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写好经济热点新闻

2013-06-08杨建梅

中国信息化·学术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热点新闻微观宏观

杨建梅

【中图分类号】G2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451-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在经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成为广大群众普遍关注、讨论的热点问题。对这些热点问题加以多层次、多侧面的剖析、发掘,并予以报导被称之为经济热点新闻。

经济热点新闻让人们了解并掌握了很多有关经济方面的信息。“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新闻”的呼声为此受到记者媒体的重视,但是目前并不是所有的经济新闻都完成了其使命、达到了传播效果。有的经济报道喜欢“打官腔”,或者过于“学术化”、“理论化”、文字“贵族化”,无形中将芸芸众生拒之门外。对此人们有两句颇为不屑的评价“外行人眼里是内行,内行人眼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道出了目前我国经济新闻的尴尬处境。因此,如何写出让受众喜闻乐见的经济新闻,是现在经济新闻比较严峻的任务。要软化经济新闻,使经济新闻成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是很多记者为之努力的方向。这需要记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扎实的经济知识基础和把专业知识通俗化的技能。我们看到,一切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来实施、实现的,因此,显现人在新闻中的价值和视角,可以使生硬的经济新闻更加生活、生动,富有生机。

经济热点新闻报道的好坏,关系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必须认真对待。

时新性必讲,时宜性必求。

时宜性是新闻报道的时机选择。一些经济热点问题,具有读者多、传播快、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特点,要谨慎对待。在讲求时新性时,还必须把握时机,注意时宜性。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令,权衡利弊得失,把时新和时宜在具体的报道中统一起来,迅速做出快当兼宜的处理,避免负效应,以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从经济角度报道一些社会生活领域的现象,不仅能满足正日渐细分的读者的多层需求,而且对经济报道的思路也是一大拓展。经济新闻绝不是简单的行业经济和工作报道,还应当包括社会文化生活等综合范畴。对涉及读者利益、与经济相关的教育、体育、文化、休闲等领域进行深入报道,并在深度和广度上很好地结合起来,可起到服务百姓的积极作用。要以经济视角关注政策措施的变化并加以解读和诠释,用经济眼光分析社会生活领域现象,使经济新闻报道手法丰富多彩。当然,经济新闻社会化的手法也对我们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学会运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各方面的知识,调查、透析新闻背后的东西,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才能做出有价值的判断和报道。

宏观在胸,微观在握,增强针对性和指导性。

经济热点新闻也有点和面的问题,所说点和面,是说经济热点新闻有区域性,往往在此地是热点,在彼地不一定是热点;在一个地区是热点放在全局这个大范围不一定是热点;或局部地区热点又能反映出全局的、成为“大范围”的热点。这就要求我们抓热点新闻时,要把握好宏观和微观问题。把本地发生的热点新闻放在整个经济领域的大背景去观察、思考、研究、揭示发展趋势,使经济热点新闻既有针对性,又有指导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日益显著和国内市场化改革走向纵深, 中国 经济所面对的国内国际环境都空前复杂和充满变数。在这种前提下,营造一个好的舆论环境对于保障经济又好又快 发展 至关重要。主流新闻媒体由于掌握最核心的新闻资源和话语权,在引导舆论和新闻监督方面应承担主要责任。主流新闻媒体财经报道的质量和舆论导向对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影响重大,特别是财经报道的核心部分——宏观经济报道,因其主要报道与宏观经济形势和政府调控政策相关的重要新闻,更是对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于我国的主流新闻媒体来说,从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 使命的高度去认识财经报道特别是宏观经济报道的重要性和核心任务,这是经济发展和新闻媒体自身成长的需要。

深度上开掘,广度上开拓。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经济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经济报道不但要解决人们心中的“怎么了”,还要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等问题,进一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指出出路,给人以启迪。

在挖掘深度时,还要开阔视野,把经济热点问题与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社会心理结合起来。并与经济交叉、渗透,再和科技法律等其他方面联系起来,增强经济热点新闻的深度与广度。

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争议颇多,我个人认为电视深度报道在内容上要有深度,即:情节、细节、过程要深入细致;分析上要有深度,即:必须有几个逻辑层次,逐层剖析出事实真相和内在本质。国外学者公认深度报道是“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从而说出明日之意义。”直截了当地说经济深度报道就是让电视观众看了“起劲”、“解渴”、“过瘾”的经济节目。以下是我对经济深度报道的几点认识,以求共勉。

写实增强真实性,写虚增强思辩色彩。

许多经济新闻,旨在配合党和政府一个时期内的经济政策,进行解释和宣传,其内容本身带有很强的政策性。一些报道经济工作动态、经济战线新人新事的经济新闻,虽然不直接阐明政策条文,但也渗透着政策精神,具体体现着政策。比如关于农村税费改革的报道,关于宁波、杭州等地率先取消农业税的报道,关于温家宝总理许诺5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报道,无不显示着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的变化。因此,吃透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正确地反映经济政策,是经济新闻写作一项重要要求。

此外,高水平的经济新闻还善于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入手,以辨证科学的分析、通俗化的语言来透视现象,揭示本质,预测其发展趋向,帮助人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比如对当前中国股市的分析与报道,对今年推行的国有银行改革试点的政策分析,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洞察国家的金融市场动态,满足人们在经济工作中的更高需求。

经济报道的思辨力包含宏观思维能力和微观观察能力两个方面,即能通过描述微观现象把握宏观思维,在阐述宏观思维时能结合对微观现象的观察。在经济报道采写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不管是对宏观经济现象还是微观经济现象的报道,都要思路开阔,做到高屋建瓴,全局在胸,把握时代脉搏;尤其是对于微观经济题材,要有宏观思路,要从宏观上认识、分析、报道微观经济现象,也就是把微观经济现象放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去考察,从微观现象中体现宏观问题,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上做文章。

思辨性是经济分析报道的主要特点。没有思辨就不可能有分析,而分析离不开思辨。对于同一种经济现象,从不同的角度,由于作者具有的知识结构、思辨能力的不同,或者运用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有深刻与浅薄、全面与片面、正确与错误的区别。由此可见,经济报道的思辨力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而是一则经济报道对生命力保鲜能力的标志之一。能够流畅地转换于宏观、微观思维之间的能力,说明一个记者能够从不同角度,全面而中立地观察社会现象、经济事物的能力。

从当前一些经济热点新闻看,写得太实,技术性、业务性太强,就事论事,内行人不愿看,外行人看不懂。有的写得太虚,长而空、死板枯燥。解决经济热点新闻这个问题,必须做到写实要有具体事物的生活形象,富有真实感,写虚要有思辩色彩,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楚政策理论,对热点问题产生的社会效果、影响程度作辨证的分析,让人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经济热点新闻群众才爱读、爱看。

今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经济新闻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今天的新闻界,无论是综合性的经济报道,还是专业性的财经新闻,仍然有很多得不到读者的广泛青睐。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新闻写作的特点和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总结新闻实践的成果,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社会启蒙和社会设计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探寻经济新闻规律,更好地追求经济新闻的本质特色。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微观宏观
我国宏观杠杆率的结构性特征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观公平的现代中小学校内部制度与文化建构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和“微观处理”——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为例
改变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兴趣的突破口
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媒体在社会热点报道中的重新定位
微观看世界
组成与构成 含义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