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学龄期围术期患儿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2013-06-07蒋淑兰王香红
余 红 蒋淑兰 王香红
江西省儿童医院手术室,江西 南昌 330006
心理干预对学龄期围术期患儿心理状态的影响探讨
余 红 蒋淑兰 王香红
江西省儿童医院手术室,江西 南昌 330006
目的:探讨围术期心理干预对学龄期患孩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择期手术治疗的学龄期患孩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不给予特殊干预措施,运用常规护理,于手术当天由麻醉医生及病室责任护士带入手术室。试验组患儿采取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术前探视,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干预基础,术中的认知干预、情绪干预及术后24小时的健康指导和满意度随访。采用不同干预方案,并在围术期的不同时期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SAS)、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和家长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满意度的调查。结果:两组患孩在这3个时间点在焦虑状况、合作程度、满意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24小时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对照组患儿表现出明显的焦虑,Zung焦虑自评表(SAS)、用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及24小时满意度调查表分值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结论:对学龄期围手术儿童采用不同干预方案能够正确的进行心理疏导,调整患儿及其家庭的身心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负性心理影响,提高患儿对手术的耐受力,避免远期身心影响,缩短护患间距离,值得广泛推广。
心理干预;学龄儿;围术期
学龄期是儿童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控制、理解、分析能力增强,有一定的个性,自尊心很强,他们的心理状态相对稳定,对医务人员的说教能够理解[1]。学龄期患儿心理承受能力差,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使其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紧张、焦虑、恐惧等[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心理的发展,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手术相关的心理干预也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学龄期手术患儿围术期的心理干预更是受到广大医务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50例学龄围术期儿童心理干预的临床观察认为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紧张、焦虑、恐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2013年收治的100例行择期手术的患儿,男61例,女39例,年龄7~13岁,平均(10 ±0.5)岁。其中骨折23例,血管瘤31例,尿道下裂18例,腹股沟斜疝28例。100例患儿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及病情、手术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术前采用常规护理,不给予患儿特殊干预措施,手术当天由麻醉医生和病室护士带入手术室。试验组采用心理干预,其方法是:①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T1):术前1d初视患孩时,主动向家长及患孩自我介绍,亲切地询问患孩熟悉的生活和事情,通过和家长与患孩互动交流,使用动画模式介绍手术室环境,通过成功病例进行说教,借助家长促进与患孩交流,为家长提供放松紧张、焦虑情绪的环境,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和需求。在尊重、真诚的前提下,适当的沉默、观察并配合接受移情,有助于心理干预进行,感同身受地为对方所想,患孩通常认为把焦虑恐慌告诉他们的家长更安全。通过家长的理解支持达到引导整个家庭对患孩的心理干预。目前的学龄儿童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的心理负担重,且会直接引起患孩的不安,以家庭为单位的评估干预模式是心理干预的重要部分,充分运用其知情权,使其理解、支持并能配合医务人员对患孩最有效的心理干预,采用Zung焦虑自评估表,有效地对患孩术前进行评估,制订不同形式、个性化有针对的措施给予干预,手术当日和家长一道护送患孩入手术室,做到零距离护患交流。②与家人分开期(T2)的心理干预:与家人分开,进入手术室的患孩,会很快流露出惶恐的感情,此时护士应加倍关心患儿。在手术室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患儿离开了熟悉的亲人,往往会产生孤独感,学龄期儿童缺乏持久性和坚韧性,有时表现出执拗性与冲动性,在接受治疗时会固执己见,因此护士应当像他们的母亲一样关心他们,注意他们的一言一行,知道患儿此时需要什么,成为他们“心理”上的母亲,这样有利于解决治疗和护理中可能出现的许多问题。做到微笑服务,关心患儿,给患儿留下良好的印象,增加他们对护士的信任度。通过观察、交谈,辨别不同儿童的性格特点,并能“对症下药”。利用活泼的音乐背景,鼓励的眼神和手势,温暖的抚摸等非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用温柔的话语简要地讲解手术体位和配合要点,进行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其负性情绪。③术后心理干预:手术结束后,对清醒患儿的配合行为给予鼓励表扬,并当面告之家属及同病房患儿,让患儿有自豪感,同时反馈手术完成情况,仔细询问患儿术后疼痛情况,并为其提供有效的支持,帮助其克服消极情绪。对家属及患儿进行真实的问卷调查,有利于工作的持续改进和护理的科学管理。
1.3 评价方法 采用Zung焦虑评估量表(SAS)[3]对两组患儿手术前后心理状态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SAS采用4级评分,主要评定有无症状出现和频度,其标准为:“1”表示没有或很少时间有;“2”表示有时有;“3”表示大部分时间有;“4”表示绝大部分或全部时间都有。20个条目,对分界值为50分,其中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诱导期合作度量表(ICC)[4],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期合作程度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将患儿在诱导期的各种负面表现分别量化。患儿在诱导期出现的任一项负性行为均记为1分。累加起来得出ICC的总分,最高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儿的合作程度越差。采用本院自制的住院患儿问卷调查表对2组患儿满意度进行评定,其内容包括:服务态度、仪表举止、操作技术水平等方面进行打分,满意为5分、一般满意为3分、不满意为0分,分值越高满意度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儿在术前1天作zung焦虑自评估、诱导期合作度评估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儿进入手术室和麻醉诱导时非常合作,麻醉过程顺利;对照组患儿进入手术室表现出明显的焦虑,而且麻醉诱导时,表现出极度的恐慌和恐惧,焦虑状况评分明显高于试验组,分别见表1及表2。术后24小时满意度调查见表3。
表1 2组手术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s,分)
表1 2组手术前后SAS评分的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与术前比较,ΔP<0.01。
术前术后对照组组别n 50 52.95±4.01 51.93±3.70试验组50 53.03±4.34 35.78±5.22*Δ
表2 2组麻醉诱导前期合作程度评分的比较 (±s,分)
表2 2组麻醉诱导前期合作程度评分的比较 (±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麻醉诱导前期合作程度评分对照组组别n 50 2.23±3.5试验组50 5.08±1.9*
表3 两组满意度的比较
3 讨论
学龄期儿童是一个有别于成人的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相对稳定,对医务人员的说教能够理解,目前的学龄儿童又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成员的心理负担重,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方式能充分评估其家庭结构及功能,获得家庭成员的信任和支持,确定出患孩的心理问题,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Zung焦虑自评估表可以很客观地反映出实验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通过表2可以看出,与家人分开麻醉诱导前期的心理干预的患儿,其合作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的满意度调查也远远高于对照组,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心理干预最终达到对患孩的心理干预,也是本研究的一个特点。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儿术前1天焦虑状况评分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1),麻醉诱导期情绪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满意度调查比较(P<0.05)均证实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儿焦虑,提高患儿的从医性和满意度,它不仅和谐了护患关系,增加了患孩及其家庭的从医行为,更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缩短护患间距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达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有效的围术期心理干预已成为优质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并日益受到手术室护理专业界的广泛关注,但目前仍在一些医院特别是儿童专科医院难以普遍开展,这与手术室人员不足,对学龄期儿童心理认识不够,术前对患孩评估不力,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和交流技巧,缺乏统一、科学、心理调查方法等诸多因素有关。
[1]朝静,刘均,娥肖倩.学龄期白血病患儿的心理行为状况及其护理干预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9,6(5):219.
[2]虞晓芬.心理干预对学龄期手术患儿焦虑心理的作用[J].健康研究,2011,30(1):37-38.
[3]韩玲.焦虑、抑郁评估量表在乳腺癌患者术前应用[J]健康必读,2012,3(6):17-18.
[4]Kain ZN,Mayes LC,Wang S,eta1.Parental presence dur-ing indution of anesthesia vs sedative premedicatian:which intervention ismore effective[J]. Anesthesiology,1998,89:1147-1156.
R726
A
1007-8517(2013)19-0072-02
2013.08.11)
江西省卫生厅普通科技计划项目(2013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