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在33例周围性面瘫中临床疗效观察

2013-06-07赖若芸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3年19期
关键词:面瘫穴位疗效

赖若芸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在33例周围性面瘫中临床疗效观察

赖若芸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目的:探讨运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对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包括疾病相关知识、中医治疗的作用、面部护理及康复指导、心里疏导、饮食指导等,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增强了周围性面瘫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使其能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

周围性面瘫即面神经麻痹。属于中医“口僻”之范畴,是神经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面部肌肉瘫痪。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主要症状为起病突然,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口角向健侧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眉、鼓气、噘嘴等动作。我科于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对收治的面瘫患者62例行中西医健康指导,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病人6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女性25例,年龄18~65岁,发病时间1~35d,所有病例均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患者年龄及一般资料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通过现场讲解和书面的方式,对患者进行系统的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每个疗程为6天。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显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基本恢复,但仍留有轻度不适感,或大笑时轻微出现口歪;有效:面容及面肌运动功能部分好转,但额纹、闭目、大力示齿三项指标尚有部分未恢复正常;无效:面容及面部肌肉运动功能治疗前后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与计算,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 健康教育内容

2.1 介绍疾病相关知识 ①其发病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②面瘫的急性期为7-10天,缓解期为1个月,后遗症期为2个月,因此早期的积极治疗对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③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如针灸、中药、穴位注射、穴位贴敷、抗病毒、药熨治疗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营养神经的功效。

2.2 中医治疗的作用 ①针灸治疗:包括针刺、艾条灸、电针等,可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行气活血。使肌肉筋脉得以温煦濡养,起到消炎、减轻神经水肿和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血管功能的作用,从而促进受影响或损伤的神经肌肉功能恢复健康,达到治愈的目的[2]。②穴位注射法: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2或甲钴胺注射液,通过针刺及药物对穴位的渗透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达到营养神经,治疗疾病的目的。③药熨治疗:将中药捣细混匀加入白酒搅拌后,把药渣装入布袋,加热至60-70℃后在面瘫一侧的穴位上来回烫熨,利用温热的作用,将药物通过体表毛窍渗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的作用。④梅花针法:用5~7枚不锈钢针集成一束,用之叩刺某些穴位,激发调节脏腑经络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应告知患者,梅花针叩刺皮肤后,皮肤表面出现针刺痕迹,并有结痂或出血点,数日后即可消退。

2.3 面部护理及康复的指导 ①嘱咐病人注意面部保暖,避风寒,防感冒,外出时戴口罩,避免直接吹风,忌冷水洗脸。②每日用毛巾热敷脸1-2次,并指导按摩面部穴位如阳白、颊车、下关、太阳、迎香、翳风、风池等,每日2-3次,每次5-10分钟。③指导患者多做功能性锻炼,如鼓腮、咬牙、抬眉、双眼紧闭等。

2.4 眼部、口腔护理的指导 眼睑闭合不全时应带防护眼罩,必要时涂眼药膏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注意保持口腔清洁,进食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等并发症。

2.5 心理疏导 因突然发病,口眼歪斜,直接影响患者的容貌,使其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担心留下后遗症,护理人员要针对患者不同心理需求,关心、体贴患者,向其讲解有关疾病知识,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6 饮食指导 风热型患者宜清热、生津、养阴,宜食寒凉和平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辛辣、温热之品。风寒型患者宜温里、散寒、助阳,宜食温热性食物,忌寒凉生冷之品。

3 结果

治疗4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具体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表

总之,通过中西医结合健康教育,面瘫患者能了解疾病发生的病因、诱因及临床表现,认识中医的治疗方法及作用,掌握饮食宜忌以及面部护理、康复护理方法,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保持稳定情绪,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通过与患者不断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了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

[1]史玉泉,周孝达.实用神经病学[M].3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3.

[2]易玉珍,阮经文.针灸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10,9(9):43.

R248.1

A

1007-8517(2013)19-0027-01

2013.08.10)

赖若芸,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究方向:临床神经内科护理。E-mail:lairuoyun1966@126.com

猜你喜欢

面瘫穴位疗效
东红分期辨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针药并用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举隅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夏季穴位养心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针刺合电针疗法加TDP照射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