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淮安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2013-06-10宋岩澎张培栋

江苏农机化 2013年3期
关键词:插秧机农机化机械化

宋岩澎 谢 天 张培栋

农业机械化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农村劳动力日益紧缺的难题,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淮安市农业大区淮安区通过增加农机保有总量、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强化农机安全监管、培训农机技能人员等措施,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截至2012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达77.73万kW,同比增长8.4%;大中拖、配套机械、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保有量分别达2 363台、2 860台套、2 200台和3 147台,同比分别增长4.3%、12.8%、17.8%和40.7%;全区农业生产综合水平达78.5%,同比增长3%;农机化作业水平持续提升,其中机耕水平达91%,机植保水平达74%,机收水平达95%。

1 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的主要做法

1.1 增加插秧机总量,扩大机插秧覆盖面

以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项目为载体,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引进了价位低而性价比高的国产碧浪插秧机。在中央和省级财政补贴的基础上,区级财政配套补贴2 000元/标准台,重点整体推进乡镇配套补贴1 000~2 000元/标准台。2012年全年组织各类机插秧技术培训30期(场),其中区级现场观摩会2场,厂商联合培训5期,累计培训农民、机手2 064人次;推广各类插秧机911台,保有量达3 147台,超额完成“区政府三年规划”和淮安市农机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新增三堡、林集、朱桥、车桥、复兴、城东、淮城7个机插秧整体推进乡镇,共建成整体推进乡镇15个,机插秧面积达3.88万hm2,机插率达61.32%。

1.2 规范农机购置补贴操作程序,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区农机局印发了《农机购置补贴工作细则》,并与乡镇农机站签订了工作责任状,开展补贴机具实地检查,抽检农户331户,没有发现违规现象。2012年,该区获得中央和省级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 991.9万元,执行补贴资金1 683.01万元,区级配套补贴资金181.6万元,受益农户1 006户,均创历史新高;新增机具2 096台,其中插秧机911台、大中型拖拉机97台、各类收获机械332台、耕整机具325台、其他机具600余台。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宏观引导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呈现出农机市场购销两旺、农机装备结构提档升级、农民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的良好局面。

1.3 强化农机安全管理,确保农机生产安全

通过开展“打非治违”、联合检查、专项治理、农机安全大检查与“安全生产年”等活动,严厉打击无牌无证、超速超载等违法行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成效显著。2012年全区出动农机执法人员380人次,检查场所90处,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11次,共检查拖拉机911台次,纠正违章189起,整改隐患25起,整改率达100%。全区核发驾驶证232本,换发驾驶证101本;新入户拖拉机100台,检验拖拉机1 230台;新入户联合收割机372台,年检联合收割机481台。深入开展的农机打假护农专项治理活动已经制度化、常态化,农机市场秩序日益规范。

1.4 加强农机合作社建设,提高农机组织化程度

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全区的发展思路,通过项目扶持、学习先进、规范管理,狠抓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全区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80家,其中四星级合作社3家、三星级农机合作社13家。拥有大中拖、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主要农业机械2 900余台,合作社社员近6 000人,年均服务农户3万多户。2012年,全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经营收入4 160万元,纯收入1 650万元;全区夏秋两季共发放作业证900份,参加跨区作业机械数量约为1 300台次,作业收入6 250万元。

1.5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驾驶人员队伍建设

2012年,该区牢牢抓住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奖补与阳光工程农机培训的机会,结合省级农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切实加强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认真协调做好农机驾驶人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等现代农机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驾驶人培训班13期,机插秧及秸秆还田技术培训班6期,阳光工程培训2期,累计培训农户2 500人次;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农机驾驶人、插秧机操作者及农机维修工累计534人,全部进行了理论和实践考试,对其中434名符合省奖补政策的农户给予奖补。

1.6 推广秸秆还田发电,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

2012年,作为省秸秆机械化还田示范区,该区通过行政推动和省级财政资金的引导,首次推出了“企业+经纪人+政府”收购模式,即由江苏国信淮安生物质发电有限公司牵头,组织相关经纪人在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支持下,直接从事田间秸秆收集和运输,全年累计实现各类秸秆收购4万余吨。共发放各类宣传材料22 000余份,举办现场观摩活动60余场,悬挂过街横幅1 000余条,张贴各种宣传标语3 000余张,培训秸秆还田技术人员8 000余人次,建成7个整体推进乡镇和78个示范村,发展秸秆还田机170余台。夏季还田3.78万hm2,还田率达60%;秋季还田3.03万hm2,还田率达4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超额完成省财政、农机部门下达的目标任务。

2 农机化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2.1 农机装备水平较低

一是插秧机保有量低。完成上级部门机插率70%以上的目标要求,需要插秧机4 430台,缺口约1 300台。二是秸秆还田机械较少。目前与大中拖配套的还田机械仅1 060台,其中还有不少是普通旋耕机。三是粮食烘干机械、蔬菜播种机械、大棚卷帘机、果蔬花卉喷滴灌设备较少,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仍较低。

2.2 农机合作组织服务水平较低

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农机推广、专业技能培训与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2012年,全区农机合作组织机耕、种、收、植保面积为14.5万hm2,仅占全区农业生产总面积的32.4%。

2.3 农机资金投入不足

近年来,虽然国家实行购机补贴政策,但农机补贴数量与农民购买需求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地方财政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资金投入还不足。此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手续麻烦,费工费时,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

2.4 高技能农机专业人才缺乏

该区农机队伍特别是乡镇农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职农机管理技术人员人数较少,中、高级技术职称以上者所占比例较低,与农业机械装备大型化、自动化发展趋势还不相适应。

3 加快淮安区农业机械化进程的建议

3.1 调整优化农机结构,推动农业做精做细

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十二五”期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按照“两个转变、四个发展延伸”的发展思路(由传统的农机装备向现代农机装备转变、农机化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水田装备向旱田装备发展延伸、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延伸、由农业生产的产中向产前产后机械化发展延伸、由种植业向畜牧养殖业机械化发展延伸),淮安区农机化结构调整优化应坚持四个结合:

(1)与农机补贴相结合。通过农机购置补贴的导向作用,调整大中型机械与小型机械、动力机械与配套机具、种植业和大农业所需机械的比例,引导农民购买科技含量高、复合作业性能强的农机具。

(2)与农民的需求相结合。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迫切需要又适应农民购买能力的机械。

(3)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做到农民种植什么作物,开发什么项目,就发展什么类型的机械。

(4)与突出地方特色相结合。以水稻机械栽植、小麦机械收割等为重点,努力实现水稻及小麦生产的全程机械化。

3.2 加快体制创新步伐,促进农业做大做强

(1)创新土地经营体制。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实现农业规模发展。加快改革现有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在确保土地承包制度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大力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2)创新农村劳动力布局。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速度。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使之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的减少,相应增加了农业劳动力的自然资源占有量,为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推广农业机械、提高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也为土地流转和集中创造了可能。

(3)创新农机服务形式。培育专业农机人才,建立农机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农机服务组织,引导其广泛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以及土地承包等服务,形成新型农机服务产业链。以“平安农机”创建为契机,完善农机法规条例,加大农机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农机安全生产的长效管理机制;以“人才兴机”为目标,加强对农机操作手和农机户的培训和教育,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机鉴定、推广、维修等方面专业人才;推动专业农机网络的建设,降低农机服务成本,拓宽农机作业范围,促进农机服务向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3.3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缓解农机化资金压力

(1)加大对机耕路、机库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将机耕路、机库棚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内支出,争取在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田基本建设、农业开发等方面安排机耕路建设资金;通过一事一议奖补政策鼓励农民建设机耕路、机库棚;制订激励措施,吸引农机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加盟,建设高性能的农机具维修站点和区域性骨干维修点;争取中央对机库棚、维修站的补助性投资。

(2)加大对农机化扶持资金的投入。设立年度农机化技术推广专项经费,对重大农机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给予重点支持,给予基层农机技术推广系统事业经费保障,改善推广条件,提高工资待遇,设立培训经费;同时,应对农机作业及农机燃油、新技术推广、农机化示范区、农机合作组织建设给予资金扶持。

(3)建立农机信贷贴息机制。由财政部门安排专项资金或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农业机械购置信贷资金,帮助有购机需求但暂时缺乏购机能力的农户解决燃眉之急。

3.4 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提高农机化覆盖面

(1)高标准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抓住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区这一契机,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建设,着力引进推广装备精良、技术先进、节能环保、带动能力强的机械设备,集成应用先进的农机化节支增效新技术,实现示范区内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引领和主导作用。

(2)大力实施农机创新示范工程。以高效生态农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渔业、设施农业机械化为重点,积极推进机具和技术创新,着力解决制约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发展的“短板”问题;积极创建农机化生产创新示范基地,加强示范指导,搞好相关机具产品的试验选型定型,总结提炼适合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和生产模式,示范带动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在农村各业中的推广应用。

(3)加强新型农机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良好的运行机制、有健全的财务制度、有较大的服务规模、有显著的综合效益“五有”标准,加快发展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的农机专业示范合作社。

猜你喜欢

插秧机农机化机械化
水稻插秧机发展综述
大棚有了机械化 一人管理也不怕
关于水稻一种两收机械化栽培技术要点探讨
插秧机的使用与维修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超智能插秧机
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