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2013-06-04张庆吉涂叶满文锦枢
张庆吉 涂叶满 文锦枢
(1.东莞理工学院 学生处,广东东莞 523808;2.东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3.东莞理工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
张庆吉1涂叶满2文锦枢3
(1.东莞理工学院 学生处,广东东莞 523808;2.东莞理工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3.东莞理工学院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
目的:探讨“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对某高校全体新生施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随机抽取SCL-90测试总分大于等于200分的80名同学作为实验组,另取测试数据正常的80名同学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大学生施测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MMPI)。结果:心理问题组的父母偏爱、父亲惩罚、父亲过度保护等各因子明显高于正常组,而父母的温暖理解因子分值明显低于正常组;心理问题组的MF1(母亲温暖理解)和MMPI的疑病、抑郁、癔病、精神衰弱之间,MF5(母亲偏爱)和心理变态等5个因子之间,FF1(父亲温暖理解)和疑病等9个因子之间,FF2(父亲惩罚)和抑郁等5个因子之间,FF3(父亲过分干涉)和社会内向之间,FF4(父亲偏爱)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分裂之间,FF5(父亲拒绝否认)和疑病等6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的相关。结论: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质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相关密切,家庭教养方式中父母的情感理解、不溺爱,以及父亲少量的惩罚、拒绝、干涉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
心理问题;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
近年来,大学生中与心理、社会相关的各类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高校的新生心理普查工作可有效发现这些“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而给予他们及时有效的帮助[2]。
很多研究发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具有人格基础[3],而人格的养成跟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家庭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对于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都有密切的关系[4]。
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教养方式与人格发展的研究已有很多[5-9],但是针对心理疾病程度相对较轻的大学生为对象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关于心理问题大学生,我们对于其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影响程度和性质的了解还很少。本研究希望通过探讨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特点,让广大父母了解到他们的养育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对湖北省某高校2009级全体新生做常规的入学心理普查,共收集4753位同学的有效数据,其中在SCL-90量表总分得分大于等于200分的同学有58人,占当年测试有效比例的12.22%,在SCL-90量表得分小于200分的有4172人,占当年测试有效比例的87.78%。随机抽取测试总分≥200分的80名同学作为实验组,测试总分<200分的80名同学作为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该量表为L.R.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准确地暴露来访者的自觉症状等优点,是目前最常用的自评量表,广泛应用于心理咨询门诊及各科临床。量表包含了丰富的症状条目,从感觉、思维、意识、行为到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生活习惯等,共有90个条目,分9个症状因子和1个无法命名的因子,这些因子是:躯体化、恐怖、强迫、偏执、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和其它[10]。
(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EMBU),本研究选用岳冬梅[11]等人在1993年修订的版本,分为父亲和母亲两个分量表,分别测试父亲和母亲的教育方式,每个分量表都由66个题目构成,每道题目都采用1-4级评分,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4级。父亲教养方式含有6个因子,分别是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4(父亲偏爱被试)、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教养方式有5个因子,分别是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MF2(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F3(母亲拒绝、否认)、MF4(母亲惩罚、严厉)和MF5(母亲偏爱被试)。各分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3)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 (MMPI):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宋维真[10]等人在1982年主持修订的中国版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选用399道题目,包括10个临床量表和4个效度量表。10个临床量表分别是疑病、抑郁、癔病、病态人格、性度、偏执狂、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轻躁狂、社会内向。实践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施测
测试采用一商业心理测试系统,被试在计算机上完成所有测试,本研究是2009年该高校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综合研究的一部分。施测过程如下:
首先对所有新生施测症状自评量表 (SCL-90);然后仅对本研究的实验组和对照组施测EMBU和MMPI,排查因被试答题不认真等无效数据后,共收集150位同学的有效数据,其中男生64人,女生86人,实验组72位,对照组78位。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主要采用SPSS15.0分析软件。
二、调查结果
(一)“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同正常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现状比较
由表1可见,正常组被试同心理问题组相比,在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01),正常组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要大于心理问题组;在FF4(父亲偏爱被试)和MF5(母亲偏爱被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正常组感受到父母偏爱他们的程度要较心理问题组少 (P<0.01);在FF2(父亲惩罚、严厉)、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正常组感受到的父亲的严厉、拒绝和过度保护程度要较心理问题组少。
表1 正常组和心理问题组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比较
(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2可见,除“男性化-女性化”以外,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MMPI的其他9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疑病、抑郁、癔病、精神衰弱存在显著负相关。FF2(父亲惩罚、严厉)和抑郁、心理变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和轻躁狂有显著正相关。FF3(父亲过分干涉)和社会内向存在显著正相关。FF4(父亲偏爱被试)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分裂呈显著正相关。MF5(母亲偏爱被试)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呈显著正相关。FF5(父亲拒绝、否认)和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呈显著正相关。
表2 心理问题组被试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比较。由表3可见,男生和女生在FF2(父亲惩罚、严厉)、FF3(父亲过分干涉)、FF5(父亲拒绝、否认)、FF6(父亲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性差异,男生感受到的FF2、FF3和FF6要比女生小,但感受到的FF5要比女生多。
2.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仅在FF3(父亲过分干涉)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47<0.05),独生子女感受到的FF3更多。
3.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城乡居住环境上的差异比较。农村和城市居住地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在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FF2(父亲惩罚、严厉)、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9,P=0.012,P=0.016),农村子女感受的FF1和MF1要比城市子女低,但感受到的FF2要比城市子女高。
三、讨论
(一)“心理问题”组大学生同正常组大学生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现状比较
本研究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心理问题组感受到较少的来自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较多的父母偏爱,此结果与刘秀芬[5]、毛雪琴[12]的研究结果相似,这说明在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早期家庭教育上,虽然受到父母过分的爱护和照顾,在家庭中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但这并不是建立在对儿童真正理解爱护的基础上的,往往是和溺爱联系在一起的,容易导致依赖性、自我中心、任性和缺乏毅力等性格弱点,不利于形成健全人格及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心理问题组大学生的教养方式中存在较多的父亲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度保护。中国有句古话“慈母严父”,但实际上过分的惩罚和严厉往往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这会使子女制定不符合实际的过高目标,导致他们经历不必要的过多挫折,如果在失败时父亲给予的不是支持与理解,而是拒绝和否认,将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困扰,造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另一方面,父亲的过度保护对子女健全人格的发展也不是好事,这会妨碍他们独立性和社交能力的发展,造成自信心低、依赖性强的人格弱点。
(二)“心理问题”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依照中国的传统家庭文化“男主内,女主外”,以往的研究往往强调母亲在孕育儿童中起到的作用,因为母亲跟子女接触的时间较多,本研究的研究结果对这一点也有所支持,如MF1(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疑病、抑郁、癔病、精神衰弱存在显著负相关,MF5(母亲偏爱被试)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母亲能否在情感上给予儿童支持和理解是儿童心理健康的保护膜,可以有效防止如抑郁、疑病等疾病,但这种情感上的温暖和支持不能发展到溺爱,偏爱儿童的结果可能会加强其自我中心,性格固执,不遵守社会规范,精神敏感,易被惹怒,社会化程度低。
与传统教养方式中注重母亲作用的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的结果发现父亲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更为重要。除“男性化 -女性化”以外,FF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和MMPI的其他9个因子都存在显著的负相关;FF2(父亲惩罚、严厉)和抑郁、心理变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症和轻躁狂呈显著正相关;FF3(父亲过分干涉)和社会内向存在显著正相关;FF4(父亲偏爱被试)和心理变态、偏执、精神分裂呈显著正相关。FF5(父亲拒绝、否认)和疑病、抑郁、男性化-女性化、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会内向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和毛雪琴[12]对于适应障碍儿童的研究有所不同,这可能是本研究选取的心理问题组的被试面临的问题远广泛于适应问题。本研究结果可能说明父亲在儿童性格塑造中的作用,父亲在教养方式上是否以情感和温暖为主,对儿童的性格会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起到强烈的保护膜作用,也可能是由于父亲对儿童的真正尊重,使“男性化-女性化”与之没有显著性相关。父亲对儿童性格起到如此广泛的影响,这是否也暗示父亲的榜样形象和促进儿童社会化的作用对性格发展的影响重大,有待继续讨论。
(三)“心理问题”大学生的教养方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比较。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男女性别上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与女生相比,男生感受到较少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而感受到较多的父亲拒绝、否认。此研究结果说明父亲对女孩子给予的保护较多,这也反映了传统教育中的“富养女,穷养男”思想。男孩感受较多的父亲的拒绝和否认可能说明父亲对男孩的期望较高,而当男孩达不到父亲的目标时,更容易感受到父亲的拒绝和否认。
2.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显示,独生子女仅在父亲过分干涉上感受较非独生子女多,这说明独生子女家庭,面对仅有的一个孩子还是给予了较多的干涉,但是在惩罚、否认、保护方面却不存在明显差别。
3.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城乡居住环境上的差异比较。心理问题组的教养方式在城乡居住环境上的差异比较显示,农村子女感受的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要比城市子女低,但感受到的父亲惩罚、严厉要比城市子女高,这可能跟城乡居民文化水平有关系,城市家庭的父母比较重视与孩子的沟通,而农村家庭则相对欠缺。
[1]崔伊薇.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17(3):200.
[2]刘艳.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和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08(3):44-45.
[3]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8-101.
[4]罗苑,齐平.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人格形成及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宜春学院学报,2009,31(2):166-167.
[5]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3):208-209.
[6]钱铭怡.青少年人格与父母养育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58-59.
[7]刘金同,张敬悬,翟静,等.父母养育方式对个性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5,3(2):96-97.
[8]Hatzichristou C,Papadatos Y.Juvenile delinquents’perceptions of childhood parental rearing patterns[J].Child Abuse and Neglect,1993,4:487-494.
[9]Arrindell W A,et al.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an inventory for assessment of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J].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1983,67:163-177.
[10]岳冬梅.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61-163.
[11]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等.父母教养方式:EMBU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93-101.
[12]毛雪琴,韩杰,刘民瑛,等.适应障碍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6,44(11):1132-1134.
Personality Traits an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Problem
ZHANG Qing-ji1TU Ye-man2WEN Jin-shu3
(1.Department of Students’Affairs,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2.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3.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Methods:Firstly,All the subject are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ccording to their scores of the self-rating scale SCL -90,secondly,two part subjects were assessed with questionnaires of MMPI and EMBU.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case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s of factor FF2,FF4,FF5,FF6,MF5,and lower scores of FF1,MF1 in EMBU.There are statist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factors of MMPI and EMBU.Conclusion:There is a close link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and favorable parental rearing practice,such as E-motional warmth from parents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disorders;college students;EMBU;MMPI
G449
A
1009-0312(2013)02-0096-05
2012-09-07
张庆吉 (1984—),男,山东临沂人,硕士,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