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之间的“不信任”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

2013-06-08李好

学理论·中 2013年4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中美

李好

摘 要:自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中美关系在起伏动荡中不断向前发展,两国关系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经过后冷战时期的大起大落,进入21世纪以来,中美关系逐渐趋于稳定。然而,中美关系基本稳定的背后依然有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和矛盾。追根溯源,中美之间主要问题和矛盾产生的症结在于两国之间的不信任。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如下:加强对话,减少误判;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关键词:中美;不信任;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029-02

一、中美“不信任”的相关理论

信任问题的专门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但到20世纪50年代时,信任问题才正式被研究者们所关注。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学者开始在不同领域、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信任问题,这一趋势的出现使得信任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浪潮。信任作为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国际关系学者目前对信任还没有一个共同认可的定义,但对“信任”的内涵已达成了大体上一致的意见,认为“信任”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信任指一种愿意把自身利益的命运置于他人控制之下的态度。第二,信任关系是信任的行为表现形式。第三,信任和信任关系的强度和范围是能够变化的。第四,信任他人会涉及对他人的未来行动做出预测。第五,行为者通过主观地估计他们的信任将被履行的可能性,来估算把其利益委托给别人所冒的风险。”总体上讲,目前国际关系学对信任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

国际上一般将信任分为三种:高度信任、中度信任、低度信任。高度信任指信任主体间拥有高度的同质性,即在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意识形态、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对外战略等方面相似或相同;中度信任指信任主体间虽然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不同,但在对外战略上拥有较一致的观点,彼此不把对方视为威胁;低度信任指信任主体间不但在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方面迥异,而且存在战略猜疑,但为了降低彼此冲突的风险,双方达成互不使用武力和在部分问题领域开展合作的基本共识。中美双方不仅存在着迥异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在战略意图和能力、重要行为上也存在着相互的猜疑,所以中美之间的互信目前还处于一种低度信任的状态。

中美之间的任何一个领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信任问题。近些年来中美发展的历史表明,双方要建立信任并非易事,即使一个很小的因素也可能使中美之间失去信任。随着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交往,这种不信任呈现出递增的态势。当这种态势递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双方便会形成一个定论,认为对方是不可信任的。一旦双方为对方下了消极结论,那么要想改变这个结论则会非常不容易,因此,中美之间的不信任问题是非常顽固的。

二、中美不信任的主要表现与原因

之所以说中美处于一种低度信任的状态,综合来看,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来进行分析。

(一)政治层面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两者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使两国之间存在着本能的不信任。美国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地位,强行推广其价值观,试图在全世界建立起美国式的政治制度。“推进民主、改善人权”不仅是美国维持其霸权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美国对外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美国人在外交活动中,习惯性地要求对方改善人权状况。然而中国多年来的发展表明,中国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民主模式,这使得美国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持攻击态度。中国则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的社会制度。中国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积极探索正确的发展方式。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一些学者开始怀疑美国的“自由市场模式”,随之而来的便是众多学者对“中国模式”的重视与研究。“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争论虽然达不到两制斗争那种剑拔弩张的程度,却更加深刻。近几年来,“中国模式”与美国自由资本主义模式之间的较量越来越明显,这对中美信任的建立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另外,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基本方针和一贯立场是在承认历史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大陆的现代化发展以及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最终实现和平统一。在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目标之前,防止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将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方面。但美国也十分重视台湾问题,将台湾视为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工具,始终不放松警惕。因此,台湾问题是导致中美不信任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二)经济层面

经贸合作对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关系动荡时,经贸合作通常可以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一原因就对中美关系产生良好的期望。经贸合作在缓和两国关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经济相互依赖的加深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现在看来,中国在经贸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要高于美国对中国的依赖,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在投资方面,美国规定中国的外汇储备只能购买美国国债,这严重限制了中国的投资自主性。在中美贸易关系上,美国一方面享受着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以及由此带来的低通胀,另一方面却指责中国对美倾销,不断挑起贸易争端,同时严格限制高新技术及产品对华出口。中美贸易的这种基本态势在可预见的未来还将继续下去。在汇率问题上两国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汇率制度的选择是一国的主权行为,反对将汇率问题政治化,主张将其还原为一个专业的国际经济问题。美国身陷金融危机后,对中国的金融合作需求有所上升,奥巴马政府在汇率问题上对中国的攻势确实比小布什政府时期要小很多,但由此认为中美两国在汇率问题上的争执已经偃旗息鼓恐怕还为时过早。

其次,经济互信并不能直接转化成政治互信和安全互信。尽管中美经贸合作不断加强,但无法在实质上缓和中美关系中的结构性矛盾,也无法真正推动战略互信。因此,虽然近年来中美经贸联系日益密切且不断发展,但仍时常会有“炸馆”、“撞机”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三)文化层面

由于历史、地理、风俗习惯、认识系统的不同,导致中美两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中国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和谐,推崇“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而美国受一些欧洲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影响,强调自由,推崇“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这种差异使得中美文化之间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摩擦与碰撞。

随着互联网等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将自身的文化渗透到其他国家。美国把文化作为一种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地加以利用,以便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美国文化,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近几年来,借助脸谱、推特、谷歌等网络手段推进“网络自由”,成为美国对华民主化战略的新趋势;公民社会、青年一代、维权力量、基层民众等,则成为美国在华推进西式民主更青睐的对象。

美国一些人由于缺乏对中华文明的了解,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为了恢复在东亚的传统霸权,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这种“中国威胁论”的出现使得美国更加敌视中国,极大地阻碍了两国的正常交流与发展。实际上这是对中国的一种误解。中国主张以文明对话代替文明冲突,主张通过包括政治对话在内的政治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以战略对话缓和战略竞争,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平等合作、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追求对自身文明的欣赏、对其他文明的尊重、宽容乃至赞赏。因此,中国的发展不会针对任何一个国家,更不会对他国造成威胁。

三、中美建立信任的途径

综上所述,中美之间的不信任存在于双方交往的各种领域。而国家间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一个重要因素是信任能否建立。2012年2月15日,习近平在华盛顿发表了演说,把增强互信的必要性置于中美两国需要更加成功应对的一系列挑战之首。实践证明,消除中美之间的不信任、建立持久的战略互信对中美关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那么,该如何建立中美之间的信任呢?笔者认为,建立信任的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加强对话,减少误判

信任危机大部分是由成员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要想维持信任,有效的对话沟通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为沟通和对话有助于解决争议、取得共识。建立信任是一个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沟通和对话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交流是构成良好沟通的必不可少的因素。真诚的交流能够加深彼此之间的了解,推动双方达成共识,从而实现双方的共同利益,建立起一定程度的互信。

中国和美国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现实利益诉求,这就使得中美两国关系与其他大国关系相比具有尤其鲜明的特性。一方面,双方有着非常广阔的合作领域,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互补性都比较强;另一方面,双方又有较多短时期内难以化解的矛盾,两国关系的对抗性也是异常顽固的。就当前而言,中美两国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话,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判。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内出现的“中国威胁论”正是由于双方缺乏交流而导致的误判。战略误判是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起伏不定的一个重要原因。

王逸舟教授曾经说过:“不管有多少矛盾和多大的困难,在中美这两个有全球影响的世界大国之间,保持对话与合作的态势,避免关系紧张和对峙,既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也有利于两国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看来,中美两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战略对话,这些战略对话的开展使得两国对共同关注的问题以及关乎各自核心利益的问题进行较为真诚的沟通和交流,为减少两国间的疑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是推进中美互信的重要平台。加强中美战略对话,在沟通中解决两国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误判,是中美建立战略互信的前提条件,也是中美关系走向长期稳定的起点。

(二)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的功效不仅在于节约交易成本, 还在于它是一个建立信任的平台。中美之间要实现互信,必须借助于这个平台。目前,中美已建立起六十多个对话交流机制,涵盖了政治、经贸、外交、科技、军事、文教等众多领域。较为重要的对话交流机制有首脑热线、军事热线、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等等。这些机制的存在为调和并解决中美之间的各种矛盾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有时两国的交流机制并没有真正起到稳固中美关系的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映两国关系发展状况的“晴雨表”。比如:当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激化、两国关系变得紧张时,中国就会中断与美国的军事交流以示抗议;尽管双方已经同意建立经常性的首脑互访制度,但常常因美国政府更迭而难以正常进行。种种情况说明,中美两国间的交流机制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其运作程序仍需完善。只有将各种交流机制深化、细化,才能真正成为增信释疑的平台,实现两国间真正的战略互信。

(三)转变思维方式,维护共同利益

中美两国在政治文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认为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十分不利,因此对中国采取“两面下注”政策。美国一方面与中国进行接触,试图影响中国崛起的进程与结果,鼓励中国向着有利于美国的方向崛起;另一方面对中国进行防范,做好应对挑战美国霸权的准备。可以看出,“两面下注”政策使得中美建立互信非常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美国应转变思维方式,放弃“两面下注”政策,正确看待中国的崛起,努力实现双方的互信。同样地,中国也可以解放思想,适度增加军事透明度,增进中美的军事互信。

习近平在2011年12月会见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时指出,“历史证明,中美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两国共同利益和合作需求远大于分歧。” 这反映了中国对于中美关系的一种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尽管中美在某些领域存在长期的争论,但两国在全球气候、能源等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而且两国的社会交往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只要中美相互理解,尊重差异,维护共同利益,就能建立起一种互信的全球伙伴关系。

四、结语

缺乏互信使中美两国不停地猜测对方的战略意图,限制了两国在更深层次的合作,严重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因此近些年来,中美关系一直处于“稳而不定”的状态。尽管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跟美国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中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尊重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而美国却经常以挑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面前,使得中美关系难以实现长久的稳定。要建立互信,美国应采用积极的措施来缓解中国的疑虑,中国则可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一直坚持的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中履行所承担的义务。

最后应注意的是,中美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形成原因极其复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消除的,因此中美要建立战略互信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双方的长期努力和坚持。而且建立战略互信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双方的差异和竞争,而是要避免误解以及不必要的对抗。只有双方解放思想、坦诚相待、直面分歧,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互信。

参考文献:

[1]李淑云.信任机制:构建东北亚区域安全的保障[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2).

[2]牛长振,徐刚.战略互信与中美关系[J].国际论坛,2010,(3).

[3]王义桅.两面下注:美国对华新战略[N].环球时报,2005-07-11.

[4]秋风.新一轮金融外交能否“去政治化”[J].中国新闻周刊,2005,(20).

[5]袁鹏.结构性矛盾与战略性焦虑——中美关系的重大风险及其破解之道[EB/OL]. http://www.crf.org.cn/a/20110602.htm.

[6]彭树智.文明交往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7]习近平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的演讲[EB/OL].http://

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17132096.html,[2012-02-15]

[8]王逸舟.构建稳定的中美关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04-18.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中美
1972—2022中美融冰50年
近10年中美贸易额变化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小学数学教学困境及解决路径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高中语文散文审美性阅读的困境及解决路径
中美投资和贸易谈判研究成果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