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力系统的建构: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整合

2013-06-04钟凯雄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学风大学职业

钟凯雄

动力系统的建构: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有效整合

钟凯雄

(嘉应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梅州 514015)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发展教育成为新时期大学学风建设的一个应然命题。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学风建设具有内在关联性,职业发展教育丰富了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切入点推进学风建设,是新时期提升大学学风建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动力引擎。动力系统是探究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有效整合的路径。

职业发展教育;大学生;学风建设;动力系统

(二)用人单位、社会对大学和学生的多元需求:学风建设的持续动力

随着学历型社会向资格型社会的转变,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也日益细化、“门槛”也日益提高。相对于学历层次及所毕业学校而言,学生学业成绩、综合素质或非专业素质能力①非专业素质能力是一个与专业素质相对的概念,与专业素质能力相比,这一方面的素质往往更具有基础性、根本性的特征,一般指的是除专业性的知识、能力之外,又与专业素质能力有效发挥有关的其他文化知识、通用能力、必备人格等。通常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几种非专业素质能力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力,如沟通、礼仪、冒险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等。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学生属于社会发展中的高知识群体,理应是社会发展的潜在力量。“现代经济要求大学毕业生能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并具有在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中不仅能善于找到工作,还能创造工作岗位的素质。”[2]然而,社会对大学生的这种角色期待随着“大学生失业”、“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竞争形势严峻”等客观现实而有所弱化。作为对社会需求的一种回应,今天的大学在这种多元需求的刺激下,其人才培养和办学规划定位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是大学增强其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动力。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大学办学质量的折射,多元需求迫切要求大学变革其僵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因此,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定位将会逐渐成为大学工作的全局性战略。对于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而言,随着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他们会更加要求大学提供更多的关于职业世界的认知以及实践体验,这种权利意识将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以及决策导向。这种调整势必也将成为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建设重要举措之一的学风建设的一种价值导向和持续动力。作为旨在变革大学生学习方式,端正大学生学习态度,为大学生提供良好学习和实践氛围的重要实践,学风建设也势必着力于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增强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的能力以及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从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也正因为如此,在本文语境下,学风建设成为一种大学师生积极建构自我发展环境的文化存在方式,一种为了增强大学师生竞争力及大学整体竞争力的概念框架。

二、内在关联性:职业发展教育与大学学风建设的逻辑整合

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教育的简称,是指从大学生一进入学校开始就对其进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面的各类教育工作,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全程化职业指导。其实质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为主要内容,以职业咨询、心理咨询为辅助,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的总和”[3]。把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学风建设来满足教育对象主体完善自身综合素质的需求,培养职业胜任能力;帮助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和奋斗目标,规划好大学生涯,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的内在动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从大学生个体层面的不断完善促进整体学风的优化。具体地讲,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与学风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的契合点:

1.对象主体的一致性。大学学风建设的对象主体是大学生,他们由于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社会影响的不同,又构成了不同的层次;而且由于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困难和矛盾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大学的学风建设规划必须从工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出发,注重人的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的分析,在方法和途径上加强针对性。而职业发展教育的对象主体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使每个对象主体了解自己、了解职业,然后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选择。职业发展教育也同样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这就使职业发展教育与学风建设具有了共同的着力点,从而在教育的操作方式上具有共融性,使在学风建设中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具有了可行性。

2.内容的融通性。学风建设的内容体系较为复杂,它既包括学生学习态度、动机等学习精神风貌,也包括学习质量和学习诚信等方面,甚至还包括学习文化和学习氛围的建构。在以往学风建设实践中,往往以结果评价作为手段,追求学风建设的数量指标,忽略过程的价值引导和文化管理。而从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看,它不仅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以及职业规划、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内容,而且也包括职业价值观培养、职业理想动力培养和职业主体意识培养等内容。可见职业发展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大学生就业,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和职业发展观念,自觉将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从而明确自我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增强自我发展的动力,增强自我职业发展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体价值。从这一意义上讲,学风建设与职业发展教育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3.实践方式的互补性。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和长期性的育人实践活动。这是因为,学风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文化选择和累积而形成的办学生态和治学氛围,它要发挥育人功能,必须遵循实践原则,发挥大学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最终形成增强大学适应力和竞争力的学风建设体系。当前大学学风建设出现诸多问题,如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出现惰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考试作弊的现象层出不穷;论文抄袭现象严重;大学生求职简历造假,诚信缺失等,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与学风建设过分强调绩效,忽略个性关怀;过分追求一时成绩,缺乏战略眼光有重要的联系。职业发展教育恰恰能够从大学生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就业技能和就业观念培养为价值目标,促使大学生自觉树立远大目标,增强自己在学习和求职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学风建设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相结合,能够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切入点,将职业发展教育渗透进学风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并通过学风建设的相关机制为职业发展教育提供实践平台,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增强大学生就业规划意识和就业竞争力。

三、动力系统: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整合的有效途径

面对当前学风建设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大学亟须寻求适切性的切入点予以应对,而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从实践目标、内容和方式上均与学风建设具有较强的共通性,因此从提高学风建设实效性上看,应将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视为学风建设的动力源或动力引擎,将两者的有效整合视为一种动力系统 (如图1所示)。

图1 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动力系统

(一)动力系统内核的建构

由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组合成的动力系统,其目标体系是一种价值导向、一种信念和内生动力。确立这一目标体系能够从整体上使以往分散的、多元目标的两者 (学风建设与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在着力点、价值认同与发展目标上取得一致。这深刻地体现在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制定上。推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其围绕规划目标制定系统性的学习计划和实践体验,从而带动学风建设系统的整体效应。据相关调查发现,大学生之所以缺乏学习动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其缺失对学习目的的认知以及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的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充分剖析自我 (职业兴趣、能力、个性、价值观等)、了解职业需求和职业环境的基础上对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做出理性、稳定、高度认同的决策过程。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建立自我职业发展的计划体系,对这一计划体系的执行将从学习态度、学习规划、学习行动等方面转变与完善大学生的学习动力系统,使大学生围绕生涯规划目标规划好大学时光、课程学习与实践模式。大学生整体的这种职业规划意识的出现及其在实践上的体现,必然要求学风建设的整体运作系统发生转变。首先,学风建设的目标制定应紧紧围绕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职业适应力以及培养职业发展主体意识上;其次,学风建设的内容应紧紧围绕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就业技巧、职业实践体验以及职业社会责任等;再次,学风建设的手段和方式,应该积极渗透职业发展的价值,通过创业/专业团队建设、就业论坛、职业沙龙活动以及实习见习、就业实践等模式,推动特色学风建设;最后,应该创新学风建设的评价机制,将大学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以及就业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因素纳入学风建设的评价体系中。

(二)动力系统多元结构组合的协调和运作

学风建设与职业发展教育的二元整合系统目标的确立及系统的运作,需要设置符合实际的多元结构组合和制度建设,并促使这些结构之间的协调和制度之间的融通。这要求从制度和结构的建构上确立职业发展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学校党委到各个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以及横向结构,如职业发展教育教研室、就业实习见习实践基地、大学生就业创业大赛等都应该明确自身在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的角色功能。这种角色功能的强化推动要求学风建设的方法体系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首先,从以往注重灌输求职就业指导知识的教学,向注重引导、体验和模拟的就业实践转变;其次,从强调教师课堂教学传授就业知识,向注重师生共同经历大学生就业过程转变;再次,从倾向于毕业生就业技巧指导,向大学生自入学开始就进行全程化、自主性的生涯规划教育转变。这些转变深刻地反映在大学课程设置和调整、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大学管理和服务改善上。

(三)动力系统外部关系的联结

动力系统存在的价值是通过二元因素有效整合从而促进大学生竞争力的提高,并最终反映在大学生就业质量和终身职业适应力和胜任力上。因此,动力系统应该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断整合多元的资源、纳入新的观念、满足新的需求;不断创造新的知识、产生新的思想。首先,从社会资源整合上,让社会力量尤其是知名创业人士、校友资源等参与到大学生职业规划发展教育上。社会应该重新对大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宽容和理解,在大学生求职就业上应该抛弃歧视性的观念和人为设置过高门槛的做法,将大学生视为可以塑造、可以发展的个体。其次,从大学与用人单位的合作上,应该将用人单位的不同素质要求渗透进大学各专业教育教学环节中,促使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再次,从家庭教育角度上,要积极推动家长参与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家庭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直接因素之一,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具有直接的作用力。”[4]大学应该自学生入学之初就将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学促进学生就业的政策和举措等通过见面会、家长会等形式让学生家长有所了解、有所建议;大学生在学期间,大学应该定期向学生家长传递学生在校表现、就业计划及存在的问题,促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发展情况,及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多元角色资源的联动,构成动力系统的良性的外部发展条件,并正向强化学风建设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价值的追求。首先,学风建设的空间发生了改变,学风建设不仅仅追求大学内部学习风尚和学习质量的提升,而且更为注重对社会需求的积极回应,尤其是对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竞争能力的重视。其次,学风建设的育人理念发生了改变,学风建设不仅仅追求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风尚,而且更为关心大学生的整体能力,尤其是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这两个变化将深刻地体现在学风建设与职业发展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价值上的共识,从而不断地促使动力系统巩固自身的根基,并不断地向外辐射,最终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

[1]涂庆皓.新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需求变化与引导[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85-88.

[2]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9.

[3]冯大奎.对职业发展教育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探索,2011(2):30-31.

[4]张宗恩,姜启军.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2008(15):78-80.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ynamical System: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tyle of Study and Student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ZHONG Kai-xio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Jiaying University,Meizhou 514015,China)

With the deepening reform of the higher education,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CDE)becomes a high propos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CSS).CDE and the study style have intrinsic relationship.CDE,as an entry point to boost the CSS,is a good approach and dynamic engin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CSS.The building of dynamical system will be proved to be an effective way to integrate the CSS and CD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the construction of study style;dynamical system

G640

A

1009-0312(2013)02-0108-05

2013-01-23

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文化管理视野下大学学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2011TJK302)。作者简介:钟凯雄 (1971—),广东蕉岭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

学风是指学校中学习风气和治学精神的总和,反映的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文化价值的体认。对于大学这一特定的文化组织,学风是大学精神和理念以及大学核心价值观的表征,是大学治学风格和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学风建设是大学永恒的话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时期如何推进学风建设①① 本文所论述的学风建设专指大学生的学风建设。,探索适应当前形势的学风建设新途径和新机制,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大学陆续开展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正是以其特点和优势,引起大学师生的关注和探究。大学生职业教育可以通过帮助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设计美好人生,达到大学生明确理想目标、提升思想境界和增强职业素质的最终目的,在此过程中将学生学习自觉性和主体性逐步引导到学风建设的价值认知和实践体验中来,从而成为大学学风建设新的内生动力。以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为切入点推进学风建设,是新时期提升大学学风建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动力引擎。

一、职业发展教育:新时期大学学风建设的应然命题

大学,是大学生增长和完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习得”与“演练”职业发展技能的重要阶段。作为学校一项重要的育人制度和组织设计,学风建设从增强大学生求职就业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和发展职业规划能力等方面进行展开,这是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所提出的新课题。伴随着我国在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等领域发生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在当前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大学生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大学与学生的双向式需求:推动大学学风建设的变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一方面,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在招生方面的自主权和对学生的选择权明显弱化,而校际之间对生源的竞争却日趋激烈。另一方面,学生也不再像过去的“精英教育”时代那样使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被动地服从于由国家层面自上而下制定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是把自我的发展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这一变化彰显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具体表现为新时期大学生对学校、专业、课程乃至教育管理方式的自主性、自为性和选择性。显然,学校与学生之间的需求关系已由原来学生对学校单向度

的依赖性需求转变为新型的双向式的交互需求。首先,大学生能否成功实现就业及其就业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所大学的招生、声望、办学质量评价以及社会竞争力等。这促使众多大学日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规划学校发展的定位,必然促使以往边缘或游离于大学生就业教育或职业教育发展视域的学风建设,应该积极引入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内涵价值;并且基于大学生就业工作已经作为大学决策导向的现实,学风建设的系统化运作也应该整合进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如学风建设的特色化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专业化与职业适应、全程化与职业发展规划、全员化与大学生就业全员参与性、个性化与大学生职业调整等的联结。这种整合将进一步促使学风建设的定位、规划和评价逐步以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为导向,从而整体上带动学风建设的全局发展,引发一系列良性效应。其次,面对就业竞争与职业发展困境,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价值观念和需求趋于多元化,在职业发展上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选择性和现实性。主要表现为:成才成长成功的需求、自主创业的需求、就业指导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与培养工作经验的需求、规划职业生涯的需求、培养职业道德与意志的需求

[1]

。大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又表现出职业规划意识不够、职业目标定位模糊、职业发展能力不强等弱点。因此,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应然地成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大学学风建设的理想命题。这将促进大学学风建设逐渐对就业导向价值的体现。

book=0,ebook=243

猜你喜欢

学风大学职业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心理辅导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探讨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