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魅力四川焕新彩

2013-06-04仲品供图四川省文化厅

中国西部 2013年13期
关键词:羌族四川文化

文/ 仲品 供图/ 四川省文化厅

虽然地处内陆,但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仍然吸引着海内外各方人士。近几年来,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四川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齐头并进,向全世界亮出“锦绣四川”的文化品牌。

又是一个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春天,四川“5·12”地震灾区,沐浴在明媚的阳光里。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高高的羌族碉楼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身着羌族服装的人们跳着欢快的莎朗舞。走进博物馆展厅,各种“复原场景”展示着羌人的生活场景:山坡上吆牛耕地的羌族大哥、村头大树下听老人“讲古”的村民、屋里忙着做咂酒的羌族妇女……伴随着能歌善舞的解说员绘声绘色的讲解,羌文化古老、绮丽的画卷鲜活地展现在眼前。

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位于岷江上游流域,串联了都江堰,青城山,大熊猫栖息地,黄龙、九寨四大世界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高品位旅游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大禹文化旅游节已成功举办三届,现已成为汶川旅游产业中形与灵兼备的一颗明珠,被游客们誉为高品位、多情趣、原生态的都市后花园。

茂县,依托独具特色的羌文化,正全力打造世界羌文化保护核心地、羌民族朝拜圣地和羌文化旅游目的地……

震后第五个春天里,文化重兴的灾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乐民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用品,成为沟通、了解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来,阿坝州不少农牧民用上了用安多藏语播报的手机报。

“藏文语音手机报懂藏文的可以看,不懂藏文的还可以听,解决了大部分牧民不识字的大问题。”红原县邛溪镇热坤村委会主任泽真说:“现在通过自己的手机,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老百姓关心的事情,又可以了解国际国内的新闻,又可以继承和发扬藏民族的语音文字和藏文化,真是两全其美呀!”

据了解,阿坝州藏文语音手机报是针对藏区地域广,人员居住分散,农牧群众不能及时获取信息而创办的。通过手机发送藏文语音手机报,突破时空界限,速度快、覆盖范围广,与藏区传统媒体形成互补。

藏文语音手机报于2012年1月在适用地区全面运行推广,采取图片加语音的形式每天免费刊发,实行公益性服务,在全国藏区首创。截止目前,用户达20万多人。

据阿坝州相关负责人介绍,藏文语音手机报采用身边人、身边事的方式,对州内和各相关地区新闻进行播报,特别是高考服务信息、赛马等民间活动的开展,深受群众喜爱;发布天气、路况及农牧相关的科技服务信息等,方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

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

阿坝州佛教协会原副会长登德旺志说:“2011年12月底,我到若尔盖,把阿坝藏文语音手机报给当地农牧民看了听了,他们都喜欢用安多藏语播报信息,希望大力推广。”

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贯穿始终的方向。

汶川博物馆,如今成了汶川县城的标志性建筑。“集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于一体,同时实现了禹羌文化收藏保护、展示宣传和社会服务功用。”汶川县县长张通荣说:“这样的文化设施,让汶川人民至少提前20年享受到。”

茂县的新羌城,插入云霄的碉楼,连接云端的台阶,是羌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羌族传统建筑技艺与现代建筑工艺相结合的完美产物,是古老的羌文化构建的新地标。

……

“近年来,四川的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行动深入牧区、农家、帐篷、寺庙和军营,促进当地文化就业,提高藏区群众幸福指数。”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向记者介绍:“以公共文化服务单位为龙头、遍布城乡的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为骨干,形成了覆盖全省县县有品牌、月月有亮点、周周有演出、天天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态势。老百姓开始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

塑民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文化遗产是社会发展可持续的重要资源,对于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国家认同注入了灵魂。

“5·12”地震后,北川通过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现了大批面临濒危、且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和项目39个。目前,“羌年”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羌年”“禹的传说”“口弦音乐”3项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另外还有11个省级非遗项目。

“为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北川建立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羌族歌舞艺术团、民间歌舞团,使羌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同时,大型舞蹈诗剧《大北川》演艺影视基地正在筹建之中。”北川县文化馆馆长徐正斌向记者介绍,北川还结合灾后重建在重点保护区规划建设羌年、古羌茶艺、口弦、羌族水磨漆艺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保护和传承羌文化。

茂县牟托寨,风光秀美,羌味浓郁,老释比肖永庆正带着几个徒弟在进行羌族释比祭祀表演。释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现象。老释比授徒要进行严格的挑选,所有经典全凭口传耳授。“释比是羌族最受尊敬的长者,凡有祭祀、婚丧等重大活动都要请释比主持。带一个释比学徒一般要十几年才可以出师,天资特别出众的也需要六七年,”肖永庆,这位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告诉记者,“希望徒弟们能尽快出师,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这是这位老释比的心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四川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的国家级非遗项目120个,占全国的10%,覆盖四川省的非遗保护体系已初步建立。

此外,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全国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成为中央地方的共建重大项目。

2012年末,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达1062处,位居全国第三。

五年来,通过灾后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成都国际非遗节的成功举办,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项目的生产性转化等,不但巩固了四川文化资源大省的地位,而且使非遗资源广泛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关注新热点和民生保障新资源。

富民 文化产业振兴

文化事业如火如荼,文化产业同样绽放光彩。

2013年春节,在“5·12”地震中遭受重大损失的绵竹市,热闹非凡。以“到绵竹过中国年”为主题的第十二届绵竹年画节举办了多项凸显“年味”特色的文化旅游活动:历史文化民俗巡游表演、中国·四川绵竹年画精品展、大型灯会、三国文化活动等等,人们“赏年画、观河灯、逛庙会、泡温泉、品美酒、办年货”,喜乐开怀。

距今已有2200余年置县史的绵竹,自古就有“古蜀翘楚,益州重镇”“小成都”“洞天福地”之美誉,也是“唐时宫廷酒,今日剑南春”的生产地,以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绵竹年画的发源地。

四川在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下,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齐头并进,向全世界亮出“锦绣四川”的文化品牌。

近年来,绵竹市大力培育和发展年画产业。尤其是“5·12”地震后,绵竹紧抓灾后重建的机遇,绵竹年画产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为目前融年画传习、旅游、展示、加工、营销于一体的全方位发展的产业链。据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彩画坊、轩辕年画等40多家年画生产企业优势成长,绵竹市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达到2000多人,年画年产值已达4000余万元,发展势头十分强劲。

绵竹还利用自身优质的旅游资源和便捷的交通优势,让“年画文化”“三国文化”“名酒文化”“生态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成为四川重要旅游集散中心和区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放眼四川,这样的“新兴发展”比比皆是。

“从一出戏到一个文化产业园,牵出一条完备产业链”的“大北川”禹羌文化产业园,占地300余亩,拟投资9亿元,是从舞蹈诗剧《大北川》“孵化”而来的。

“白手起家”的《大北川》因剧本的特殊性,引来了北京、江苏、福建等地投资公司的争夺,原计划500万元的投资额也升到800万元。市场的“成长之路”更催生了以《大北川》为引擎的禹羌文化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一条集文艺展演、非遗活态传承、会展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呼之欲出。

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广元女皇文化园……一个个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项目像七色的珠子串成的项链,沿着成德绵广文化产业带和藏羌彝文化走廊次第建立,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

“遂宁、南充、自贡、广元、泸州、达州和阿坝等地特色文化产业项目从单一实体,向综合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四川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四川文化紧紧抓牢灾后重建的机遇,完成文化产业投资15.5亿元,储备年产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支撑项目32项、上亿元文化产业项目69个。”

据了解,2007年,“5·12”地震前,四川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是200.8亿,而在灾后三年重建后的2011年,这个数字达到432.8亿元,增长了110%!

如今,四川省文化产业总资产已高达700亿元,无论是占全省GDP的比例还是对其的贡献都有了很大提高。“文化在四川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上还从未像今天这样鲜明,突出!”一位四川老文化界工作者感慨道。

兴民 文化走出去

虽然地处内陆,但四川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仍然吸引着海内外各方人士。拓展、增长、扩大……这几个词连续几年成为四川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中的关键词。

据了解,2012年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演展项目222项,参与文化交流人数为3534人;在境外举办777场展演活动,海外观众达216万人次;在省内举办涉外和港澳台文化展演7558场。2012年四川文化产品出口额为7.69亿美元(其中工艺品7.44亿美元;动漫游戏产品与服务外包2260万美元;演展产品出口226万美元),同比增长75%,位于西部前列。

四川的自贡市灯贸、成都精锐动画、精英设计、金山互动、索贝数码等19家文化企业入选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东方彩灯”“藏谜”等3个项目则荣获重点项目,在西部地区名列第一。

目前,四川省已经被列为文化部驻外文化中心央地合作计划的十个省区市之一。在由文化部外联局向境外推荐的中国优秀演艺项目精粹系列项目中,四川的上榜项目数名列全国第三。成都大庙会、南充川北大木偶、德阳杂技、凉山火把节、“天姿国乐”、“川剧火焰山”等一系列文化交流品牌在展现四川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化资源与和谐的对外开放环境的同时,也加强了四川的对外宣传,扩大了四川的国际影响。

时代在前进,科技在进步,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催生出网络出版、数字动漫、动画卡通等全新文化业态和高科技文化产品。2013年的成都大庙会上融合表现力丰富的动漫元素,以“动漫三国”和“穿越三国”作为庙会主题,吸引人气。

为更好促使动漫企业走出去,四川省积极组织了成都恒风动漫制作有限公司、成都风之翼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成都牧鹰数码艺术设计公司、成都谛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动漫企业参加了第八届杭州国际动漫节和第八届上海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并出席了与节会相关的行业会议等多项活动。四川省参展的《妞妞淘》《酷巴熊》等动漫作品与衍生产品大受欢迎。企业在展览期间与各地动漫企业、经销商、玩具商及投资人进行了意向性的合作洽谈,并在衍生产品授权、产品销售渠道等方面寻找到合作伙伴,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空间,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近几年来,面对灾后重建的繁重任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四川人民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文化贸易与文化交流齐头并进,向全世界亮出“锦绣四川”的文化品牌。灿烂的古蜀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焕发出动人的异彩!

后记:

在本文发稿时,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级地震,各级救灾力量迅速赶往灾区。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4月25日,地震已造成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受损1694个,共计损失8.2亿元。四川省共有208处文物保护单位受损,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可移动文物受损总数328件(套)。重灾区雅安市168件(套)文物受损。

此次地震造成25个文物收藏单位189处设施设备受损,涉及馆舍建筑受损面积40827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约3.58亿元。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机构和设施受损483个,共计损失13.9亿元。

另据前方记者发回报道,灾区救援正科学有序地进行。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天灾无法避免,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再一次彰显。这种文化将全国人民和灾区群众的心凝聚在一起,并激励着大家奋力前行。

猜你喜欢

羌族四川文化
A gift I treasure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四川移动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阿坝州羌族民间舞蹈保护与传承自强研究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