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发展概述
2013-06-08相丞
相丞
摘 要: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始于马克思,在苏联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被继续深入研究。概述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为下一步继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10-02
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即在对资本原始积累思想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又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长时间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白手起家”的问题。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无至有,由批判至扬弃,再到今天在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回溯其发展历程并加以思考不难发现,这一理论的发展也是整个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缩影。研究这一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今后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更有助于指导实践,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一、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前身
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这一命题的前身是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的“所谓原始积累”,或者亚当·斯密笔下的“预先积累”。马克思通过深刻地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充满了暴力血腥的资本原始积累史,来说明几个核心问题:一是资本主义积累方式不是凭空出现,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积累方式的起点。二是原始积累时期的开始并未有一个具体的时间界限,它伴随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全面确立时完成。三是原始积累的历史是最暴力血腥的历史,但是原始积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又不可否认。马克思对于资本问题的研究重点并不是原始积累问题,所以其在《资本论》中并未多费篇幅。但在后来,世界上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出现同样的问题,即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原始积累过程是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极具效力的,但是纵观历史,这一过程对于劳动者而言无论如何不能称为公平。然而,追求公平的代价是社会生产力的底下,是人们的积极性被极大掩盖。所以,对公平与效率的平衡的追求,催生了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不难发现,无论什么社会,不论其历史背景和社会现状,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现有资本资源的调动,那么什么样的调动方式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国家在发展中会持续积累资本,如何对待这些积累?当这些积累又成为相对于一个社会阶段的“原始积累”的时候,资本原始积累的相关问题就开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面前。随着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认识的深入,发现两种社会形态之间在一定阶段内,在一些方面上,是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的,其中对资本的合理利用就是一个方面。于是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命题被提出,后来又形成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并在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在苏联和新中国,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二、苏联时期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是影响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重要理论之一,苏联的学者围绕其展开过深入的探讨。1920年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的经济学》中使用了由斯米尔诺夫提出的“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的范畴,列宁将其评价为“非常糟糕, 抄袭成人使用名词的儿戏。”这也使得布哈林在后来没能继续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并成为这一问题的主要批评者。对于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理论界最早的定义来自于1926年原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在《新经济学》中的阐述:“我们把国家手中的主要来源于或同时来源于国有经济综合体之外的物资资源的积累叫做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普氏的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定义从精神上来说源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按照马克思的论述,所谓原始积累可以理解为,国家政权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旧社会制度来为新制度创造它产生和加速发展的条件。布哈林正确地批判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由于混淆了资本主义的前史和正史从而混淆了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本质区别,这里布哈林虽然正确把握了“时间界限”的概念,用以反驳资本原始积累对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但是布哈林没有认清社会主义需要阶段性发展,仅仅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看作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不妥的。我们现在知道,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是必要的,它存在的前提是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马克思所阐述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起点,我们不能说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但是它却是这一阶段中,社会主义社会整个生命周期的某一个时期内,不可缺少的元素。
回顾苏联时期的建设实际,社会的生产积累不曾停歇,尤其在工业和军事上取得诸多成果,这些成果是积累的成果,可是苏联直至解体前也未能消除国内的资本逻辑并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以这些成果不是完完全全社会主义积累方式的成果,会有以资本逻辑的方式积累出的成果掺杂其中,所以无论当时的苏联理论界承认与否,这些积累的成果在事实上都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资本原始积累。可见苏联当时的理论界对于以上问题并未认清,而没能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这一命题在理论上予以确认。所以,苏联时期对于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问题的研究,主要贡献存在于积累方式的探索方面,这些实践经验为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其中核心成果可以总结为这样几个:一是如何调节农业与工业的关系。二是如何调节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三是如何调节政府调控与市场自调的关系。围绕以上几个问题,最终形成了以几位理论家或领导者的不同思想为核心的不同模式,即后人所说的苏联模式,包括列宁模式,斯大林模式,布哈林模式等等。这些模式都试图阐明如何用社会主义的方式去发展国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三、我国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
我国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思想、苏联的理论及实践和我国自身理论探索及实践。在此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前后又产生了重大理论进步。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前,以毛泽东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理论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划清严格的界限,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这个命题在当时是不被认可的。但实际上,与苏联相似,这一时期的中国在理论上虽然不承认资本原始积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性,坚持认为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不可为社会主义所用。但在实践上,却用如工商业改造,土地改革等方式来将现有资本进行转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准备,这也就是在事实上使用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今天我们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拘泥于在“社与资”间划清界限,纠结于站对阵营,忽视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作用。
这种困境在改革开放后被打破。随着社会主义阶段性理论的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阶段性进行,且初级阶段将较长一段时间存在的事实被认清,以邓小平理论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其中包含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也在中国立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就可以理解为对资本原始积累最大的鼓励。当今中国理论界对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认识相对于苏联时期和改革开放前,有如下几点进步:一是承认资本原始积累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同样需要资本原始积累。二是认清了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阶段性进行,并将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初级阶段。三是对我国现阶段的积累方式进行了大量探讨形成理论,并在实践中已经取得大量成果。
当今,我国围绕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在理论界存在几个仍在热烈探讨的问题:如何平衡政府积累与个人积累。如何平衡行政命令式积累与市场竞争式积累。如何刨除积累过程中由资本逻辑的残酷面。
四、未来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的前景
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将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历经从16 世纪到18 世纪末的三百年,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完全确立。社会主义社会在未来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渐渐消灭私有制度是必然的,但是也是人类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才收获的根本性的变革。中国是一个曾经生产力非常落后的国家,更是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为它奠定全面确立和最终胜利的基础。我们说,这个时期不会比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短。“左”风吹,试图跨越历史发展的某个必经阶段,曾经被证明了,未来会被继续证明,是不会也不可能成功的。然而一味悲观主义,否定历史的变革和新制度建立的观点也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共产党领导下,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再加上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的帮助,在水滴石穿的努力下,崭新的社会主义新制度一定会全面地建立起来。
应该认识到,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普世的,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两个方面上都会不断进行积累。一方面,积累获得出大量的资本,这些资本可以为国为社会所用,成为下一步建设的基础。另一方面,一些不和谐的社会因素也在积累,渐渐形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一面。我们在积累大量资本的同时,应该时刻警惕另一面的积累,否则,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就会与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趋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无从体现。而剥离资本原始积累的资本主义元素,加入社会主义元素,才是我们想要的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理论未来走向。
五、结语
综上,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论到目前为止就形成了一条理论脉络,由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于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的讨论,到我国改革开放前与苏联模式近似的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理论,然后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当代社会主义原始资本积累理论,最后是现阶段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这样一条完整的理论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苏联东欧经济论著选读(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田 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