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武侯区——打造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绿色通道”
2013-06-06刘纯
■刘纯
为破解制约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融资渠道不畅,缺乏创业资金”的难题,成都市武侯区积极探索打造以政府组织增信为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绿色通道”,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在为自主创业的武侯户籍高校毕业生提供社区金融个人联保互保贷款的基础上,破除户籍限制,新开发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信用贷款模式,为在武侯创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无抵押、无担保、无联保互保的融资服务,全方位落实“创业培训+大学生贷款+创业补贴落实”一站式服务,初步形成了一套清晰、操作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机制。
目前,武侯区已有82名高校毕业生获得了创业贷款475万元。其中,通过社区金融个人联保互保贷款模式,为77名自主创业、并在社区进行了登记失业的武侯户籍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资金385万元; 通过创业园高校毕业生创业信用贷款模式,为5 户西部智谷、川大科技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内的优质高校毕业生企业提供创业资金90万元,共带动就业300余人。
健全组织机构,着力强化制度建设
武侯区成立了由分管区长任组长的小额贷款审核小组和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企业贷款促进办公室,负责组织推进、指导、协调全区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工作。建立了区、街道、社区(创业园)三级管理服务平台,切实推进“创业培训+大学生贷款+创业补贴落实”一站式服务。武侯区先后出台《再就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再就业小额贷款管理办法补充规定》、《进一步推进小额贷款的实施意见》,将贷款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一级目标进行管理,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的资金渠道、发放规模、贴息方式、风险管控方式,制定了贷前辅导、贷款受理审核、贷款发放、贷后监管、到期清算等一整套操作流程,形成了贷前审核机制、贷中监管机制、贷后风险分担机制,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工作的持续、健康、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创新组织模式,倾力打造创业园区
区财政投入5000万元,通过整合四川大学的项目、学术、专家、科技成果转化和专业技术平台资源,以“政校合作”模式与四川大学合作共建了川大科技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依托武侯新城管委会创业中心的项目引进、管理和孵化机制建成了西部智谷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目前两大园区建设面积已达8000平方米,通过完善的项目引进培育机制和项目淘汰退出机制,形成77个优质项目,拥有17 项专利产品,累计实现产值6457.65万元,培育出2 家产值超过2000万元和1 家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企业,在极大地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整体实力,提升高校毕业生信用水平的同时,带动就业近千人,创业促进就业效果十分明显。
设立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武侯区一是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由区财政安排资金500万元专户存储于国家开发银行,由国家开发银行以1:10 的比例放大,为该区提供5000万元的贷款额度,专项用于创业个人和创业园企业,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提供了财力支撑。二是设立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风险基金,由川大科技园青年(大学生)创业园和西部智谷青年(大学生)创业园两大园区所在的街道安排资金60万元,对园内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实行损失兜底,全额承担,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融资提供风险保障。
加强风险管控,政企合作引入担保评审
武侯区在成立两个基金的同时,不设申贷门槛,取消抵押、担保、联保互保方式,凡园区内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且正常纳税半年以上,吸纳至少2名登记失业人员的创业者,均可申请贷款10-20万元,由武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对申请贷款的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开展风险评估,由园区所在的街道参考风险评估意见并最终确定贷款项目,报区、国开行审批放款。这一作法有效地缓解了实际操作中贷款政策扶持弱势群体与保障贷款资金安全之间存在的突出矛盾,尽可能地避免承担风险责任的街道为控制风险不做业务或少做业务,探索出了“市场主导,政府扶持”的最佳契合点,以及遵循信贷市场规律,按照专业信贷标准加强风险控制管理的路子,进一步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工作向健康、可持续方向发展,实现了政府、银行、高校毕业生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