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2013-06-08黄彦军田红娟
黄彦军 田红娟
摘 要:高校作为先进文化的集散地,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方式,以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嬗进的要求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质。我国高校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文化建设,但是,并未将此提升到制度文化的层面,而制度文化作为人们对制度的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以及一种坚定的信念,是教育管理的一门艺术,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必须注重制度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制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95-02
当前,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所面临的一项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鉴于此,将制度文化机制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高校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发挥校园制度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功能和优势,以高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确保高校育人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校制度文化的含义
制度,是“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1]。制度文化是指人们为了生存、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规范的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度文化是由人们的价值观、认同感决定,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人们行为及活动的习惯和准则。当然,制度文化是文化的一个主要构成因素,它是精神文化的产物和物质文化的载体。制度文化不同于制度, 也不是多个制度的简单组合,它是制度与文化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它“ 强调制度的文化层面与规则层面的内在一致性,即强调制度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意识与制度和习惯、规范、规则的内在一致性”[2]。通俗地讲,高校的制度文化就是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体,即将文化这种软实力凸显在制度之上,使其融合在制度所彰显的伦理观、价值观以及做人做事的行为方式之上。虽然高校制度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但制度这种硬性指标我们也不能忽视。高校这种文化是制度蕴含的文化,从而使高校制度文化具有了鲜明的特点。
(一)高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制度所具有的强制性、权威性
由于高校制度文化是根据某种法律或规章建立起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其目的是为了约束学生以及老师的不正当的行为,它和道德这种隐形约束相比更具有显在性和权威性以及强制性。高校的行政部门是制定以及行使这种权力的主体。在面对学生时,行政主体有权力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是非评判。从而使得制度文化成为衡量高校其他流行文化的核心要素。
(二)高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所具有的柔和性
高校制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部分,又具有文化的柔和性特点,制度文化和文化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文化具有内隐形,一般情况下是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思想和价值观,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以使其按正确的方式活动。制度文化结合了文化的柔和性和制度的强制性,这种制度文化虽然比较硬性,但如果被学生所接受和内化,定会指导学生进行愉快的学习和生活。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完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教育资源是高校制度文化的发展程度。它能创设一种唤起学生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环境和精神氛围,并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达到深层次的育人功能。良好的、健全的高校制度文化对高校学生德育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有利于教育主体转变教育的理念
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平等、公平、有序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氛围,可以转变传统的“教师本体”的教育理念。在新制度经济学里,有一个基本的命题就是“制度是重要的”。总之,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制度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为了人和人之间更好的相处和发展而创制出来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规范,它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的行为更合理,使人们之间的竞争更公平。所以高校制度文化应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当权益,这种权益主要表现为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他同样为教育主体,高校制度文化应该扭转以往的教育理念,即把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客体,在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学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以及避免填鸭式教育,即 “我”与“他”的物化关系,甚至偏激的主动与受动关系,而应形成“我”与“你”的双主体关系,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转变提供动力机制。
(二)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有利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正确价值取向的形成
大学生优良的道德行为有赖于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能为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提供正确的规范要求与发展导向。体现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外在标志是行为表现,一种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能指引甚至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并提供理性的约束,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为学生自我特质,有益于学生激发出潜能、激情,朝着理想人格的发展境界前进。与此同时,也能够起到纠正和惩罚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违反高校制度规范的作用。从而使良好的制度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行,是大学生通过感知、实践,最终认可高校的各项制度,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有机组成部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有强制到自我约束,主动学习践行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从制度的他律变为道德的自律。
(三)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有效的途径和方式
在大学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的道德品质以及行为方式符合党的要求。高校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硬性的约束,其最终目的也是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及指导学生的活动,它是为学校服务的,但其最终目的也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党和人民的工作也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归根结底,高校制度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高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中对制度进行设计的时候,必定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等贯通到高校制度之中,使得学生的行为符合党的要求,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隐性教育的方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论说教为主,较为死板的灌输,实效性不强,依靠制度的可实施性与规范稳定性,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克服随意性强又相对软弱的缺点。
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运行中,要以良好的制度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普及雷锋精神的实质,构建一个和谐、有序、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三、加强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目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的不足之处
1.高校制度自身组织结构的不健全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教育管理部门之间在制定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规章制度时往往没有进行统一的规划,各自为战,使得制度杂乱无章;另一方面,单个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时,对制度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不够,使得制度与制度之间呈现的是一种孤立、分散的状态。
2.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有关学生管理方面的制度规定总的特征是比较抽象、笼统、粗糙,很多只是泛泛提倡或原则要求,让人无法明确知道该如何做以及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后果,制度的整体执行力度不够。并且由于各种原因,甚至包括学生初犯的因素,一般性的处罚也只是表面上的,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果,反而类似的问题可能重复进行,使制度自身没有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和宣传力度。
3.制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理念结合不紧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已经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和组织架构等方面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理念。然而,但这套体系和理念要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体现的并不充分,换言之,一些思想理念可能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结合性不强,甚至相违背。
(二)解决对策
1.健全高校制度自身的组织结构
制度文化发挥作用只有通过制度自身的建设和完善来实现,这就要求高校管理部门通过各种方式,齐心协力研究出一套符合学生发展又具有创新意识的管理制度方案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并且激励学生良性发展,避免滋生出各种自由主义的错误思想。健全的高校制度不仅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还可以使这种制度文化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更能从深层次使我们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通过这一制度全面展现。进而从全方面、多角度来引领学生积极、健康、快乐的发展。
2.增强高校制度的执行力
高校制度只有被严格执行才能彰显其权威行和强制性的特点,才能使学生时时刻刻认识到这种文化的硬性强制作用,从而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如果这种制度只是制定而不执行或者执行的力度不是很大会大大削弱这种制度在高校中所发挥的作用,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每届学生的特点,应该适时实地的对制度进行发展和完善,以使其更好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3.制度文化建设必须充分贯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基本内容,方法,原则以及框架,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还包括主体,介体和环体,所以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融合其中,使所制定的大学制度文化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的全面的推进。
总之,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统筹各方面的因素,把老师、学生、环境以及教育的方方面面考虑进去,使所制定的制度紧贴时代热点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加以内在的影响和外在的指导,使得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制度文化春风化雨般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210.
[2]曾小华.文化、制度与制度文化[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1,(2).
(责任编辑:许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