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儿童游戏还是游戏儿童?
2013-06-05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红梅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是儿童游戏还是游戏儿童?
■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陈红梅
据《郑州晚报》报道,2013年1月11日,郑州一家幼儿园举行了一场隆重的“集体婚礼”,“结婚”的是100多名孩子。婚礼有主婚人,孩子们穿着礼服互相承诺,“新郎”要给“新娘”戴戒指,家长也在婚礼现场“见证”。
卢梭在《爱弥尔》中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指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著,李本沤泽:《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反思我们的教育,也常有一些很好的教育理念被曲解。不过,似如此极端的事件尚属罕见。看了这则新闻,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儿童在游戏,还是成人在游戏儿童?
喜爱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玩“过家家”的游戏,实在正常不过,不必当真,但当成人和媒体将此场面放大和改编后,隆重地为儿童举办“婚礼”,儿童心目中圣洁的游戏,已经被某些人扭曲成吸引眼球、迎合社会世俗趣味的“闹剧”。虽然涉事幼儿园事后回应称“这其实就是‘过家家’的升级版”。但笔者以为,“集体婚礼游戏”绝不是儿童在游戏,而是成人娱乐儿童的闹剧。纯洁无邪的儿童当起了“新郎”“新娘”,天真的话语加上成人式的动作,往往让一些成人觉得好玩而开心,但是如此取悦成人却是对儿童游戏精神的严重伤害。
要分析“到底是儿童在游戏还是在游戏儿童”,我们需要反思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到底是谁在游戏?席勒指出:“只有当人是充分意义的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并且只有当他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全的人。”(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6页。)成人与儿童都会游戏,但是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在他们的生活中具有特殊意义,不仅仅具有娱乐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其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真正的健康的游戏具有愉悦性、开放性、自由性和创造性,儿童在游戏中思维最活跃,参与的积极性极强,可以获得大量的社会和自然方面的经验和体验,激发自主感、成功感和愉悦感,从而促进其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游戏中蕴含着巨大的儿童发展需要和教育潜能。儿童以游戏为基本生活,只要有一定的条件与时间,儿童就会自发地去游戏。因此,儿童应是游戏的真正的主人,必须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和可能性,包括游戏内容、方式和过程的自由掌控。真正的游戏应是儿童主动、自发自愿的活动,不需要任何的强迫与催促。儿童游戏的动机很简单,最单纯的目的就是追求无限的愉快满足,正是这个简单的目的使得游戏成为了儿童最主要、也是他们最喜欢的活动。“集体婚礼游戏”的闹剧对于儿童而言,则是典型的“要我玩”,而非理想的“我要玩”的游戏状态。反观新闻中的“集体婚礼游戏”的隆重热烈,儿童能否理解那成人仪式中一招一式的意义?儿童犹如成人手中的提线木偶,被幕后策划者牢牢掌握。脸上毫无游戏的兴奋、愉悦和自由,也许内心之中还有怕出错的惶恐。可能真正有愉悦感和成功感的,称得上游戏主人的是那些躲在幕后设计和导演的成人们。儿童游戏的主人资格既然已经被剥夺,天真活泼的儿童就只能沦为被游戏的道具。
其二,游戏的内容是否适合儿童?著名幼儿教育家福录贝尔认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福录贝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4页。)许多教育家都认为儿童游戏是幼年时期的自然活动,在这种自然的活动中可以使人内在的善良本性得到发展。游戏对儿童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导向,应该有所选择与引导。孟母因看到孟轲小时候模仿社会一些不良现象的游戏而三迁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应当让儿童游戏,但要避免让儿童玩那些“无聊”或“有害”的游戏,引导他们玩“有益”的游戏,捍卫儿童的童年。卢梭就多次强调,应该让孩子在成人之前就象个儿童的样子,而不应当使他们成为老态龙钟的小老头。应当把孩子从小就放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地活动、游戏,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和成长。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看到儿童由于渴望参加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又由于其身心发展的局限,缺乏参与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和能力,因而在愿望与能力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在儿童的游戏中,他们常常利用一些简单的代用物品,来玩“过家家”的游戏,扮演成人的角色,模仿成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获得内心的满足。此时,儿童的想法很单纯,游戏本身也很简单和随意。只要一块纱巾就可当新娘。今天跟你玩,下回可以跟别人玩。可以和同性玩,也可与异性同伴玩。也许玩一下就会转换游戏的主题,如照顾宝宝、做饭做菜或其他与家庭生活甚至无关的游戏等。哪怕是模仿“誓言”“拥抱”“接吻”等过程,也只是纯粹的模仿,而并无成人那般正式和严肃。对于儿童玩此类游戏,我们的建议常常是冷处理。不过多干涉,也不过多地介入,顺其自然。过于武断地阻止,反会会激起孩子对此方面的深入的好奇。而如新闻中成人的过多的介入,如此华服在身,设计隆重完整的婚礼场景,反而会“催熟”孩子的童心。因为这一切显然都不是儿童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不仅不是儿童游戏兴趣点和兴奋点,已经明显地超越了儿童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范畴,懵懂无知的儿童难以理解那些世俗的规则和要求。最终只有生硬和机械的模仿,何来真心快乐!
其三,到底是游戏还是表演?对于儿童而言,游戏就是玩,玩就是目的,游戏是目的在自身的活动。儿童不是为了游戏以外的东西而游戏,如虚荣心的满足和成人的嘉许,更不应该刻意追求游戏的“效果”。据了解,该幼儿园1月11日举办的集体婚礼有100多名儿童参加。伴随着《婚礼进行曲》,一对对小“新郎”牵着小“新娘”的手,依次走上台。该仪式还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老师和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新郎”和“新娘”还一一接受询问、宣誓。主婚人问:“你为什么要和你选择的另一半结婚呢?”所有“新人”更是异口同声地回答“因为我爱他(她)”!从媒体的报道分析,儿童的行为要达到如此老练和统一的效果,必须经过多次和长期的演练,而多次程式化的演练势必使这场“集体婚礼”变成了一场做秀和表演,甚至对某些儿童来说已经成了一种负担。“过家家”本是儿童自发的自然的游戏行为,没有任何外力的促成,是儿童天性的显现。而此时此刻成人们将儿童的这种天性当成了娱乐自己的工具,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干涉儿童的游戏,剥夺了“过家家”游戏本身的教育性和娱乐性。这种成人化的儿童教育逻辑,如今屡见不鲜。一些家长不惜让自己的年幼女儿,穿着暴露的装束,摆出各种成人造型,进行成人化的表演。这种用成人化的思维方式,拔苗助长地抹杀儿童的天真,浮躁地将儿童过早地拖入成人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学前教育的规律。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自然”活动,而是负载着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就指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与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反省,成人应该如何保持一颗童心去看待游戏,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儿童游戏权利和游戏快乐,呵护儿童的童真,捍卫儿童的童年,不要让成人和世俗的东西过早地干涉儿童纯洁的心灵。我们期待“集体婚礼游戏”之类的闹剧不再重演。
责任编辑向保秀
人文绿地
忆王孙·别友人二首
陈道红
其一
三冬冷雨恼人行,
《饮水词》中等薄暝。
别后愁丝睡不成。
点心灯,
好把愁丝酿作情。
其二
中宵辗转旧年呈,
小立窗台忆不停。
鬓耳厮磨捱到明。
且怀萦,
羁旅时分幻玉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