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诗文总集成就初探——以何乔远《皇明文徵》为例

2013-06-06

惠州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总集黄宗羲明文

翟 勇

(泉州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明代诗文的创作在中国诗文发展的长河中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但明人对诗文的热情却是空前的,诗文理论兴盛、流派繁多,诗文社、诗人、文人、诗文创作的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在诗文狂热的浪潮中,明人从最初编选前人诗文集以供学习的时代,开始过渡到关注明人自己的创作。一些文人开始编选只收明人诗文的总集,如程敏政《皇明文衡》、汪宗元《皇明文选》、张时彻《皇明文苑》、《皇明文范》、张士淪《国朝文纂》、何乔远《皇明文徵》、黄宗羲《明文海》等。今人对这些诗文总集除黄宗羲《明文海》用力较繁,研究较多之外,其他几部往往略之。偶有提及,也往往评价不高:“明人已有明文总集之选,如程敏政《皇明文衡》100卷(有正德五年刻本),张时彻《皇明文范》96卷(有嘉靖四十三年刻本),张士瀹《国朝文纂》50卷(有明活字印本),何乔远《皇明文徵》74卷(有崇祯四年刻本)等,但皆多所阙遗疏漏,未能囊括一代之文。”[1]88黄宗羲《明文海》的成就自不可否认,但此之前的几部诗文总集也不应该忽视其存在的价值,尤其是何乔远所编《皇明文徵》更是对《明文海》的编纂有奠基之功。

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或称稚孝,号匪莪,晚号镜山,福建晋江人。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官终南京工部右侍郎。乔远博览群书,著述宏富,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又集一代贤士大夫所论著,择其雅驯、兼收众体为《皇明文徵》。

一、《皇明文徵》的编撰过程

《皇明文徵》所收诗文上自洪武,下迄崇祯初年,几乎囊括了整个明代,可以说是第一部比较完整记录了整个明代诗文概况的诗文总集。门人韩如璜讲到何氏编纂《皇明文徵》时称:“又自昔岁林居以来,取列圣鸿藻贤士大夫所称说者,择其词之雅驯近古者,汇为一部。下及于方外,闺秀,外夷之作,无不兼收。欲令一代事功文章,巍然焕然,长存天地之间。至是,逐日较研,名其集曰《文徵》,以卷计者七十四。”(《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2]全书以明代诗文分体编次,各体之中,又复分类,共分为67类,依次为:赋、乐章、琴操、古乐府、三言古诗、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六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排律、七言排律、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诗余、册文、诏、制、诰、敕谕、檄、策问、表、露布、疏、举业、颂、赞、箴、铭、文、辞、枚乘体、连珠、读、考、辩、解、问、对、原、篇、论、议、说、序、题、引、跋、记、书事、疏、启、书、传、述、杂记、碑、神道碑、祭文、诔、墓表、墓碣、墓志铭。明人诗文总集很多,但多为或只选诗,如李攀龙、陈子龙《明诗选》;或仅选文,如前述几部,诗、文二体皆选的除程敏政《皇明文衡》外,《皇明文徵》可为接续。

明代诗文总集到了何乔远生活的明末从数量上已经十分可观,何乔远为何还要再编纂一部呢?何乔远在与友人的书信中为该问题做了回答:“西山《正宗昭明文选》,尚是文耳。鄙意欲采掇菁华,为大文字,昭代故实,亦兼见之。班氏所谓汉家文章,炳乎与三人同风者,是其意也。本朝奏疏,论策无一可观,间第一二耳。表札,四六,杂说,亦或有可观者。诗歌则本朝名公多所擅,技不可废也。”(《与徐奕开书》)[2]“近日又选《皇明文徵》一书,极其苛刻,意欲为我明传之后世。盖孔圣一生尊周,讲习《周礼》、《春秋》一书,有丘明为之素臣,以致当时士大夫不费废,则孔圣为之先耳。若我朝诸公,侭有佳文,要以作者之难,百乃得一二,不广收精择之,猥云世无人,殊可叹也。”(《与门人韩雨公书》)[2]由此可知,《皇明文徵》不是一部普通的文选,即收录文学性较强的诗文,也收录“大文字”,同时可以存当代“故实”。

《皇明文徵》的编纂何乔远自叙完成于闲居之时:“远山居有年,过不自量,择其词之雅驯而近古者汇为一部,以卷计者,七十有奇”[3]7,但实际编纂分为两个时期。崇祯二年(1629)九月,何乔远起改南京工部右侍郎,三年四月到任,这时《皇明文徵》仅是初稿已经完成。到南京以后,又得不少未见之书,补充了一些文章:“公余之暇,则遍借未见书而读之,或靠壁循檐,据梧趺席,必尽其卷而止。所选《皇明文徵》至是多所增入。”(《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2]黄宗羲《思旧录·梁稷》称:“庚午(崇祯三年)何匪莪选《皇明文徵》,非馨(梁稷)主其事。”[4]356《南雷诗历》卷四《次族侄俞邰太史见赠韵》:“南都词人号为极盛,余与明立先生无不与。会姬命(韩如璜)、非馨同选《皇明文徵》。”[5]646因此,崇祯三年(1630)在韩如璜、梁稷的帮助下,《皇明文徵》编选工作在南京正式定稿,有韩如璜《皇明文徵序》为证:“崇祯三年,岁在庚午,腊月八日罗浮门人韩如璜谨序。”[3]7此外,校刻者尚有何乔远乡人大藏书家黄居中。作为藏书家的黄居中不仅校刻《皇明文徵》,还利用自己丰富的藏书为何乔远编纂《皇明文徵》提供了大量的资料。《皇明文徵》编纂成稿后,何乔远积极谋求刊刻,以利天下。开始本打算借助友人的力量完成出版,在其给友人朱国祯的书信中可见一斑:“远又遍读诸名公集,选为文选,其名曰《皇明文徵》。所见差以为广,然天下之家集,终苦未得尽见。我朝诸名公侭有大制作,大学问,诗之大力,不让古人,所恨无披抄索金,入山采宝之人耳。远今承老先生有借书云,己召能书者书成一部奉寄。倘贵地有欲刻者,为远行之。此不待避忌,不必掩讳者也。”(《再答朱相国书》)[2]据钱茂伟《晚明史家何乔远著述考》云:“这封信当写於崇祯三年。当时,朱国祯在家乡湖州南浔修订《皇明史概》。何乔远应朱氏要求,曾抄写一部寄上,同时试图请朱国祯帮助在湖州寻找出版商。不过,从后来情况来看,朱国祯并没有帮上忙。”[6]236最终何氏自行出资刊刻:“远山中选有本朝之文,名《皇明文徵》,南都同好见而属梓,候完,当寄上请教。”(《复朱平涵文》)[2]“而先是所选《文徵》,师自出俸薪一百五十余金刻之以传。文雅好事者竞来助刻,盛行东南间。”(《先师何镜山先生行略》)[2]由此可知,《皇明文徵》的刊刻先是由何氏自己捐俸刊刻,在刊刻过程中,南京一批文人也出资助刻。《皇明文徵》刊刻精美,为9行,行18字。注文小字双行,字数同。左右双栏。版心白口,单白鱼尾,上方记书名。

二、《皇明文徵》的选录标准与偏重

编辑活动的特征是选择性与加工性,而选择性是其第一功能。何乔远对《皇明文徵》的编辑首要的是对明代诗歌、文章的选择。我们最终看到的总集只是表象的呈现,在选择的背后是思想与标准的碰撞。为了更直观地考究《皇明文徵》的选录标准与偏重,以“赋”这种文体作一表格,以窥豹一斑。(见表1)

表1 《皇明文徵》“赋”体选录情况

(一)求全尚博

何乔远《皇明文徵》自序云:“明兴二百七十余年矣。列圣之所垂训,贤士大夫之所称说皆可以轩天地,而涣散不收。即前辈有收而时日久远于今,在天地间者又日新而月盛矣。……而国家之施设建立,贤士大夫之经营论著,具悉其中。下及于方外、闺秀、外夷之作无不兼采并录,所以示明德之大、明文之盛,足以昭布于无穷。”[3]7何乔远编纂《皇明文徵》之前虽有多部总集出现,但自正德程敏政《皇明文衡》之后一百余年,即收诗又收文的总集却并不多见,一些文人的诗文集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湮没。何乔远在前人总集的基础上加以扩充,使成基本反映有明一代文学创作的总集。此外,《皇明文徵》“韵语二十二卷,文笔五十二卷。三百年来大典礼、大建置、大议论、大匡扶,以致贤奸之进退,利弊之兴革,治乱之倚伏,边防、吏治之得失,兵甲、器械、刑名、钱赋之琐细,靡不犁然具备。”[3]3

(二)推崇复古派

复古是明代的主旋律,无论是国家制度、衣食住行样式,还是文化领域皆如此。具体到文学领域,复古风潮也是明代各种文学思潮中影响最深远的。因而《皇明文徵》在选录明代文学作品时,无论是文人数量,还是作品总量上,复古派都占据了主要位置。仅从复古派文人不是特别注重的“赋”这一文体就可窥豹一斑。《皇明文徵》共选赋56篇,作者37人。从表1可以看出,王世贞、何景明、徐祯卿、李梦阳、卢柟、黄省曾、陈束、张时彻、顾璘、廖道南、陆深、俞允文、皇甫汸等,或是复古派核心人物,或是重要羽翼。另外,无论是入选文人数量,还是占入选篇数都占到三分之一还要强。

(三)不以人废言

严嵩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贪官,生前即遭罢官,受到时人唾弃。然而其诗文创作仍有自身独到之处,时人何良俊就赞道:“严介老之诗秀丽清警,近代名家,鲜有能出其右者。作文亦典雅严重,乌可以以人废之。”[7]474《皇明文徵》共选严嵩诗 7 首,文 1 篇,虽入选篇数不是很多,但所选确能反映严嵩诗文的创作特色,如五言律诗《郊行》:“沙路平如掌,郊行吟望赊。山围四野碧,河抱一村斜。松径入僧寺,草屋见渔家。春风几日到,满园桃杏花。”[3]331诗风清新自然,俊秀含蓄,富有诗情画意。尤其一“抱”字,把小河蜿蜒曲折与岸边人家的形态描述的栩栩如生。

(四)重官爵名望

《皇明文徵》共选录200余文人,其中绝大部分为官高名显者,从表1中文人官职可见一斑。所选37位文人,为官者占到80%以上,其中二品以上者更是占到40%。即使在当时主要以辞赋闻名的汤显祖因官爵较低,赋作也仅仅只选录一篇。其他如卢柟、俞允文虽无功名,但名列王世贞推扬的“广五子”之列。王宠与文徵明等为至交,书法成就名动天下,为一时名士。周济虽官仅为教谕,但夫人朱静菴为有明一代才女,因而也非无名小辈。

(五)重乡邦文人

福建自明初林鸿、高棅等人为代表的“闽中十才子”崛起于文坛以来,代不乏才人,何乔远家乡泉州地区更是文化昌盛,有“海滨邹鲁”之称。文化的繁荣使得何乔远在选录作家、作品时把目光更多地转移到家乡文人身上。复古派主将、名列“七子”之一的王慎中,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可为明代泉州文人翘楚,《皇明文徵》中二人入选自不必说。同时,名列“温陵五子”的黄克晦、杨道宾等也有多首诗文入选《皇明文徵》,这对保存乡邦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皇明文徵》对《明文海》的影响

《明文海》是一代大儒黄宗羲留给后人的一部巨著,因其编选精到、收罗宏富受到后人推崇。然黄宗羲不仅在个人诗学思想上深受何乔远影响,就连《明文海》的编纂也可窥见《皇明文徵》的影子。

黄宗羲《思旧录·黄居中》云:“庚午,何匪莪举诗社,余与明立无会不与。”[4]363《红叶本事诗》云:“昔年曾上凤凰台,红叶纷纷扑面擢。多少名流齐作赋,司空品定始归来。”[5]638何匪莪、司空皆指何乔远,崇祯庚午(1630)年恰是《皇明文徵》编纂之时,此时黄宗羲常常与何乔远诗酒酬唱,则何乔远的诗学理念与《皇明文徵》的编选无疑对以后黄宗羲的《明文海》的编纂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何乔远的诗学理念对黄宗羲有很大影响

何乔远反对复古派诗学上的尊唐黜宋,认为宋诗也有其存在的价值①,其在《郑道圭诗序》云:“今世称诗者,云唐诗唐诗云尔,余恨不宋,又乌唐也!且夫一唐矣,自分初、盛、中、晚,而何独宇宙之间,不容有一宋也?凡前辈今日所以不喜宋诗者,目皆未尝见宋。”[8]又《吴可观诗草序》云:“子瞻诗出于陶、白,鲁直诗出于杜,世之人谓宋而不好焉,甚哉耳食也!”[8]这两篇为宋诗翻案的诗序皆收在黄宗羲的《明文海》中,由此可见黄宗羲对上述诗学观念的认同与接受。黄宗羲自己的论诗文字不多,但观点鲜明。他主性情以反摹拟,主个性以反家数,主学问以反技巧,这几个方面都体现了其反对尊唐黜宋,为宋诗辩护的意识。其在《天岳禅师诗集序》云:

诗自齐、楚分途以后,学诗者以此为先河,不能究宋、元诸大家之论,才晓断章,争唐争宋,特以一时为轻重高下,未尝毫发出于性情,年来遂有乡愿之诗。[9]371

又《南雷诗历题辞》云:

夫诗之道甚大,一人之性情,天下之治乱,皆所藏纳。古今志士学人之心思愿力,千变万化,各有至处,不必出于一途。今于上下数千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唐;于唐数百年之中,而必欲一之以盛唐。盛唐之诗,岂其不佳,然盛唐之平奇浓淡,亦未尝归一,将又何所从耶?是故论诗者但当辨其真伪,不当拘以家数。[5]620

(二)《皇明文徵》对《明文海》的影响

1.编纂体例

《明文海》全书凡分28类,即赋、奏疏、诏表、碑、议、论、说、辨、考、颂、赞、铭、箴、戒、解、原、述、读、问答、文、诸体、书、序、记、传、墓文、哀文、稗,而每体之中,又各为子目,如赋之目至十六,书之目至二十七,序之目至五,记之目至十七,传之目至二十,墓文之目至十三。与《皇明文徵》一样,这种按文体编次,每种文体之下再行分类的方式与《皇明文徵》一致。

2.选录趋向

由上述可知黄宗羲的文学观念受何乔远影响很深,因而在选录作品时也往往出现一致,这在传记类文章的选择上体现的十分明显。《皇明文徵》卷六十二至六十五“传”类分为18小类:古贤、名臣、道德、文章、孝烈、节烈、义烈、奇节、独行、笃行、厚德、清德、自述、闺德、艺术、支离、贤阉、物类。《明文海》卷三八七至四二八“传”类分为21小类,即名臣、功臣、能臣、文苑、儒林、忠烈、义士、奇士、名将、名士、隐逸、气节、独行、循吏、孝子、列女、方技、仙释、诡异、物类、杂传。参照以上二书分类,不难看出,传主身份的趋俗尚奇是其共同选录特点。如《皇明文徵》卷六四“独行”类,收录李东阳《都城古老传》、《王古直传》、郑晓《杜生传》、周思廉《胶东二高士传》等;《明文海》卷四零九“独行”类,收录方孝孺《王进德传》、王直《贫竖子传》、杨士奇《疾退子传》。

结语

《皇明文徵》作为明代繁多的“文选”类总集中的一部,确实不如《文章辨体》、《文章明辨》、《明文海》等总集对后世的影响那么深远。然而作为记载有明一代文人文学成就的总集,其间所蕴含的丰厚的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值得学者们进一步发掘。

注释:

①这与上文论述何乔远“推崇复古派文人”并不矛盾。何乔远论诗只是反对复古派仅尊唐,忽视宋诗,加之复古派在弘治至隆庆近百年当中,创作占据文坛主流,因而优秀作品较多也是理所当然的。

[1]郭英德.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3(4):88.

[2]何乔远.镜山全集[M].崇祯十四年刊本.

[3]何乔远.皇明文徵自序[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4]黄宗羲.思旧录[M]//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5]黄宗羲.南雷诗历[M].粤雅堂丛书.

[6]钱茂伟.晚明史家何乔远著述考[J].文史,2008(2):236.

[7]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济南:齐鲁书社,1997.

[8]黄宗羲.明文海[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9]黄宗羲.黄梨洲文集[M].陈乃乾,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

猜你喜欢

总集黄宗羲明文
黄宗羲一生勤奋
一部清诗研究的力作*——评夏勇《清诗总集通论》
目录学视域下的地域总集范畴辨析
奇怪的处罚
黄宗羲与柳馨远改革思想之比较
奇怪的处罚
四部委明文反对垃圾焚烧低价竞争
《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唐宋元人总集考辨
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研究
传统目录著作中总集类发展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