方流下来的溪水汇成的小河,水声震耳欲聋,若有石头挡住它们的去路,则水珠四溅,犹如无数个晶莹剔透的大珠小珠落于玉盘。峰回路转,一会儿水在眼前,一会儿水在脚下,这儿的水清彻见底,也少有苔藓,捧一口喝下去,沁人肺腑,凉爽无比。

这儿的瀑布不高,水量也小,最高的不过十几米,最好看的要数被当地人称作“PiaPia”的瀑布,水细如线,似水晶玻璃帘,虽然没有李白笔下“银河落九天”的雄劲气势,但你却能体会到从高处流下来那若有若无的“PiaPia”水声。不知是谁的偶然发现,给这个瀑布冠以这么个原汁原味的名字?大自然的神来之笔与人类语言的完美结合,巧夺天工,美不胜收。“PiaPia”,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陕西关中方言中倒是有这个词汇描写水声。不身临其境,哪有如此美妙的体会。

快到中午的时候,大家停下来补充能量。现在的方便食品为出门旅行者提供了方便。涪陵的榨菜、东北的泡菜、陕西的辣椒、你的烙饼、他的面包,集中到一起,你一口,我一口,格外有味道。更专业的驴友,自带用丁烷做燃料的灶具,到泉下取一瓶水来烧开,煮方便面、泡茶,更有甚者在这儿熬起了小米绿豆粥,真是悠然自得,赛过神仙。

吃饱喝足,有部分朋友就不想动了,常登山的人,话也不多说,背起背包,继续前行。由于是初次参加这样的活动,更想体会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觉,我毅然选择跟他们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高度也在不断地增高,游客也越来越少。突然之间,伴随我们一路的水声消失了,没有水,整个山里一片寂静。但一声鸟儿的鸣叫,让你立即理解了“一鸟忽鸣山更幽”的意境。

我们遇到了返程的登山者,说前边已经没有路了!困难挡不住有勇气的人。我们没有跟他们返程,至少我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山高人为峰。

乔木少了,灌木多了,越走越艰难,原来还有游客踩出的一条小道,现在更多的却要从巨大的滚石上翻过去,还有那顽固的藤条挡着路,给我们制造了不少的麻烦。我的胳膊也被这些枝条蔓刺划得伤痕累累,皮肤表面留下一层细细的结晶体,这足以说明我的身体严重缺水。

边攀岩边想,飘逸如仙的李白在1300多年前入川时遇到的困难要比现在多得多、大得多!否则他怎么会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我们边走边喊,问里边是否还有人?除了大山的回声,就是我们5个人的声音了。

有4位是经常登山者。他们的话越来越少,可能是为了保持体力吧。我带的水已经喝完,渴的要命,腿沉得像灌满了铅。无意中发现包里还有剩下的几个小西红柿,这居然成了“救命”的稻草,也成为我跟随他们爬到本程最高点的力量源泉。

没有了路,他们用随身带的小刀割开挡在前边的藤枝,继续前进,并不时把藤枝踩在脚下,后来的500多米,我们走了近1个小时。

按计划17点集合,我们上山到这个高度用去了5个小时,领头的伙计说14点必须返程,如果我们下山晚,就会耽误他人的返程时间。

尽管我们没有登到山的顶峰,但我们超越了前者,并在极艰难的路段为后来者踏出了一条路,当下一批旅者到来时,就会比我们更轻松地前行。我们的脸上没有疲倦,有的是胜者的快乐和喜悦。虽然我们还处在连绵不断的秦岭深处,天如盘子大小,却有彩云从我们的头顶飘过,像是在为我们喝彩加油。我们同时大喊:二郎山,我来了……

下山的过程对于他们4位来说是非常轻松的,除了那几个危险地段,他们几乎是一路小跑着下去的。而对于我这样的初次登山者来说,此时体力已经不支,两腿发软,摔一两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但是心里觉得很愉快。

沿途看到有不少年轻人坐在厚如地毯的松枝上打扑克,他们尽管没有登到最高处,但在这儿却能静静地聆听鸟儿的歌唱、泉水的叮咚,好像秦岭的神韵也写在他们的脸上了,满脸都是游秦岭的快乐。

一束艾草

因为工作的缘故,我的邻居隔几年就刷新一次。

到兰州后,我租住在城关一设计院小区。这个小区的住户大都是设计院已经退休的老干部。我租住的单元一梯三户,东、中户分别是两户老人,我在西户。

因为经常出差,遇到日常一些物业收费、陌生人的到访等事情,邻居老人都会帮我妥善处理。

从去年到今年,常常听说周围社区老有蟊贼入室行窃,小区也时不时地张贴一些加强安全管理、加固门窗的通知,邻居老人更加警惕!虽然我的陋室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值钱的东西,但被偷儿光顾总会让人心中不美!每当我出差回来开防盗门的时候,可能是因为我有一段时间没有进出,没有开门的声响,突然有人在开我的房门,我的邻居就会打开他们的家门看看,一看是我,便打个招呼相互问声好。如果在我出差期间有什么人来找我,老人们都会向我描述来人的相貌特征,以判别来人身份。

去年一次出差,前后一月有余,我回来后开门,东户的老人仍跟往常一样,打开自家的防盗门,看到是我,慈祥地对我说,前几天,天燃气公司的来要查表收费,询问西户有没有人,并且说了要贴催费和滞纳金通知单,老人对收费员说我单身住,经常出差,家里一直没有开火,也就不存在用天然气,不用催款。从那以后至今,我的防盗门上再没有看到天然气公司的催款通知。

今年端午节收假,我早上回来一看,防盗门上插有一束新鲜青翠的艾草,艾香幽幽,沁人肺腑。一看东户、中户,每家的防盗门同一位置都有一束,令我感动。当我打开进户门的时候,东户的老人推开自家的防盗门,我们依然相互问好!老人却只字未提艾草的事。这使我想起来,“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的佳句。老人应该是知道“插艾草、避黄巢”的典故,他也应该知道这只不过是一个民间故事,但却做的如此细心周到,从中可以体会出老人们对幸福生活、和谐邻里关系的美好愿望与祝福。

老人对邻里的关爱,透过这一叶幽香的艾草,释放于邻里之间。人常说:远亲不如近邻。是啊,邻里之间,通过一句话、一叶草,就能构成一幅和谐的美画卷。

一纸墨香

去年隆冬,一个没有沙尘、没有污染只有煦暖阳光的周六下午,我来到位于兰州市定西路上的纸中世界书店。

在畅销书架,找到了自己理想的书籍。

取书付款准备回家,一个好朋友打电话约晚上吃饭,便欣然前往。结果喝到“对影成三人”的境界,于是踉跄回家。下午所买爱书却还静静地躺在饭店的椅子上。

第二天登山歸来,想窝在家里看会书的时候才想起昨天发生的事,书落在了昨天吃饭的饭店。

下楼打的直奔饭店,到前台一问,说是两本书昨晚被服务员收起来交到了前台,又被前台值班的“收银”小姐拿回家去看了,一会“收银”上班带过来。

哦!书还在!

我被安排在绵软的沙发里喝茶等待。一个小时后,“收银”小姐火急火燎地奔过来,不停地向我道歉,说她不是有意要拿走我的书,而是当服务员收到书交到前台,她在收银空闲的时候打开翻了翻,觉得书中的文词优美,也就在下班时带回家看了。其中的《山居笔记》已经翻阅了有一大半之多。

时下的年轻人都以电子书、网络书为主要阅读对象。特别是电子书,因为它有着大容量和便携性的特性,且舒适环保、不伤眼睛,倍受青睐,在时尚的年轻人中拥有巨大的市场。纸版书籍相对于电子书,它有许多不便之处。有一句歇后语叫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古代的书都写在竹简上,搬起来确实需要一把力气。搬家总要丢一些没用的,扔什么呢?孔夫子当然说,书不能丢。好在他老人家有弟子三千,他们帮忙搬应该不费事儿。学者余秋雨先生则没有老夫子幸运了,他拥有十余万册的藏书,又非常珍爱,每每搬家时费尽周折,每到此时就异常痛苦。若以电子书的容量来算,余先生拥有一本也就足够了,也就不会再为拥有和保管如此众多的藏书而费心了。

我问“收银”小姐,现在很少有人喜欢纸质的书籍,年轻人主要以网络书籍、电子书籍为阅读对象,买纸质的书籍被认为是老土不时尚了。

“收银”很年轻,清秀的脸庞恰到好处地搭配了一双善睐明眸,歪着头看着我说:“我就是喜欢打开新书,一边阅读,一边闻那一纸墨香。”

哦,如果能起复于安息地下2000余年的孔老夫子,估计他也会有同感吧。

(责任编辑徐文)

猜你喜欢

藏经洞斯坦因敦煌
眼缘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敦煌吐蕃佛寺隆福寺及藏经洞之探究
CITY OFANGELSBY DAVID DAWSON & HATTY LILU
是非百年:王道士与藏经洞
八至十世纪的敦煌杜氏家族研究——兼及藏经洞文书的“偏向性”
俄藏斯坦因致奥登堡信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