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天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与途径

2013-06-07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杜俊鹏等

航天工业管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航天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究发展中心 杜俊鹏等

在21世纪全球化日益加剧和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时代,作为最有价值的无形资产,知识在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知识管理已成为众多大型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隐性知识是企业知识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核心的、有价值的企业知识。但存储于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未形成结构化的显性记录,造成知识需求者需要通过与知识提供者进行反复交流才能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因此,如何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提取并转化为企业可控的显性知识资源,一直是企业知识管理工作关注的重点。

航天企业属于大型科研企业,主导业务以航天型号研制为主,其知识管理不仅需要考虑技术报告、三维模型、试验数据、发明专利、科技成果、标准规范等显性存在的知识资源,更重要的则是设计理念、技能诀窍、研制经验等隐含在领域专家或资深设计师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因此,需要寻找出适合航天企业自身特点的隐性知识获取途径和方法。

一、隐性知识的典型特征

1958年,英国学者迈克尔·波兰尼发表了《个体知识》一书,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知识的概念。他认为,诸如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等形式的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而默会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知识则是隐性知识。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发表的《创造知识的企业》一书进一步深化了波兰尼的观点,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深深根植于行为本身和个体所处的环境,因而很难规范化,也不易传递给他人。同时,他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技术层面,包括难以言传的技能诀窍、洞察力、设计灵感等;另一个是认知层面,包括工作信念、设计理念、心智模式、设计情感及价值观等。

然而,工程实践或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并不都是非此即彼的,而是一个从隐性到显性的具有不同显性度的连续谱系。鉴于此,许多学者对隐性知识进行了深入细化,如美国学者Nickols将与个人技能和经验相关的、可通过编码显性化的隐性知识称之为潜性知识。与难以言明的隐性知识相比,潜性知识可以通过语言或其它方式在员工中传递,因而符合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方式。经济学家成思危等人兼顾知识本身的表达难易程度和知识拥有者的共享态度,提出将“知识拥有者未意识到但容易表达的知识”和“知识拥有者不愿意共享但容易表达的知识”统一定义为亚隐性知识,并提出亚隐性知识是知识体系的主体及知识管理的重点内容。

综合各位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典型特征:

内隐性——指隐性知识存在于员工个人头脑之中,缺乏外在的清晰表达和有形载体。

情境性——指隐性知识嵌入在时空、社会、物理、业务等与其相关的条件、背景和环境中,情境作为隐性知识的重要构成要素,为隐性知识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提供了保障。

个人化——指企业员工的隐性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受到个体主观因素的深刻影响。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以实践活动为主导的自我建构过程,由于员工的专业背景、能力水平、责任分工、个人偏好等方面的差异,同样的业务过程可能会在员工头脑中形成多样化的甚至相互矛盾的隐性知识。

模糊性——指企业员工对自己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缺乏清晰了解,当需要描述这些隐性知识时常常感到有些模糊不清。

二、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

1.基于人际网络的获取方法

从社会网络视角看,企业内部隐性知识的流转是企业成员之间经验、诀窍、认知的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以人际互动关系为基础,因此人际网络是企业内部隐性知识流转的重要途径。

基于人际网络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就是将企业员工视为隐性知识的承载主体,借助人际网络,知识需求者能够快速与知识供应者建立联系。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知识供应者可以将隐性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等显性化的方式转移给知识需求者,也可以通过知识服务的形式直接向需求者提供解决方案。这种方法将获取隐性知识转变为寻找隐性知识拥有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绕开了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问题。此外,人与人的直接交流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隐性知识的传递及共享效果。这种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包括专家地图和实践社区。

专家地图是一种面向企业领域专家的组织结构,用于支持查询者以可视化的方式从多种途径快速定位企业专家。例如,NASA构建了专家地图系统,知识需求者可借助该系统并通过组织归属、参与项目、专业能力、专家姓名等方式快速找到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的领域专家,同时也可以查询到与指定专家具有相同能力、参与相同项目、属于相同部门的其他专家。

实践社区是指非正式的、自发组成的“知识共享”团队,其凝聚力来自社区成员对某项事业有共同的专业知识和兴趣爱好。实践社区具有非常明确的主题,且这些主题是与工作相关联的,实践社区的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提升社区成员的能力、传播分享隐性知识以及快速解决工作难题。

专家地图和实践社区的本质都是按照新的组织方式重新构建企业人际网络,帮助知识需求者快速定位并联系有能力的知识供应者,从而为隐性知识的转移和共享提供有效途径。

2.问题或主题牵引的获取方法

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是他们多年工作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但许多员工往往意识不到自己掌握着丰富的隐性知识,更不会考虑对其进行梳理和共享。因此,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借助问题问答或主题讨论等必要的牵引方法。此外,针对复杂工程问题,个体员工的知识往往是部分或片面的,所以在问题问答或主题讨论过程中往往需要融合多位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而形成更全面、更完善、更准确的认识。

问题或主题牵引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就是以具体问题或明确主题为牵引,将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导出并融入到问题求解或主题讨论过程中,参与者的观点与言论经过积累沉淀及再加工后转化为显性知识资源。这种隐性知识获取方法包括知识问答、企业维基、技术论坛等。

知识问答是通过知识需求者提出问题、知识拥有者提供解答的方式来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已解答的问题和答案汇集形成显性知识资源库,从而为员工提供新的知识检索途径。例如,2005年,波音综合防务系统部开始应用知识问答工具AskMe系统进行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及管理,在随后的2年内发展了1428位用户,创建了1578份文档,针对396个问题形成了547份回答,创建了313份常见问题解答。

企业维基是一种支持群体协作的超文本系统,开发、合作、平等、共创、共享的维基精神使其成为汇聚企业隐性知识的有效工具。借助企业维基平台,员工可将零散的知识点汇聚成丰富有序的知识体系。知识共享过程中,通过互动讨论与协作编辑,隐性知识被过滤、分析、整合和外化,最终形成显性的知识资源。

技术论坛是支持技术讨论和技术交流的内部论坛,旨在为员工提供问题问答或主题讨论的沟通渠道。众多航天航空领域的大型研发企业或组织均构建了企业内部的技术论坛,并将其作为员工跨组织边界技术交流的有效平台。

3.面向业务过程的获取方法

现代设计理论认为,产品研制就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新知识获取和运用为核心的创造性活动。在可行性论证、方案论证、初样、试样、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等产品研制阶段,技术人员随时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研制困难,需要从内部或外部知识源寻求帮助,并获得解决方案。伴随着问题的求解过程,新的知识被创造并固化到方案或产品之中。因此,产品的研制过程就是知识创造、获取及应用的过程,以业务过程为主线能够有效获取隐性知识。

面向业务过程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主要是设计思考过程建模。设计思考过程是设计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与经验,定义设计问题、产生设计概念并进行设计决策的动态心理行为过程。设计思考过程模型涵盖设计师的思考、推理、权衡、决策等丰富的过程知识,并以清晰且系统的方式记录和展示设计演进逻辑及其依据。例如,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和剑桥大学合作开发的DRed软件以问题、选项(即备选方案)、正反论据等元素及其联系来表达设计思考过程,支持图形及附件关联,同时采用“隧道”技术连接不同的设计思考过程图档。目前该软件已经作为特色化的知识管理工具在罗尔斯·罗伊斯公司推广应用。

三、适合航天企业隐性知识获取的途径

航天企业具有隐性知识总量巨大、专家及知识员工众多、信息系统应用广泛、相关专业单位多、组织边界明显等特点。笔者结合这些特点并从技术角度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获取隐性知识的途径,以期为航天企业隐性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1.建设综合性的知识社区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航天企业已经成为具有集团规模的大型科研企业。例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除了拥有以两院院士、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等各级专家为代表的一批高专人才外,还包含了大批业务骨干及高等学历的知识型人才。从全院范围看,研究院形成了以高层领军人才、中层骨干人才和新生层知识人才为主线的知识型员工三层组织结构,总量庞大。但由于研究院内员工分属不同厂所,组织边界限制了员工之间的知识交流、传递及共享。因此,迫切需要通过研究院综合性知识社区建设,为员工的隐性知识传递及共享开辟跨组织边界的快速通道。

综合性知识社区就是融合专家地图、知识问答、技术论坛、企业维基、实践社区等隐性知识获取方式的综合性知识获取平台。该平台以专家及知识型员工的人际关系管理为支撑,提供以问题或主题为牵引的知识问答、主题讨论、协同知识创建等多途径的隐性知识获取方法,从而构建出促进航天企业知识获取、传递和共享的知识集散中心。

2.研制设计思考过程建模专项工具

航天企业的主导产品属于典型的复杂产品,研制过程中知识应用非常密集,但产品研制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想法、观点、意图、依据等并未得到有效的记录,导致可显性化的知识仍以隐性状态存在,影响了企业的知识管理及应用效果。

设计思考过程建模能够促进知识获取(尤其是隐性知识获取)和产品研制业务过程的有效融合,其软件工具属于典型的、具有工程特色的、专业化的隐性知识管理工具。通过对该类型工具进行深入分析,以及考虑到该类型工具已在国外大型航天航空企业得到验证及应用,笔者认为面向业务过程的设计思考过程建模工具也适用于我国航天企业产品研制过程中隐性知识的获取。

在航天企业推广与应用设计思考过程建模工具可以实现以下目标:一是促使设计师将自身设计经验和头脑中的隐性知识经过再组织形成便于存储、共享和重用的显性知识,避免因员工流动而造成企业智力资源流失;二是通过设计思考过程模型将静态、表层和零散的知识累积聚合为深层次的、清晰的、系统的设计知识链,从而使设计师之外的其他人也能够对设计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便于协同设计或设计评审;三是提供有效的设计重用手段,设计重用者无需询问他人即可快速而深刻地理解先前的设计逻辑,从而避免低级的重复设计,促进真正的研发创新。

3.实施面向现有信息系统的知识挖掘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航天企业已部署了大量工程应用软件和信息管理系统,如数据管理软件AVIDM、标准查询系统、科技成果信息系统、企业论坛技术版等。这些系统中既有非常明确的显性知识,如标准或科研成果等,也有大量尚未系统化整理但已初步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如AVIDM技术报告中蕴含的经验知识点或知识片段,以及技术论坛中围绕专门问题或主题形成的技术讨论帖等。

面向已有信息系统的知识挖掘就是针对AVIDM系统和技术论坛等信息系统进行资源梳理及再加工,从而获得契合航天企业业务系统化的显性知识资源,实现零散知识的显性化与系统化。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航天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输注人血白蛋白可以降低肝硬化患者显性肝性脑病发生率并提高其缓解率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逐梦航天日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