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勿令饱人增寿
2013-06-04布立影
布立影
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记述饮食养生中写道:“饮食有节……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内容就是“食勿过饱”的节食养生。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专门论述这种观点时说:“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养生避忌》中亦说:“善养生者,先饥而食,食无令饱……”宋代诗人陆游也明确提出:“多寿只缘餐饭少。”也是一位“食勿过饱”的主张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向有“美食家”之称,著有一篇《养生说》,在开头就提出:“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消遣,勿令腹空”的饮食观。又在《东坡志林》里《记三养》的文章中说:“自今日以往,不过一嚼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先之,主人不从而过是者,乃止。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日宽胃以养气,三日省费以养财。”“三养”道出了苏东坡不主张大吃大喝和食勿令饱的养生观。
上海《新民晚报》9891号刊载了清《竹叶亭杂记》中一个“食勿令饱”的故事:清人姚元之的老师戴可亭年已90岁,而走路及面貌像60岁左右的人,戴老先生平日每天早晨只吃稀粥半茶盏,晚餐只喝一浅碗奶。当姚元之问他只吃这点能否饱的时候,戴可亭拍案大声说:“人须吃饱耶!”这位老人一直活到96岁,加上闰年的闰月,可谓一个实实在在的百岁寿星了。他的长寿秘诀,也是“食勿令饱”四个字。
清代学生李威,论证了“食勿令饱”的理论根据。他说:“人之所以生者,气耳。而先天之气,日朗衰薄,必借后天饮食之气补之。补之太甚则反伤。”并引用别人的话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食取补气,不饥则已,饱生众疾,至用药物消化,尤伤和也。”这个学者,活了九十多岁方卒。
古人们提出的这些“饮食有节”的观点,正是今天人类延长寿命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民间谚语有“饮食日带三分饥,全身轻松不觉疲”。“坚持只吃七分饱,安眠好睡梦境香”,也是讲节食养生的。这是因为,低热量进食,能调节多种生理功能,减少许多老年病的发生。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群小白鼠分成两组,一组任其饮食,一组在保证营养的基础上,减少饮食。结果发现,限食的小白鼠寿命增长了一倍。公布的一个统计数字是:凡因过食而超重的人,比正常体重的人要短寿3.6~15.1岁。
世界上许多科学家潜心研究表明,长期饱食容易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应激能力减弱,在一项调查中,大约有30%~40%的老年人,多是在年轻时与食量偏大有关,而且是在中年后开始发福的。而那些从青年时期就注意饮食有节的老年人,则很少有发胖的。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饱食容易便秘,便秘又可导致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40%的老年痴呆症,与便秘饱食有关。尤其是晚餐吃的过饱,摄入的总热量远超身体的需要量,致体内营养过剩,血脂增高,导致动脉血管硬化,大脑供氧供应(营养物)减少,从而出现智力迟钝的症状。研究还发现,大肠中的细菌能把肠道中未消化的蛋白质分解成氨、硫化氢、组织胺等有毒物质。这种物质一多,一旦血液将其送入脑部,就会损伤智力。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递减,对营养物的需求减少,饱食不仅加重胃肠负担,更易诱发心血管、泌尿系等多种疾病。“食勿令饱”,多食伤身、节食增寿的养生理念,要求人们吃饭时间要规律,按时进餐,不过饥过饱,不过寒过热,不暴饮暴食,食物搭配合理,不偏食,不废食。饮食失节指的是多食,不及时进食或食量不足。另外,还强调,饮食有节并非吃的越少越好。必须保证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的供给,每餐以六七成饱为好。年轻人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可在六七成饱的基础上适量增加。这才是“食勿令饱”的养生真谛。
编辑:迟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