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空间方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以“Up-Down”/“上-下”为例

2013-06-07钱秀金

关键词:英汉方位隐喻

钱秀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英汉空间方位概念隐喻对比研究
——以“Up-Down”/“上-下”为例

钱秀金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英汉空间方位隐喻意义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对英汉“Up-Down”/“上-下”概念隐喻对比研究揭示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表明不同语言系统具有独特的编码特征,语言的区别尤其是概念范畴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之不同世界观的区别。这符合“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观点,是该假说的有力佐证。

空间方位隐喻;Up-Down/上-下;共性;差异性;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萨丕尔一沃尔夫假说”,是萨丕尔(Sapir)和沃尔夫(Whorf)两人在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讨论之上建构起来的一种学术观点,主要包括“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和“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相对论”,是指语言提供了某种概念的分类,这种分类对持该语言的人如何认识世界的信息编码方式和知识储存方式必然产生影响。“语言决定论”,是说语言的结构与形式规定与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规范,语言的区别即是不同文化之不同世界观的区别。

国内外已有学者分别对英语“up-down”的隐喻义、汉语“上-下”的隐喻义以及两者的共性做出了不少的研究,但结合空间方位(上—下)隐喻的差异性来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的研究还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在“上”“下”概念隐喻化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巨大的差异性,得出结论:受社会文化背景制约的概念范畴具有特异性。不同的语言是不同文化之不同世界观的区别。该结论与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决定论”的观点相符。

一、英汉空间方位概念隐喻溯源

(一)概念隐喻

关于隐喻的最早定义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隐喻是将甲事物的名称用于乙事物,这一转移可以是从类(genus)到种(species)、从种到类、从种到种,或根据(analogy)来实现。”[1]人类用独有的概念化能力去概括那些抽象且不易触知的经验,在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之间建立起一种动态关系。隐喻是一种心理建构映射。隐喻的映射基于动觉意象图式(Kinesthetic image schema),它是通过人的身体与外界互动形成的反复出现的有关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结构。

概念隐喻理论区别于传统隐喻观的突出假设,是关于隐喻产生之经验基础的假设。传统隐喻观认为,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产生的基础。Lakoff&Johnson提出隐喻产生的基础是两种经验结构之间的经验相关(experiential correlations),并将经验相关进一步划分为经验共现(experiential cooccurrence)和经验相似(experiential similarity)①两种。[2]空间方位“up-down”的隐喻是一种意象图示概念隐喻。

(二)英汉空间方位隐喻研究溯源

空间方位来源于人与大自然的相互作用,如上—下、前—后、深—浅、中心—边缘等。人类在多维空间的躯体体验是最直接的经验,是最容易深切理解、体会的。因此,方位概念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概念。Lakoff&Johnson把根据空间方位组建的一系列隐喻概念称为空间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2]国外以Anderson为代表的方位主义认为空间表达形式是其他各种表达形式的结构模板(structual templates)。这说明空间表达形式是最基本的隐喻概念,对其它表达形式起到参照作用。

Lakoff&Johnson从方位隐喻的角度系统研究了英语中“上/下”(UP/DOWN)的十种隐喻意义。[2](P 15-17)

按照不同的目标域其隐喻意义可归为四类:状态域(:happy is up/sad is down,conscious is up/ unconscious is down,health and life are up/sickness and death are down,good is up/bad is down, virtue is up/depravity is down,rational is up/emotional is down);数量域(如:more is up/less is down);时间域(如: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社会等级域(如: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Lakoff&Johnson对于UP/DOWN隐喻意义的研究可以总结为“好为上”、“多为上”、“将来时间为上”;反之,“差为下”、“少为下”。Lakoff& Johnson没指出UP/DOWN可表示过去的时间。

蓝纯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汉语的空间隐喻,通过汉语“上”“下”真实语料的分析,探索其隐喻扩展,指出汉语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上”通常和好的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3]“上”与“下”还被发现用来建构四个不同的抽象目标域:状态、数量、社会等级及时间。上/下的隐喻意义也可以总结为“好为上”、“多为上”、“时间较早为上”、“差为下”、“少为下”、“时间较晚为下”。这与Lakoff& Johnson的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同之处在于蓝文提出“上”可以用来描述横向位置的改变,如“一哄而上”、“北上”等。Lakoff&Johnson和蓝纯对于英汉语“上/下”概念隐喻意义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国内不少学者在做英汉语“上/下”概念隐喻意义的对比研究时也大多关注两者的共性,对于两者的差异性研究涉猎甚少。本文在阐述英汉“上/下”概念隐喻意义的共性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差异性,以揭示不同的语言对不同的隐喻化思维起一定的影响作用,语言塑造思维,影响思维。

二、英汉“up-down”/“上-下”隐喻意义对比

英语中基于“up-down”形成的方位隐喻是用源域物理状态投射到目标域时间、情感或状态等的结果。汉语方位词(localizer)“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基本途径,也是参照垂直空间方位而组建的一对隐喻概念,具有丰富的隐喻意义。

(一)英汉“up-down”/“上-下”隐喻意义共性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所表现出的共性如下表:

基于人类身体经验和物质经验的空间体验(spatial experience)是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空间隐喻词汇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由于方位隐喻是以空间方位来建构的,同一个源域如“up”是表示向上姿势的一个图式,其中的向上方式、程度、位置等各不相同,所以,以“up”为源域的方位隐喻也多种多样,在几个或多个方位隐喻之间就可以构成连贯的系统,这些空间隐喻概念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成为一个统一的一致的整体。如喻体“up”所映射的本体特征大都和“好的方面”相关联,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出了人类积极的、好的方面,体现了“好为上”这一整体特征。反之,以down为始发域的隐喻,描述人类消极的、不好的一面,体现“劣为下”的总体特点。这些空间方位隐喻构成连贯的系统,具有共同的体验特性。

表1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意义的共性

表1以Lakoff&Johnson所罗列出的Up-Down十种隐喻意义[2](P15-17)为基础,结合国内学者对“上-下”隐喻意义的研究进行修改和补充,从投射的四个目标域状态、数量、时间和等级/地位对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意义的共性进行归类。

在状态域投射方面,汉语中的“上-下”隐喻意义基于人类身体共同的空间经验,人行走时是直立的,睡觉或生病时是躺下的,心情喜悦、精神焕发时能较长时间保持直立姿态,因此“上”喻指好的、积极的状态,并由此引申出健康、活着、高兴、有意识、具有美德、理性等意义;相反,人生病或处于消极状态时,身体就容易弯曲,难以保持直立的姿势,故“下”喻指不好的状态,并由此引申出不健康、死亡、悲哀、无意识、道德败坏、非理性等意义。

数量的多少与垂直空间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从生活中的空间体验“众人拾柴火焰高”、“水涨船高”发现“多为上,少为下”的数量隐喻。汉语中有“上升、上涨、上调、下降、下跌”;英语中有“The price goes up.”,“The temperature went down.”

表1与Lakoff&Johnson观点的不同在于时间域的投射。表1在时间域一栏提到英汉语“上-下”隐喻的共性为“Up is early.(上为较早)/Down is late.(下为较晚)”②这一隐喻意义,而Lakoff& Johnson对于“up-down”在时间域的意义投射仅提到“Foreseeable future events are up.”。如:

(1)a.Up to now he is still quiet.(直到现在③) b.come down from father to son(传承)

c.上午,上月,上一代,上辈子,下周,下旬,下一代,下辈子等

(2)a.All up coming events are listed in the paper.b.What’s coming up this week?

例句(1)a中“up”表示比“now”更早的时间; (1)b中的“down”表示从父辈到子孙后代传承下来,即下为较迟、较晚的时间;(1)c句中所列举的汉语词汇“上-下”隐喻意义和英语“up-down”隐喻意义具有相似性。例(2)中“up”表示将来的时间或可预见的将来要发生的事情。Lakoff&Johnson认为没有提到“up”也可以表示过去或较早的时间,而且他们也忽略了“down”在时间域的隐喻意义。

在等级/地位/品质一栏表1和Lakoff&Johnson的观点一致。Lakoff&Johnson提到“Having control or force is up./Being subject to control or force is down.”,在这里归类到等级/地位一栏时笔者所用的表述为“High status is up./Low status is down.”,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本质意义是一致的。

(二)英汉“up-down”/“上-下”隐喻意义差异

由于人类在物理空间上具有相似的身体经验、物质经验,英汉语言中“up-down”/“上-下”的隐喻意义体现出一些相似性,在前文中已有简单阐述。但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隐喻并不完全以身体和物理经验为基础。隐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因素与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萨丕尔-沃尔夫指出:“没有两种语言可以相似到这种程度,可以体现相同的社会现实。不同的社会赖以生存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不仅仅是贴着不同标签的相同的世界。”(转引)[4]不同的语言对世界组织方式是不同的。因此,英汉语中“updown”/“上-下”的隐喻意义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如下表:

表2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隐喻意义的差异性

1.状态域差异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空间概念都可以用来表示状态,即“Good is up./Bad is down.”(“好为上/差为下”),这是两者在状态域的隐喻共性,同时它们也表示各自不同的其它状态。例如:

(3)a.be used up用光 筋疲力尽;be fully booked up座位已被预订一空;eat up吃光。

b.drink down喝光;burn down烧毁。

(4)He will flare up if someone calls him a coward.突然发怒。

(5)calm/cool/quiet down冷静/安静下来; fight down镇压、克服、平息。

例(3)a中“up”与动词连用表示终了、完结的状态,而且十分活跃;与“up”相比,“down”在这方面用得较少。例(4)中“up”表示生气、情绪激动;例(5)中“down”表示冷静、平息下来,这是基于人类平时的生活经验,人生气时情绪激动,血液上涌,会站起来据理力争,甚至破口大骂;而冷静时会气沉丹田,静坐思考。这里的“down”属于向下的方位隐喻,表达的却是积极的、好的意思,并没有“劣为下”的隐喻含义。汉语“上-下”除了具有“好/坏状态”的隐喻意义之外,还可以投射到其它状态领域。例如:

(6)a.上课、上班、上台、上网、上工。b.下课、下班、下台、下网、下岗。

(7)a.上市、上线、上映、上传、下发、下书、下诏、下帖。b.下市、下线、下架。

(8)a.上进、上心、奋发向上、扶摇而上、逆流而上。b.低眉下意、甘拜下风、柔声下气。

(9)a.上品、上等、上乘、上好、上流、上佳。b.下品、下等、下流、下九流。

在(6)中“上”表示处于工作状态,“下”表示不处于工作状态。例(7)中的“上”表示事物处于公开状态,呈现出来;“下”一般指的是退出公开状态,退出人类的视野。但由于中国传统认为有权利颁发条文或下达命令的人是尊贵的,处于“上”,相对而言,接收条文或指令的人地位较低,处于“下”,所以由地位高的人向地位低的人公布信息可以用“下发”、“下书、“下诏”、“下帖”等。例(8)的“上”表示积极、主动的状态,“下”表示消极、被动的状态。例(9)中用“上”来表示品质好,“下”表示品质差,而英语中表示品质好坏用“high/low quality”。

2.数量域差异

数量的多少与垂直空间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从生活中的空间体验“众人拾柴火焰高”、“水涨船高”发现“多为上,少为下”的数量隐喻。汉语中有“上升、上涨、上调、下降、下跌”;英语中有“The price goes up.”,“The temperature went down.”但由于空间隐喻受文化体验的影响,空间概念隐喻有时也会偏离其内在的系统性。Up表示用光,变少,如例(10);“下”表量词,指动作的次数,如例(11);例(12)的“下”表示少于,数量没达到。

(10)The petrol is used up. 用光;The downpour did not let up until dawn.减小;逐渐削弱。

(11)看一下、“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红楼梦》第三十回)。

(12)不下二百人。

3.时间域差异

英语中,“up-down”除了和汉语对应的“up”(上)表示较早或过去,“down”(下)表示较晚或将来以外,也存在“Unknown(or future)is up./ Known(or past)is down.”的隐喻用法。例如:

(13)All up coming events are listed in the paper.

(14)look down the years to the future看到多年以后的未来;down the ages/years自古以来。

例(13)“up”表示将来的时间,未知为上;例(14)“down”表示自较早到较晚的时间,已知为下。汉语垂直方位词“上-下”喻指时间时基本上是以时间在先、前、早为“上”,时间在后、晚为“下”,并没有这种与英语相对应的“上表示将来,下表示过去”的用法。西方人崇尚基督教,认为上帝、天堂高高在上,赋予了未来事物积极的性质,将未来的事物放在较高的空间位置上;而中国人重视过去,对过去持积极的态度,往往把过去放在较高的空间位置,如上古、上代、上辈子等。“Unknown/future is up; known/past is down.”这一空间隐喻反映了中西方在时间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4.等级/地位域差异

在人类社会中,社会地位、等级制度和权势紧密相连。地位与权力成正比,位高则权重。社会地位或等级与空间概念“上-下”相匹配,形成了High status is up(社会地位高为上)/Low status is down (社会地位低为下)的隐喻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帝王的权利、上级的权威,对于尊卑贵贱、三六九等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汉语中用“上-下”概念喻指地位高低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

(15)a.上流、上级、上司、皇上、上供、上层;b.下级、下人、下属、下层、下等。

c.上女衣五,中女衣四,下女衣三。(《管子·揆度》)

不过汉语也有个别反例,用“下”来表示等级/地位高,如:陛下,阁下,殿下,但这种词语数量极其有限,对主流文化价值观不会构成冲击。英语中虽然也有此类表达,如:upper/lower class,但使用量很少,远远不及汉语广泛。这是因为中国文化属于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英语文化属于平行的社会结构。权势在中国起重要的作用,中国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其固定的身份、地位、权利和义务。与中国的差序结构形成对照,英语文化,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结构基本是平行的,西方人主张自由平等,个性解放。

5.表行为动作差异

“Up-Down”(“上-下”)由于其空间方位概念在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场景(relation scenario)。如果场景中的两个关系元均处于静止状态,那么这种场景被称为静态的(static)场景,如前面已经探讨的空间概念分别与状态、数量、时间、等级/地位的关系场景;当场景的两个关系元中一个或两个处于运动状态时,即形成动态的(dynamic)关系场景。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本身表示行为动词时,均形成动态关系场景,但所投射的目标域意义有显著差异。“Up”作动词,表示提高或突然做某事,如例(16)。“Down”作动词,表示打倒,喝下,如例(17)。

(16)up the price提高;up and leave突然站起;upped one’sweight使增加。

(17)down the weaker击倒;downed the thief.打倒;downed two glasses of champagne喝下。

(18)a.上刺刀、子弹上膛(表增添;安装);b.上刑(表使用;施行);c.《庄子﹒说剑》:“宰夫上食。”(表进献);d.上工厂、上街(表示去;前往);e.上圈套、上当、上钩(表陷入);f.上药、上色(表示涂); g.上班、上课、上岗、上工(表示进行某种活动);h.上弦、上发条(表拧紧发条)。

(19)a.攻下、连下三城;b.下令、下单(表发布;颁布);c.下结论、下定义(表作出判断;作出); d.下锅、看人下菜、下药(表放进;投入);e.下功夫、对症下药(表示施;投入;使用);f.下海、下水(表示进入);g.下班、下岗、下工(表示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h.争执不下(表示退让);i.下货(表示卸掉);j.下蛋(表示动物生产);k.下棋(指进行“棋类”比赛)。

英语“up-down”作动词时都是基于其空间原始意义,“up”引申出上升、上涨、跳起等意义,“down”引申出倒下、喝下的动作过程。相比之下,汉语的“上-下”空间意义动词化更加活跃,投射的领域更多。例(18)中“上”表示行为动作时有八种意义;例(19)里“下”表示行为动作时有十一种意义。“上-下”的语义由原型到各种变体的引申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到人类的认知结构制约的。英汉两种语言因结构形式不同导致不同的抽象思维图式是两种语言在“上-下”垂直空间概念方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根本原因。

6.与人体方所词搭配差异

人类借助身体体验表达概念。Lakoff&Johnson指出:概念是通过身体、大脑和对世界的体验而形成的,并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空间方位词“up-down”(上-下)与人体部位词搭配的用法,形成特殊的以人体为基准的空间表达隐喻系列。

“Up”与人体方所词搭配表示“好为上”的总体特征,如例(20);表示生气、发怒,如例(21),表示原始意义的引申,在上方、向上、提起,如例(22);表示关闭,如例(23)。“Down”与人体方所词搭配表示“差为下”的总体特征,如例(24);表示在下方、向下,如例(25)。

(20)keep one’s chin up不气馁;不灰心;振作起来;keep up heart不气馁;不失望。

(21)get one’s back up<口语>发怒;make up a lip撅嘴(表示生气、不满等)。

(22)fling/pick up one’s heels逃走,溜之大吉;up to the chin/ears/eyes/neck(in sth)沉湎于。

(23)button up one’s lips/mouth(俚语)闭口不谈;shut up one’s mouth/face/head不作声;闭嘴。

(24)down at the heel不修边幅的,邋遢的(指人);down in the mouth神色沮丧的,垂头丧气的。

(25)fall/go down on one’s knees跪下;frown down用皱眉压制住;hand down传下来;发下;head down修剪;剪齐(花、草等)。

汉语中“上/下”附着于认知主体的某些身体部位前面或后面,表示一种抽象意义(身体部位与另一实体之间的虚拟空间关系)。表示现在的时间或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如例(26);表示重要,如例(27);表示承担责任,如例(28);表示靠得很近、关系密切,如例(29);表示非实际的、表面的,如例(30);表示踏实、从小到大逐渐积累,如例(31)。

(26)眼下、节骨眼上。

(27)心上人、掌上明珠、头上。

(28)肩上、身上。

(29)眼皮底下、手上、手下。

(30)嘴上、口头上。

(31)脚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英语中“up/down”与人体方所词搭配构成大量的英语习语,它们所形成的隐喻意义基本上还是从“up”和“down”的原始意义出发,引申出与“好为上/差为下”的总体特征。英语习语是英语语言中最活跃的词汇之一。英语人体部位词习语通过人体部位词的使用反映了人们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传递着英语民族的历史发展、风俗习惯和道德标准等社会文化。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汉语“上/下”与人体方位词搭配的用法比较有限,所形成的隐喻意义主要依靠对人体部位作用的理解,人体方所表达形式隐喻意义与“上/下”的原始意义关系不是很紧密。

7.表横向位移差异

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不仅用在垂直空间概念隐喻中,也用来表示横向位移。例(32)“Up-down”表示水平位置改变的结果;例(34)表示水平位置移动的过程。“上-下”表示横向位移,如例(35)。

(32)up north北上;down south南下go (from the country)up to London go down to the country。

(33)He has gone up to the country.(向内地用“up”);He has gone down to the coast.(往海边用“down”)。

(34)We walked up that street until we got to a market.(沿着那条大街);go up向远处走去;He walked up(or down)along the street.(沿着街道);go down this road(沿着,循着)。

(35)a.北上、南下、上北京、下江南、上城、下乡;b.东上、西上;c.上游、下游。

基于人类共同的社会经验,北方在地图中画在上方,南方在下方,英语用“up north”,“down south”来表示。同样,城市与乡村这对概念,也遵循“好/大为上;差/小为下”的隐喻特征,上城用“up”,下乡用“down”。所以例(32)和例(35)a具有共性。这里的“up/down”(“上/下”)指的是横向空间位移的结果。例(33)中“up/down”表示向某个方向移动,去(某个地方),这和(35)b的“东上”、“西上”等隐喻意义相近。例(35)c“上/下游”的表达是以水流总是从高处往低处流的生活经验为依据,地形高为上,地形低为下。英语“up-down”和汉语“上-下”表横向位移的差别在于“up-down”还可以表示水平位置移动的过程,如例(34)中“up/down”表示沿着某个地理位置移动;汉语“上-下”没有这种用法。

8.表程度

(36)be used up用光。

(37)话都说到这份上,没什么好商量的了。

(38)来听讲座的不下千人。

(39)不相上下、上下一心。

例(36)中“Up-down”作程度副词,表示彻底地,完全地;例(37)中“上”表示达到一定的程度;例(38)的“下”指没达到,少于,低于;例(39)中“上-下”表示程度、等级差异。英语“Up-down”作程度副词时表示很高程度,语气强烈,意为完全彻底;汉语“上-下”表程度时只说明达到一定的程度。

三、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思考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核心是语言决定思维。该假说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且也是思想的塑造者,语言决定着一个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半个世纪以来学术界对该假说争议颇多。笔者通过英汉“Up-Down”/“上-下”概念隐喻的语料分析发现英汉两种不同语言在概念隐喻化方面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在隐喻化思维形成的过程中,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标记能促使某些与之相应的认知图式的形成,尤其是那些较为复杂、抽象的认知图式。[5]英汉空间方位概念隐喻就是在两种不同的语言构式基础上形成具有显著差异的隐喻意义。这表明不同的语言对不同的隐喻化思维的形成起到重大的影响作用。概念范畴的差异性体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世界观的差别。

[注释]

①“经验共现”是指两种不同的经验同时出现,这种共现在生活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稳定的概念结构,即概念隐喻。经验共现的经典隐喻是“多为上”。“经验相似”则强调事物之间不存在所谓客观的相似,而是人们在体验中对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了相似性联想,这一联想受到人的经验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

②本文所用的英汉语语料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牛津袖珍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英语介词用法词典》(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年)、《英语惯用法词典》(薄冰主编,商务印书馆,2008年)、《英语惯用法大辞典》(刑志远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辞海》(第六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以及软件《汉语大辞典V6.35》电子版。

③由于篇幅关系,对于例句语料没有整句翻译,仅对例句中斜体部分的用法进行解释。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Lakoff,G.&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蓝纯.从认知角度看汉语的空间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4):7-15.

[4]孟宏党.萨丕尔-沃尔夫假说的欧洲渊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7):12-14.

[5]Bloom,A.H.The Linguistic Shaping of Thought:A Study in the Impact of language on Thinking in China and the West[M]. Hillsdale,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1981.20.

[责任编辑 刘范弟]

A Contrastive Study of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Taking Localizer"Up-Down"/"shang-xia"for Example

Qian Xiu-jin
(Fuzhou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and Trade,Fuzhou,Fujian 350202,China)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orientational metaphors in English and Chinese.This contrastive study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English"Up-Down"and Chinese"shang-xia"reveals that there are much more differences than similarities in metaphor conceptualization.This result proves that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s have their own encoding characteristics.The differences in languages,especially in concept categories,reflect the differences in world view under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in accordance with Sapir-Whorf Hypothesis,and they are also effective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s.

orientational metaphors;Up-Down/shang-xia;similarities;differences;Sapir-Whorf Hypothesis

H312

A

1672-934X(2013)02-0127-07

2013-02-13

钱秀金(1978-),福州外语外贸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认知语言学,外语教学,功能语言学研究。

猜你喜欢

英汉方位隐喻
认方位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借助方位法的拆字
基于TMS320C6678的SAR方位向预滤波器的并行实现
Word Fun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英汉诗歌中的隐喻对比研究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