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PISA视角审视地理学科的阅读素养问题
2013-06-02茹玲燕
茹玲燕
(绍兴市鲁迅中学,浙江 绍兴 312000)
一、PISA简介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各参与国共同开发,是一项15岁在校生的国际性学生学习质量比较研究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
PISA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框架都是基于“素养”(Literacy)这一概念提出的。PISA定义的“阅读素养”,指的是“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从定义上看,PISA所指的“阅读素养”不是一般的读写能力,而是一种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即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评价信息、综合信息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以及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阅读素养的构成
PISA认为,无论哪种文本类型都要求考生能够表现出如下5个方面的能力:检索信息的能力、形成宏观理解的能力、形成解释的能力、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反思和评价文本形式的能力(具体如图1所示)。“形成宏观理解”和“形成解释”具有较大的相关性,二者同属“理解”能力范畴,因此,在测试中,二者合并成了“理解与解释信息”一项。“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反思和评价文本形式”同属于“反思与评价”能力范畴,二者也被合并成了“反思与评价”一项。这样,PISA阅读能力也就由3个因素构成:检索信息的能力、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能力、反思和评价文本的能力。
图1 阅读能力五种过程的不同特征
(一)考查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
所谓检索信息的能力就是考查学生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或图像资料中,迅速找到自己解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要求考生必须将自己需要寻找的信息与阅读文本中原始(或同义)的信息相联系,以快速得到所需要的结果。检索信息评价的特定方法为:“在要求检索信息的任务中,受测试者必须将问题中的信息与文本相同信息相匹配或者与文本中同义信息对应,以此来找到所需的新信息。在这些任务中,检索信息是以文本本身及其所包含的明确信息为基础的。检索信息的任务要求受测试者找到问题中要求的或指定的信息。受测试者需搜索或识别问题中一个或多个基本要素,诸如特征、地点、时间、背景等,然后搜寻相匹配的文字或同义信息。”
例如,PISA2009阅读测试样题2“劳动力”:下面的树状图显示某国的劳动力或工作年龄人口的结构(1995年全部人口是340万)。(说明:工作年龄人口规定为15~65岁之间,非劳动力指的是不积极找工作或者不胜任工作的人。资料来源:D.Miller,Form 6 Eco-nomics,ESA Publications,Box 9453, Newmarket,Auckland,NZ,p.6)
问题1:有多少工作年龄人口不属于劳动力?(写出人口的数字,而不是百分比)
图2 劳动力人口结构图
问题2:上图将工作年龄人口划分为两组的依据是什么?
A.被雇用或非雇用
B.工作年龄与非工作年龄
C.全职工作与半职工作
D.劳动力与非劳动力
问题3:树状图表达了有关劳动力结构的信息,人们也能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如文字描述、绘制饼图、条形图和线图。选择树状图的原因在于,它特别能够显示出:
A.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B.国家总人口规模
C.不同群体的分类
D.每一群体的规模
问题1主要考查学生检索信息的能力,此项任务要求学生在树状表中指出正确的数字信息,通过阅读脚注给出的条件(单位:千人)对信息重新组合。
(二)考查学生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能力
就是考查考生在阅读文本后,能否从阅读的资料中正确地理解信息的意义,并通过调动知识和材料各信息之间的联系解释地理事象的成因等。
例如,PISA2006“大峡谷”:大峡谷位于美国的一个沙漠中,它是一个十分大且深的峡谷,包含许多岩石的地层。从前某一次地壳运动时,把这些地层提升,目前大峡谷的部分深度是1.6km,科罗拉多河则在峡谷的底部流过。参看以下从它的南麓所拍摄的大峡谷照片,一些不同岩石的地层可以从峡谷的岩壁上看到。
图3 大峡谷
问题1:大峡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大峡谷的气温范围在0℃~40℃之间。虽然它是在沙漠地区,但岩石的缝隙中有时会含有水。这些气温的变化和岩石缝隙内的水如何促使岩石的破裂加速?
A.结冰的水摧毁温暖的岩石。
B.水把岩石冻结在一起。
C.冰让岩石的表面光滑。
D.结冻的水在岩石缝隙中膨胀。
问题3:在大峡谷的石灰岩A地层里有许多海洋动物的化石,如蛤、鱼和珊瑚。数百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些化石在石灰岩A地层里被发现?
A.在古老的年代,人们把海产品从海洋带到这个地区。
B.海洋过去曾经更加波涛汹涌,海中生物被巨浪冲击到内陆。
C.在那段时间曾有个海洋覆盖着这个地区,后来退去了。
D.一些海洋动物在移居大海前,曾经居住在陆地上。
“大峡谷”这组题的问题1、问题2、问题3考查了学生“科学地解释现象”的能力。问题1:“大峡谷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需要学生从题目的文字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问题2:“气温的变化和岩石缝隙内的水如何促使岩石的破裂加速”,需要学生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即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问题3:“数百万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些化石在石灰岩A地层里被发现”,需要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海陆变迁有一个描述和推理的过程。
(三)考查学生反思和评价文本内容的能力
能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系,评价文本中提出的观点,客观反思文本的适用性、结构、风格等基本特征,识别文本材料的逻辑组织方式等。例如,PISA2009阅读测试样题2“劳动力”中的问题3,此项任务要求学生评价树状图(显示每一群体的分类)的特征,从而识别树状图的适用性和优点。
三、目前高考地理对阅读素养考查之不足
(一)重视非连续文本的考查而忽视连续文本的考查
阅读素养的评价提供的阅读文本分为连续文本与非连续文本两种格式。连续文本通常由句子组成,句子再组成段落,段落再组成节、章和书等更大的结构。连续文本格式包括记叙、释义、描述、议论、说明、文件或记录、超文本等类型。非连续文本格式包括图表和图形、表格和矩阵、图解、地图、数据表格、信息单、邀请和广告、凭证、证明等类型。文本类型的分配是PISA评估的重要特点,在阅读素养测试题中连续文本占2/3,非连续文本占1/3。与PISA相比,目前的高考地理试卷中,连续文本的考查比重较小,非连续文本的考查比例较大。例如,2010年北京文科综合卷(地理部分),整套地理试题几乎没有一道题目考查学生连续文本的阅读能力。具体情况如下:第一组题的材料信息为“图1是八达岭长城照片,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岗岩侵入体上,读图,回答1、2题”;第二组题的材料信息为“图2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层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图,回答第3~6题”;第7题材料信息为“图3是某日08时和20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7题”;第四组题的材料为“图4是非洲乍得湖流域图,读图,回答 8、9题”;第 10、11题的材料为“图 5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城区7月地表平均气温图,读图,回答10、11题”;综合题36题提供的材料是“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39题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整套地理试卷,共有7组试题,每组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都非常少,但每组题目都配有丰富翔实的地理图像,整套地理试卷共有11幅地图,反映了对阅读地理图表的能力考查有余而对连续性文本考查不足的问题。
(二)试题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阅读素养考查不足
目前的高考试题还存在重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的检查,而忽视考查学生的获取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解释和探究地理现实问题的能力。例如,2010年上海高考地理试卷25道选择题,共分为10组,这10组题目的阅读材料分别是:①“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相关。②亚洲某地(约 27°N,86°E),蓝天与白云交织,雪山与湖泊辉映……③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景观。④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有着密切关系。⑤地壳中含有大量的化学素,化学元素形成了矿物,矿物组成了岩石。⑥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7)丰富的海洋资源,多变的海洋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8)潮起潮落反映了日、月、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自然变化规律。(9)工业化时代,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显著,环境的变化影响人类的生活。(10)右图反映单位体积空气所能容纳的最大水汽量与气温的关系。另外,25道选择题只配有一幅地图,也就是说,整套试卷的选择题部分不仅连续性文本提供不足,非连续性文本也非常缺乏,这样就会导致地理试题只能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结果,而不能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例如第三组题: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景观。
第6题: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崇扬儒家思想的文化圈是
A.南亚文化圈 B.伊斯兰文化圈
C.太平洋文化圈 D.东亚文化圈
7.具有南亚文化圈独特风情的服饰是
A.和服 B.纱丽
C.阿拉伯长袍 D.旗袍
第8题:中亚、西亚和北非地区的居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该宗教是
A.基督教 B.天主教
C.伊斯兰教 D.佛教
该组题的情境材料“相同或相似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发展过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景观”是引出问题的过渡性的提示语,只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基本上是一个标签。3个问题分别对文化圈、服饰、宗教信仰的判断,是纯粹的记忆性知识,没有考查学生的任何阅读能力。
(三)阅读情景创设不合理
PISA认为,人总是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进行阅读活动的,所以将阅读素养的评估放置在各种阅读情境中。“阅读情景”就是阅读素材的取材要来源于真实的生活。PISA认为,不同型的阅读情景需要学生使用不同的阅读技能,因此,将阅读情景的选择与题目的设计、能力的考查贯通起来考虑,就增强了阅读情景选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目前很多高考地理试题取材不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世界,解决的不是现实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构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体系,由生存、发展、环境、社会和智力5个支持系统组成。其中生存支持系统与生存资源禀赋(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等)、农业投入水平、资源转化效率等有关。发展支持系统与区域发展水平(区域产业结构等)、区域发展成本等有关。图4是1995~2007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图,表1是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发展支持系统评估表。
?
(1)说明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主要是由哪些支持系统的变化来驱动的?(4分)
(2)中国生存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试从农业角度简析其原因。(6分)
(3)中国环境支持系统的变化有何特点?简析其原因。(6分)
本组题取材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自主学习、运用知识阐述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但取材和设问都不是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实际,不符合地理课程标准提出的“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综上分析,PISA阅读的命制理念和命制手法给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很多有益的启示,命制地理试题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和理解信息并运用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领域。
[1]邹一斌,吴勇.PISA阅读素养测试阅卷程序之启示——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试与上海语文中考的比较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0(5).
[2]王蕾.PISA在中国:教育评价新探索[J].比较教育研究,2005(7).
[3]李晶晶.国际PISA测评对语文阅读测试命题的启示.现代教育科学[J],2010(5).
[4]李广.为生存而学习——PISA评价思想价值取向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5(7).