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

2013-06-08郑亚男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郑亚男

摘 要:道德情感是品德结构中的条件、要素,也是德育过程形成的行为中介,在道德教育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可是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所以说,对于小学生在道德情感培养上的缺失需给予特别的关注,从而整体平衡道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从该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以期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小学生;道德情感;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277-02

道德是千百年来无数哲人谈论不休的话题,说起道德我们又不得不把情感与之联系起来,一个是智慧的理性结晶,一个是外化的心灵语言,道德与情感的不断碰撞、融合、升华才会使得道德教育更加具有实效性。道德情感对于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深刻影响着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如果没有获得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就不会把自己的道德认知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更不会调节和推动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所以说道德情感作为道德品格形成中的重要因素,必须加以重视。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其道德教育更是一种外在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方式。而在小学中正式的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德育核心课程主要是《品德与社会》,该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教育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是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担负着提高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重要作用。该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发挥“情感”教育的教育功能,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学生才会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自觉长久地做到知行合一,形成理想人格和高尚品格。可是当前小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据2010年3月18日《文汇报》转载的相关新闻报道,日前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课题“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青少年情感素质并没有和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反而随着年龄的上升出现下降的趋势,尤其是正直感和自信感是几乎接近负数。

所以本文就立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遵循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的特点上来研究如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从而形成完善的道德品质。

当前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内容来看,主要是一些比较抽象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判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对学生个体情感的关注。纵观当前学校中的道德教育,只关注普遍的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操作性不强;同时忽视或无视学生复杂多变、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忽视现实生活带给学生真切的体验,并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真实的生活和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内容不能与真实的生活产生情感共鸣,甚至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验不符合。试想,仅仅用陈旧死板的道德认知、没有现实感的、空洞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意义,并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利用直观经验认识世界的小学生而言是多么难的事情?造成的结果只能是学生越来越对课程失去兴趣,情感体验越来越淡薄,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求上进,越来越冷漠。

其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方式来看,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产生自身情感体验与感悟。通过反思和观察发现,课堂上的道德教育的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情感教育不是仅仅靠理论说教获得的,它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需要真正触动人的内心,是非理性的东西,需要的是情感陶冶。而对学生进行大量道德知识的灌输,机械的让学生把道理转化成现实的行动,培养出来的只能是一批批没有任何道德感情的“傀儡”。重道德认知轻道德情感的单一教学模式,使得德育教育变成了德育知识的传承,德育课堂变成了说理的地方,德育老师变成了德育知识的灌输者,德育对象变成了德育知识的容器,这样单一说教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从何而来?这样的德育教育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刻板,越来越没感情。

再次,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来看,师生双方情感沟通不充分。我们知道,晓之以理容易,可是动之以情则比较难。在德育的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达到共鸣才会使德育教育达到理想的状态,学生的情感触发也最深。在一项关于“我们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发展及培养的研究”课题调查中显示,青少年情感素质得分与师生关系是正相关。师生间多交流、多沟通,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度就会越高,这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可是现实状况是几乎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教授《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德育老师,该课程主要是由语文老师或者是班主任兼任,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比较少,一周一节,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平时师生关系不融洽,需要达到课堂上的“以情说教”是很难的,甚至连进入情感渲染的气氛可能都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了。

最后,从道德情感培养的地位来看,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培养的目标不明确、落实不到位,仍然偏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道德教育培养的过程中比重失调,三者有机融合还未达成。从小学道德实践来看发现,尽管教育者都明确德育教育遵循一条基本的规律,即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性统一和谐发展的过程,但是在实践操作中却表现为太多的说教即“重知”或太形式化的行为训练即“重行”,重知而轻行,重行而轻情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造成忽视了对小学生而言最为重要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与培养。无论是在德育理论中还是在德育目标的制定上都给了道德情感充分的肯定,可是在实践中往往偏重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

前苏联心理学家包诺维奇·雅科布松认为:“如果不培养儿童道德情感,道德教育就不能达到预定目的”。既然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呢?现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为立足点,探索培养小学生积极道德情感的方法。

第一,创设生动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人的感情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用有感情的情境氛围来激活、带动、渲染学生心灵深处的情绪,达到“以境生情”的效果。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录像、录音、电影等等,真实的还原生活中的某些情境,利用情境中的感情和移情作用让学生产生共鸣。除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之外,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小品、角色扮演、辩论赛等等不同方式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处在不同位置上人的不同心理世界。

第二,教师用自身积极的情感给学生传递道德情感的正能量。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学生道德情感培养的成果大部分来自于教师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教师个人的素养。做一个具有良好心态,精神饱满,善于创造情感、应用情感、释放情感的教师,以老师的“情”触动学生的“情”,这样才能在教学中以老师自己的情来感染学生心理的情,两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除此之外,教师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走进学生的生活圈子,真正聆听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学生是如何理解和践行道德情感的。

第三,在课堂活动的过程中培育道德感情。教育家杜威说过,“在做中学”,情感也是一样,在做中学习,在做中体验、升华。感情是需要在做的过程中,在具体行为上产生的,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只有自己亲身实践的,就必然有自己真正的体悟,慢慢就会把这种体悟变成一种长久的道德情感,此时留在学生心中的印象也是最深刻的。而且小学生天生就有爱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课堂上多创造一些“活”的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转化成道德行为,进而升华成道德情感,而不是只讲一些死巴巴的硬道理,只过耳不过手,更不过心。

第四,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来实践道德情感的内化。我们知道《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就是一门融合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基础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学科,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老师带着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资源,开展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使真正体验现实生活,明白该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处处来源于生活,并源于生活的道理。哲学上讲,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实践决定情感,实践是情感转变和形成的基石,同时也在丰富着情感,推动着情感。可以说,实践的越多,情感内化的也越深,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越具有稳定性、长期性。

第五,利用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多方面渗透道德情感教育。《品德与社会》课是德育情感培养的主要课程,但是仅仅靠一门学科的教育是不行的。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资源丰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这需要德育老师做一个有心人,多收集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资源,和品德课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情感教育网。比如,语文课中有许多爱国情感教育的题材,借此培养学生的荣辱感。数学课中优秀数学家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小学生情感体悟的优秀题材。此外,除了借鉴其他学科的资源外,每一位科任老师也要与德育老师一起随时随地注重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形成教育合力,强化道德情感,这样可以形成道德情感培养的整体氛围,达到多方面渗透情感教育的目的。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是一门教育性、情感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要积极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触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意识,同时也希望我们的小学生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上收获的不仅仅是道德知识,而是健康丰富的道德情感的素养,能够为学生今后一生的道德情感品质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的好公民。

参考文献:

[1]许蕾华.小学生学校道德情感教育的作用及实施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1.

[2]隋彦玲.小学生道德情感的特点与培养[J].山东教育科研,1998,(1).

[3]姜澎.我国的青少年年级越高情感素质越低为何[N].文汇报,2010-03-18.

(责任编辑:许广东)

猜你喜欢

道德情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
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分析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组织中代际管理系统的构建
精心设计,开辟品德与社会课新天地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